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加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8:56
2006年第2期:“十一五”时期加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 时间:2006-12-4  “十一五”时期加强我国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   易  磊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 长沙:410205)     要:近年来西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提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议程。本文从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拟从水、土、沙、林四个方面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建设,从而为政府和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随着“十一五”时期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另外,我国近年来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西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1] 这一话题让我们认识到,要用科学精神促进西部大开发,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西部开发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寻找再造“秀美山川”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寻找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平衡点;用新的模式推进西部大开发等。这无疑是为西部大开发的热浪注入了一份清醒剂,对深化认识、科学决策有所裨益。   1.水  1.1  通过管理缓解供需矛盾 水资源在西部的生态环境中占有十分区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为年321.9亿立方米,而1997年西部工农业及突出的位置,根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所估算的结果,西北地城镇生活用水量达2230.4亿立方米,由于西部生态脆弱,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需水资源量,防止生态恶化,估计当年生态需水362.4亿立方米。即便如此两项需求之和并没有超过可利用的资源量。当然,地区分布不平衡,西部严重缺水。根据科学的测算,现有水资源可保证西部2030年前的使用。 我们分析认为西部出现的水资源紧缺现象,不是资源型缺水,而是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即由于供水工程体系不完善,开发利用程度低,加上管理不科学,浪费现象严重等造成的。 1.2  西部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利用过度、无序,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水资源情况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流域开发不能上下游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大多数河流都属于上中游用水过度,造成下游断流,不能保证下游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致使植被退化,自然植被大面积死亡,造成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农业灌溉用水有较大浪费西部灌溉形式仍以大水漫灌为主,而且40%的水用于洗碱压盐,有的地方灌溉定额高达700—1000立方米/亩,造成很大的浪费。(3)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 西部目前和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矛盾的焦点是:发展区域经济是否还需要大量水资源来保障继续开拓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作为主导经济。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西部的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否则只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1.3  对西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对策 我们认为,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论从当前,还是从远景来看,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立足于本区内,采取多种按各地自然条件特点和水资源分布规律的因地制宜的措施,包括修建必要地表水调蓄利用工程,开发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修建必要的工程调整区内水资源的分布不均的现状,以及全区的水资源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 主要对策包括:加强科学管理,全面规划协调好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改善西部的引黄灌区的灌溉方式;重视河流的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科学合理地调配利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解决好高原区和沙漠化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等。   2.土 2.1  通过分类确立治理措施  我国西部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对西部自然环境背景状况的认识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西部开发能否持续顺利地进行。 距今约八、九百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有意义隆升,我国西北干旱化已经开始,东部季风气候开始出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360万—260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可能驱动全球大冰期来临及促使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从240万年开始,中国目前这种季风气候系统就基本形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变干的趋势上,仍然存在有意义的干湿波动。现代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应该是小面积的改善,大面积的恶化,这由毛乌苏沙漠1950年与1990年的沙漠景观图的对比就可以看出。 总的来说,西部和西部绝大多数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这种相对脆弱的生态格局是自然环境长期演变的结果。可以说,青藏高原隆升引起我国西部干旱化是客观存在的背景,但随着全球和区域气候的波动,西部内陆也发生多次干湿气候变化。当今我们处在温暖的间冰期,干旱程度应有所缓和,但近几十年人类的强烈活动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了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干旱化的强度,引起了沙尘暴和其他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 2.2  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首先在确定目标规模的进度时,要科学规划,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坚持“富民为本、科技先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其次要正确理解“山川秀美”的含义。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是“山川秀美”的基本目标,也就是按照自然分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是: (1)生态环境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2)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关键在于处理好植被重建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 (3)分类分片治理;高原区:退耕还林草,改放牧为圈养;高寒区:保护草场、森林、合理开发利用草场和森林资源;干旱区:限制开荒、重点是节水;山地丘陵区:工程、林草、农耕结合;保护江河源头植被; (4)当前生态环境重建重点应置于半干旱—半湿润区,降水量应在300—500mm。五、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包括干旱化演变规律的研究,分类分片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措施。   3.沙  3.1  通过市场形成新型产业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例证是土地的荒漠化。现在有人讲荒漠化,也有人提沙漠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根据这个定义,我国荒漠化面积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而我国现有沙漠面积是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我国荒漠化问题中突出的还是沙漠化,而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我们西部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西部近年来沙漠化程度不断加大,我认为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可以说,人为因素是土地退化为荒漠的主导因素,而贫穷又是其中最主要的诱因。今年北方地区发生多起沙尘暴,之后媒体有大量报道,内蒙古、西部等大量的滥挖甘草、发菜,造成大片草场沙化,根本原因就是贫穷!所以我有一个观点,治沙必须与治贫相结合。  从国外的经验看,比如以色列,这目标应该能实现。