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与戒律的开遮持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8:44
净空法师
我们要认识清楚「戒」跟「律」这两个字,「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指的是禁戒,就是禁止,佛教给我们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你应当做。所以戒律里面又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止持,一类叫作持。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要去做,不做就犯戒了。佛不准我们做的,我们就不能去做,这叫持戒。不准你做,你去做了,犯戒了;教你做的,你不做也犯戒了。所以戒律有这两种,一个是禁止的,一个是教你去做的。「律」是你犯了戒之后,等於是来审判你这个罪轻重,那就是法律,用律法来断定你所犯的轻重,这个叫律。
底下这一句讲「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什么叫戒?防非止恶。什么叫律?处断轻重,开遮持犯,这是律。你只要把这两句记熟就可以了。
此地要说明一下「开遮持犯」。每一条戒律都是活的,持戒的方式不一样、不相同,这个要知道。这是佛对於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开遮持犯的范围、浅深、广狭都不一样。正如同我们教学生,我们对於小学生管的就很严,为什么?因为他不懂事,不严格的管教,他就会出事情,就会受到伤害。对中学生,他的知见渐渐开了,所以在管理规矩上稍稍开放一点。到大学生,他有能力辨别是非了,懂得利害了,对於管教的范围就更为开放了。
佛的戒律也是这个道理,对於初学的这些凡夫,管得很严很紧。在我们佛法里面,像小乘教就管得很严格,非常保守;对於大乘人来讲,就比较开放。为什么?大乘人有智慧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你自己有能力辨别,那就开放很多。等到你明心见性,见思、尘沙都断掉了,无明也破了几品,那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那个时候这个戒律、持戒真正到清净圆满。
清净圆满还持不持戒?还持戒,那就是我们常讲的「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他入那个境界,自自然然不犯过失,没有过失。事相上,菩萨还要这样认真执持,这是做榜样给初学的人看,就是前面讲的行持。他已经到了事事无碍,为什么还要这样子持戒?做给初学的人看,让初学的人看到菩萨都持戒,那我们不持戒不行!否则的话,菩萨都不持戒,我们持戒干什么?给初学的人起了反作用、反效果,那就不是慈悲了。所以佛菩萨也持戒,持得很严,这是做给初学人看,要懂得他们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们那样做,那是行持。恶,人家已经断尽了,已经没有恶了,他那是属於行持。
「开」是开缘,缘就是讲条件,在某种条件之下可以开戒,开戒不是破戒。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佛教你禁止的,你开了,那叫破戒。如果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是合情合理的,你这个戒破了,那不叫破戒,那叫开戒。开戒没有罪,不但没有罪,还有功德。佛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上举了一个例子,《法苑珠林》、《诸经要集》中也有引述。当时有一个国王,国王的脾气很大,好像为了厨师做的菜不好,他吃了不中意,他要把这个厨师杀掉。夫人那天正好是持八关斋戒,看到这个情形,为了救那个厨师,那天特别化妆得很漂亮,劝国王去唱歌跳舞,就希望国王把这个念头转移,把这个事情忘掉,所以那天她的八关斋戒全都破掉。那是不是破戒?她是为了救那一个厨师,为了救一个人,她那样做属於开戒,不但戒全破掉没有罪,还有大功德。那一段文说得很详细,我记不太清楚,可能这些注解里面都有,讲八关斋戒这一桩事情。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开缘。如果没有开缘,自己想要找一个机会,那就错了,那就是破戒,那就不是开戒了。所以,这个开遮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断。
昨天晚上,一个老朋友请我吃晚饭,我不知道他过生日,冒冒然然去了。不过也不错,我昨天带了几本《无量寿经》送给他,祝他无量寿,也很好!他在抗战期间遇到一桩事情,他们一共三个人在南京从事地下工作,被日本宪兵发现了。日本宪兵就追他们,他们逃到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附近的一间寺庙,那个寺庙正好在做法会,他们三个人跑进去求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很有智慧,马上叫他们剃头,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块念佛。所以日本宪兵队追来之后,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就这样保全了性命。
胜利之后,想想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他们就到南京办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酒席请老和尚,表示一点谢意。老和尚也来了。来了之后,他们这才一想和尚是吃素的,这些都是鸡鸭鱼肉搞了一大堆,都是荤菜,真的是好菜好酒。没想到这个老和尚真是了不起,老和尚居然坐下来,什么也不问,就跟他们举起酒杯欢欢喜喜的在一块吃,使他们衷心佩服,很受感动。这叫开缘,这叫开戒,不叫破戒。老和尚没有心没有意,但是他晓得他们是诚心感激,并不是有意去捉弄出家人,因此满他们的愿,让他们心生欢喜,这是一个开缘,这个一定要懂得。
有许多在家的同修,自己学了佛,发心吃素,可是家里人不学佛。受了菩萨戒,可不可以煮肉类这些东西给他的父母吃?所谓切肉这都犯戒了,这是没错。你供养父母,父母还没有相信的时候,这是开缘,这不是破戒,你要从这些地方去感化你的家人。你要感化他,首先要家人对佛法有好感,对佛法生欢喜心,你才能感动他。你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告诉他「你吃众生肉,将来你要偿命的」。你愈说你的家人愈烦恼,愈说脾气愈大,不但不能教化他、感化他,反而造许许多多的口业,这就大错了,这个就没有智慧。你一切都能顺从,他们会感觉佛教好,佛教真好!隔一段时期慢慢去感化他,要用智慧。时间的长短,就看你的善巧方便,也看你家人的善根、福德。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方便,这样做才对,自自然然他们会回头,会向善。万万不可以我学佛了,就跟家人敌对,那就错了,完全错了。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耐心去感化你的家人,决定不能够对立。在他没有了解没有明白之前,他要什么统统可以随顺。在随顺里面,我们有耐心、有智慧、有方法慢慢把他转变过来,这就对了。这才叫真正的孝养!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所以懂得开遮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也叫犯戒;应当遮的时候不遮,也叫犯戒。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你要不懂这个戒律,不懂佛为什么列这条戒,用意何在,道理何在,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顺境、有逆境,这个境界差别太多了,在这种非常繁琐复杂的环境里面,怎样用这条戒?那就是开遮了。开遮是你都能搞清楚,能够活活泼泼的应用,应用的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所以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死在戒律里面,那叫持戒。你恰恰弄相反,搞错了。
我刚才举的例子,老和尚随著大家也吃肉也喝酒,他们都受到很大的感动,对佛法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晓得这个出家人的伟大,出家人了不起,他们十几个人都被度了。如果这个老和尚是一般人讲的持戒观念,这是酒,这怎么可以!掉头而去。是,没错,自己好像很持戒,可是使一般人对佛教产生恶劣的印象,拒绝排斥的印象,那就错了!所以,「开遮持犯」非常的重要,不懂就谈不上持戒,这是一定要晓得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问:请问是不是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答:对,「开遮持犯」,现在你了解、重视它,然后每一条戒里面都会讲到。先要把观念建立起来,晓得持戒绝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讲的持戒,那个持戒持的结果会把佛教在这个世间消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