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8:16
学校“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06—20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2006—2010年是学校“二次创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与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的“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
1.学校从零起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逐步增加,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截止2005年底,专任教师总数1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6人(若含在读研究生8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共有26位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2.初步构建了师资培训机制,推动了岗前培训、职称考试培训、学历进修、实践锻炼等工作的实施。
3.在师资引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完善并实施了有关教师引进的各项政策措施。
4.建立健全了师资队伍的年度考核制度,逐步推进学校定岗定级的改革工作。
5.改革和调整了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种福利保障体系基本构建。
(二)存在的问题
我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与我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不相符,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总数明显不足。我校教师总数100人,师生比达到了1∶21.6,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亟待充实。
2.结构不太合理。初级职称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中高级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相对紧缺;教师中35岁以下的55人, 50岁以上12人,教师平均年龄虽不高,但青年教师较多,“年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3.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急需提高,2010年要达到教育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优秀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4.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匮乏。专业带头人仍以青年教师为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较少。
5.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当前我校后勤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师经济收入偏低,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加上周边环境、住房、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人才外流,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目前教师队伍尤其是重点人才的稳定工作仍十分艰巨。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根据《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以扩充教师队伍规模、提高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争取到2010年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适当、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为:
(一)师资队伍的总量与学校发展基本适应。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规划所确定的规模,至2010年学校在校生将达到4500人,按师生比1∶25计算,需要教师约180人(不含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届时需新增教师约80人,每年需新增教师15人左右,以满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师资需求。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
1.职称结构。至2010年,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每个专业至少有两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
2.学历结构。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途径,至2010年,争取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10%,部分重点专业配备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年龄结构。为克服“年龄断层”,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引进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使35-50岁年龄段教师占50%以上。
4.专业结构。加大各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多渠道解决“双师型”教师偏少问题,争取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逐年解决紧缺专业师资匮乏的现象,大力扶持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其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2006-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学校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分配制度为切入点,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充教师队伍总量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立校、人才兴校的思想。各部门要明确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应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2.修订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相对科学合理并适当向教师和管理干部倾斜的内部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人事工作规程,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继承老教师、老专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忠诚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拓宽进人渠道,坚持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和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要针对目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梯队断层、高级职务教师偏少等突出问题,重点引进年富力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积极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适当引进专业建设需要的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有计划地聘任部分知名企业高层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来学校短期任教、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在引进政策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师资非常紧缺的专业,要“尽快补充数量,逐步提高质量”;对师资较缺的专业,要“结合实际,兼顾数量和质量”;对个别需要少量补充的专业,要坚持“宁缺毋滥,保证质量”。制定《淮南经济技术学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进一步优惠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来校创业。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切实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我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生产、工作的第一线聘请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总数20%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从事学校专业课、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制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专业变化的要求,对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使这项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6.加快教师培养、培训的步伐。要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争取与一些重点校合作,举办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工程实践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进程。
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校内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通过派出访问学者、定向委培、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7.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淮南经济技术学校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暂行办法》,在解决教学所需师资的同时,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或有较大潜能的优秀青年教师优先照顾他们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支持他们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争取各类教育基金,奖励完成的科研成果,促进他们迅速成长。
8.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对教师选拔、聘任、考核、奖惩、晋升、进修、培训、流动等工作都要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按照“按需定编,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优质优酬”的原则,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政策,建立切合教师工作实际、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全新的人事分配制度。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学校要成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务科具体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决定、规划。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人才引进和开发的经费保障,确保实现规划预定的各项目标。
建设一支素质优、业务精、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各部门、广大教职工应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力争把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