近年来,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市场的带动,在治沙与脱贫相结合方面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的典型。 一种类型是在半干旱地区,由市场经济牵动环境保护。另一种是在干旱区的沙漠上建立新绿洲,在沙产业基地上,人们利用地膜、塑料大棚和温室等设施,以及无土栽培、滴灌、渗灌等新技术,充分利用少量的水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光热资源,在戈壁滩上建起新绿洲。这两种类型都表明,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海战术相比,当前防治荒漠化更应该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利益机制来拉动发展。 总体上看,虽然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进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3.2  要动态地不断采取治理沙漠化的举措 沙漠的治理,具体办法很多很多。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沙漠有其本身的自然功能,它是一个蓄水库。因此,治理它一定要讲科学,按规律办事,方案怎么定,是植树还是种草,要听专家的意见。就整个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应该如此。党和政府是提出总的决策,具体怎么做,则要有科学家的参与。   4.林 4.1  通过加大投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史上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林的地区,是林木蔽天、水草丰盛的地方,据估算西周时森林面积约有0.8亿亩。我国西部曾历经四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即西汉的屯垦戍边、唐代的屯田综合大开发、元朝的交通金融大开发和清朝的全面大开发。综观这四次大开发,多以屯田开发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西部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沉重的隐患。据1993年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西部森林覆盖率仅为2.78%;西部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以上,并且有严重退化的草场。西部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尘源地。而且,西部林草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重状况仍然在不断扩展。 4.2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明确西部的林业发展目标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河流发源地,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在目前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内容的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前提条件,是切入点,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是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性措施。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到2010年,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严重荒漠化的治理将初见成效。到2030年,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到2050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根治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和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 4.3  恢复西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技术方向选择 (1)强化对现有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坚决实施天然林保护,要依法从严保护林地、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所有林业资源,实行严格的封山制度,严禁滥伐、滥挖、滥垦;建设一批濒危物种种质基因库、珍稀植物培植基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森林防火、防治森林病虫害和防止乱砍滥伐的工作。(2)保证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还林的质量。认真实施工程造林,严格按规划科学设计、施工和管理;切实办好各级各类苗圃,把苗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完善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网络。(3)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恢复林草植被中,宜造则造、宜飞则飞、宜封则封。(4)共同努力将西部建成西部生态示范省,现提供以下两种简易的治理办法提供参考:一是推广免耕法。美国19世纪向西部移民,开垦9000万公顷草原种粮食,造成了1934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席卷2/3的美国国土;从那以后美国便致力于种植牧草和免耕农业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科学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政府帮助下,用9年时间成功地引进了免耕技术,并结合中国实际有了创新和发展;希望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支持农业部推广免耕技术。二是推广生物埂。在坡耕地治理中,联合国山地研究所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马桥镇建立的生物埂试验区,将细叶合欢与桑树按等高线种植,形成生物地埂;试验已进行了近10年,埂内坡地基本上变平,成为高产稳产农田;细叶合欢既能固氮培肥土壤,又可做牧草饲料;桑树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农民非常欢迎;用生物埂治理坡耕地,每亩投资只有15—30元,既省工、节约投资,又避免了土地的二次破坏。另外,还有飞播种树种草、滴灌技术、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集雨水窖等都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有效技术,应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4.4  认真做好西部生态建设的配套政策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开展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持续进行观察和科学实验,从微观到宏观,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综合分析,上升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论,再返回实践中加以证实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批科学家扎根西部的沙漠、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和冰川冻土,在艰苦条件下长期进行观察试验,和当地群众一起研究治理国土的科学道理,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单位和个人得到了国际科学界和联合国的表彰。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一些过去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人才在继续流失,他们的经费仍然短缺,他们得不到有关的信息,以至不能和东部的单位平等地竞争西部环境的重点课题。我希望各级政府和舆论界能给予关注,应当给他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西部生态环境为主的研究投资应当向西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倾斜。 同时,政府努力建设生态公路系统。西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西部公路交通的发展,高等级公路将向山岭重丘区延伸,高填深挖将改变公路范围内的地貌特征,由此会改变自然排水体系,进而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环境问题,使自然景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取土场、弃土堆、隧道弃渣等如果处理不当,还会成为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源。因此,建设部门应站在后人对环境渴求的角度、对人类环境历史责任感的高度,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营运与管理各个环节,都把环保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来考虑,既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减少空气、噪声、水、土壤的污染及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还要考虑交通对动植物、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努力建设和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生态公路系统。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2]冻百名.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3]李同升、陈文言.我国西部自然资源开发的体制创新与立法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  

[收稿日期] 2006-05-22 [作者简介] 易磊(1976--),男,河南信阳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和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