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8:20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主要依据编制完成的。规划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风沙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开发性治理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多方筹资的原则,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经过50年左右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将全国现有195.5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完成一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坚决控制各种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在水土流失区及潜在水土流失区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明显改善,初步实现山川秀美。规划分三个时段:近期(1998~2010年);中期(2011~2030年);远期(2031~2050年)。
  规划针对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特点,提出分区防治、重点突破战略。
  (1)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保护江河中上游地区存在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区。全国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分为国家、省、县三级。跨省(区)且天然林区和草原面积超过6.67万hm2(100万亩)的列为国家级;跨县(市)且天然林区和草原面积为0.67万~6.67万hm2(10万~100万亩)的列为省级;本县境内面积为0.067万~0.67万hm2(1万~10万亩)的天然林区和草原或集中面积达50 km2以上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竣工验收区域列为县级。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由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国务院发布公告,统一管理。省级和县级重点预防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设立标志,由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2)重点预防监督区。重点监督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可能造成大面积人为水土流失的地区。重点预防监督区分为三级。跨省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0 km2以上的列为国家级;跨县、市面积在1000~10000 km2的列为省级;面积在100~1000 km2的列为县级。规划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利部设立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机构设立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重点地区或几个地区联合设立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3)重点治理区。包括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重点综合治理工程和其他地区重点综合治理工程。其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新、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综合治理工程、东北诸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沿海与直接入海河流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南方崩岗地区治理工程。其中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风沙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规划结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提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任务。①东部地区重点巩固已有的治理成果,在治理台风及风沙灾害的同时,重点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坚决控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生态进入良性循环,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中部地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同时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加快永定河中上游、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和江南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③西部地区大力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坚决控制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和中小型水利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推广雨水集流利用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江河泥沙,促进群众的脱贫致富,为该地区的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五"和2010年规划》,计划"十五"期间全国每年平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km2,新增各项治理措施面积25万km2。规划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十五"期间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西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三峡以上、黄河的小浪底以上地区,珠江上游,环京津水风蚀交错区。规划并提出水土流失严重、对全国和西部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二大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即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工程、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沟道治理工程、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农牧交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地区坡面水土整治工程、石灰岩地区土地抢救工程、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预警及泥石流治理示范工程、内陆河区生态绿洲保护工程、三化草原区节水型植被建设工程、重要水源区保护工程、东北黑土地抢救工程、南方崩岗综合治理工程。(鲁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