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充斥洋概念 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46:34
房地产市场充斥洋概念 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 http://www.crei.cn 2005年11月30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在中国过去20年城市建设高潮中,我国的建筑数量迅速增加,满足了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基本的需求。但是集合起来的建筑物作为城市景观,却反映出千城一面,以及在消费、审美上对民族风格的迷失。
以经济实力为轴心形成的开发商的概念指导建筑风格的“霸权式”规划设计,使如今房地产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洋概念”,以至使我们的众多城市与以往的历史文脉相割裂。在房地产领域,人们对于房价、土地、融资等问题进行着不厌其烦的、深入再深入的研讨,但对建筑文化、城市风格问题却少有问津。
此前,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曾批评,现在房地产自身除了存在着“跑、冒、滴、漏”等很多微观方面的问题外,更应引起注意的严重的问题是在宏观上存在着不节能以及规划的千城一面。
众多的建筑师更对当今的城市建筑风格感到汗颜。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中国经理刘力近日感言,中国近20年来的城市建筑在消费、审美上显现与国际契合的倾向。
首先是追求世界之最。广州的新电视塔以及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都在追求城市之最。很多大城市的建筑追求形象、追求业绩,开发商或政府的项目追求地标性、唯我独尊。很多企业总部也在追求企业形象的霸权式表达。
其次,很多建筑追求超现实的意境。如京津新城凯悦酒店的建筑风格模仿南非迷城,采用超现实的亚特兰蒂斯风情。
再有,不少建筑追求异国风情。在中国,非洲的、南美洲的、澳洲的、殖民时代的、罗马式等各种建筑风格都得到了诠释,但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有很多商业建筑追求浮华的橱窗式展示效果,很多建筑追求电影布景效果,只注意建筑的“一张皮”,做界面化的处理,至于里面的功能是否舒适、合用却没有人在意。
此外,在中国大剧院之后,各地也出现了为求新意不计成本的大剧院项目。有的大剧院建成后,因无法负担高额运转费用,又在追加节能设计。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房地产企业界的儒商、思想者———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卢铿感言,今天的中国,剧烈的“造城运动”,以各式形态的建筑时刻刷新着城市的面貌,但也使城市人渐渐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城市面貌。卢铿认为,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什么样的主义都有,唯独没有自己的风格。卢铿将当代新型建筑中大量存在的现代但没有任何民族语言的建筑风格称为“共和国的无风格”。如今,上海的两城八镇找了十个国家的建筑师来做整体规划,浦江做成了意大利式的。对此卢铿颇有感慨,他认为,中国的上海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建筑规划的一个典范城市,而我们的官员、发展商、建筑师把我们最宝贵的未来城市的蛋糕整个拱手给了外国人,这是在建筑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残酷破坏,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破坏。我们的城市往往因“权力审美”,也就是长官的审美偏好和意志直接决定了什么模样建筑的产生。卢铿十分尖锐地指出,忽略美学教育,“权力审美”、老板意志、崇洋心理,以及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忽视,建筑师缺乏创新精神,是造成“共和国无风格”的原因。
城市建筑可谓是在世间保留最长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的工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是世界最大的投资,可目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思考在城市建设中所包含的艺术问题。卢铿呼吁开发企业,应该关注中国传统风格。刘力则提出,审美并不仅仅是艺术问题,还取决于科技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可导致审美观的变化。
卢铿认为,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好东西。欧洲的风格不适合中国,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在中国也非常不和谐。中国特别需要的是现代民族风格。中国是大国、古国,并将要成为一个强国,我们太有理由去创造自己的风格。我们的文化最终是要输出的,而不是进口。卢铿主张对本土精神积极传承的“新东方主义”。今天的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对世界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国这个当今发展最快的文明古国应该在文化艺术上加重对世界说话的分量。那么,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和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卢铿认为,“新东方主义”作品尊重了传统和本土的艺术但又有所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兴趣;“新东方主义”有广博而深沉的东方文明和文化基础,故而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和相当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新东方主义”作品以“扬弃”的哲学态度尊重了西方的古典和现代艺术;“新东方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本土的艺术品或者与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并列共存而不显得唐突。该风格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陆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