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与自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3:37

戒律与自由

现代人崇尚自由,向往自由,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但多数人对自由的了解则很肤浅。现代人常把自由曲解成“为所欲为”,以致把自由与纵欲混为一谈。心理健康的人讲的自由是高层次的心灵自由,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人为了享受、占有和贪取而为所欲为,是心灵的不自由。也就是说,被名利物欲所迷是不自由,被生活情境所激怒是不自由。所有一切烦恼,都是自我失去自由的结果。

自由意味着什么?如果用一个形象来描述的话,自由就好比一个人站在茫茫的大沙漠中,你想往哪里走都行,没有任何的约束、限制和阻碍。但是,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置身于茫茫的大沙漠中,若想活着走出来,没有指南针是不行的。就像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需要灯塔一样。生活在自由的世界里,不能没有戒律。生活的戒律,能帮助我们自我定向,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被物欲和诱惑所奴役。一个人若不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健全的生活规律,他的工作就容易出错,身体容易生病,情绪显得不安,思想和判断也变得不正确。

相传释迦牟佛在快要圆寂的时候,弟子们问道:“老师寂灭之后,我们要拜谁为师?”佛陀说:“以戒为师。”佛陀告诉他的弟子,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生活格律。它能使自己坚强起来,使自己自由,不被物欲和一切诱惑所奴役,它是维护自己不致迷失的根本保证。所以说,戒律是自我的空间。

就以娱乐为例,每天下班回家,最普遍的消遣是看电视。当你看电视时,究竟是自己在消遣电视,还是被电视消遣呢?这要看你生活是否有准则。准则者,戒律也。有戒律的人有选择,有分寸,他是主动的享受者。懂得看电视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不懂得看电视的人,执迷于电视节目,反而被电视消遣了。一个有准则的人,他永远是一个主人,他是一个生活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的。

生活没有准则的人,即使是生活在自由的社会里,他还是不自由。他不但享受不到自由的幸福与快乐,反而扰乱了自由的社会制度。哲学家杜威曾说:“民主政治的最严重威胁,不在外头,而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说,自由的心灵是生活在自由民主社会制度下的必要条件。

自由的心灵离不开自由的思考。释迦牟尼佛曾告戒他的弟子,要保持自由的思考必须遵守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人应该依赖真理,而不是依赖个人;因为依赖人会造成个人的盲目崇拜,会造成自我的迷失和知性的退化,人类只有崇尚醒觉的思考和圆满的真理,才可能步上康庄大道。

第二个原则是“依义不依语”。我们读书思考,研究学问,不只对着知性的知识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体验其中的精华与义理,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本身是具限定性的,而所要表达的意义是非限定性的。语言可以用英语表达,可以用汉语叙说,言语的种类虽有差别,但它们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真理;它充满于宇宙天地之间,是一切有情众生所共同受用的。此外,语言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东西,因为它经常表现得不够精密,所以我们要善听别人的语义,了解别人,宽容别人,增进彼此了解,这就叫做依义不依语。

第三个原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每个人应追求圆满的人生,要注意和谐与圆融,更要注意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解脱种种烦恼、苦闷、偏见和贪婪,使自己过着恬淡丰足的人生。贪婪和多欲是不了义的思想,过与追求幸物质财富是不了义的行径,恬淡是了义的态度,奉献是真正丰富的根源。

第四个原则是“依智不依识”。生活必须依赖智慧和创造力,它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保证。知识是死的,它只是小小的工具,意识是靠不住的,而且容易发生错误。真正能给予我们指引的是善用知识和意识的智慧。所以说要依智不依识。

如果我们能依据以上四项原则独立思考,我们就能发慧,就能清醒,就能不断地成长。也就是说,四依能给自我成长带来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