对中国教育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28:34

看蒙特梭利和七田真之类的教育方法,无非是利用幼儿早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将一大堆成人的知识如认字、算术等塞到小孩子的脑袋里,让他们表现出超过同龄人的知识水平,并以此来衡量教育的得失。

 

我对这种早期教育并不是完全认可的,虽然它们的理念里有相当出色的东西。比如认定每个小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都是天才,拥有着成人无法比拟的学习能力。强调在幼儿阶段将他们的天赋加以引导,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

 

但我认为这些早期教育方法也是利弊互参的,再优秀的教育方法也要经过长期实践来检验,既然每个人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那也就说明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完全适合每一个人。而这些早期教育的弊端是,常常在教育中搀杂一定的目的性,并以某种指标来衡量得失。

 

现在评价一种教育方法的成败得失,家长或老师往往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包括小孩子认多少字、会算算术等等,但实际上这些硬指标在幼儿教育里作为参考究竟是好是坏呢?

 

 

关键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要想完全不实行功利式的教育是很难的。有一些教育方法,明知道是灌输式的、会对孩子的将来发展不利的,家长也硬要实行下去,那是因为中国整个的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这几乎是每个中国家长的心愿。国外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创造力的培养,那是由于他们也有自己的国情。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多,人才出头的机会也多,因此不像中国家长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在中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因为整个社会制度本身就是僵化和不平等的,因此率先抢到有利的位置很重要,至于将来的问题是其次的。试想一个天才人物连肚子都填不饱,还怎么会有出头之日呢?

 

这就造成整个社会的一种恶性循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明知道填鸭式教育的危害,但在现实面前也只能牺牲孩子的长远目标,以功利性的短期目标为主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形成了一层层的竞争机制,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至于孩子成人后的事情完全没有人去在乎,造成了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面对这个社会无所适从,因为从应试体制下出来,一下子人的目标和动力都没有了,对人生的下一阶段该干什么完全没有准备。某种程度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面对整个现实社会在心理上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因此素质教育成败的根源还在于社会体制,一个社会体制下必然存在一个适合它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