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段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42:36

《齐物论》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段解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简解:

与是类乎,是,某物之实,实故是。是与非对,非即非某物。类,阴阳为类,相类者可合为一,分则为二,此二者互相为类。是非即为类,因为二者可合为一,此时是无、非无,返回于道。分即万物,有是非。“其”指彼,故下曰“相与为类”,与即可合。

与彼无以异,无异即无彼此差别,因合一故。

“有始”,《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始,一过程进行之前,天地之始即是形成阴阳二物前。阴阳孕于“一”,即是“一”里早已有了阴阳二者,只是未分而已。一为无名,二以下为有名,有名来于无名,故谓“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即阴阳有名,阴阳是从一这个无名演化来的。

未始有始,因为道生万物,终始循环,所以“始”点,须要看确定于何处,如定在万物生,那么生之前为始;如定在万物未生,那么道物动之前为始。如以万物生言,未始有始即是有名之道,《老子》一章“有名万物之母”;未始有夫未始有始则即是无名之道。

有有,“有”指形质,万物有形质,万物生形质即出故有;

有无,无,道之泛指,包括无名、有名。道皆无形质,故无。

未始有无,仍以万物生言,此无则指有名之道,有名也属于无形质。

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自然指无名之道,因为有名生于无名。

俄而有无矣,注意,此“无”仍为道物,即有了无名之道,非是什么都没有之无。有了无名太极道物即是生成万物的种子,新一过程产生的基本条件。俄而,一旦、突然间。

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前“无”指道,后“无”为不存在,“有”为存在。自然有了无名太极道物,就是客观物质的存在,因为道物尽管极其精微,但其本质属于物质。可是人们通常忽略这一点,竟然以为它们不是物、不存在!

“吾所谓”之言,与“有无”之言类同,有谓即有言为有,无谓即无言为无。言是人的思想表达,不言难道就没有同样的思想吗?不是的,同一个思想说出与不说出,它都已经存在。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数言,,道物境界无大小,无寿夭,故大亦小,小亦大,寿亦夭,夭亦寿,彭祖与殤子寿命有长短,那是后天万物境界里的事,天下、毫末的大小区分亦同此。

这里必须将有、无概念分别清楚,在物理学的有、无是有形、无形,在哲学里的有、无是存在、不存在;而在老子道家的有、无,则是有名之道与无名之道。故道家之无,绝非哲学的不存在,因为无名之道虽然无形然而却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物理学的有,也绝非道家的有,因为有名之道虽然是客观存在,然而它也是无形的。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自古以来就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才先后产生了玄学、理学、神学三大错误学派,全都钻进死胡同,而且越钻越深。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句实为“齐物”之由来,本篇乃至全部庄子之核心。

我,万物之一物,由阴阳道物运化而成,故与天地“并生”,天地亦万物之一物,我亦万物之一物,我与天地来源,皆是同一的阴阳道物,故曰“天地与我并生”,并生即如兄弟,阴阳道物是他们共同的父母。“万物与我为一”,同天地与我,万物也与我是兄弟关系,都是由阴阳道物转化来的,追其根子则是一个。

为一的另外意义是,本质上即在道的层次上,我与万物可以相通为一。

既已为一矣,为一于道,道为先天无形质,言即辨别,我与天地万物还有区别吗?问曰“得有言乎”,意为我与万物已经为一了,那不就是我与万物不分彼此,我也便不存在了!是这样的,在先天境界应当是无言无区别;然而却又接着问,“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我与万物已经成为一了,那不就是说我与万物没有区别了吗?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我与万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谓之一”是言其理,“为一”是追其本,皆从根本这个角度说的,若是从另外角度说,天地万物已是从先天落为后天了,后天万物则为有言有区别。我与万物区别之有或无,须要看落脚点在于何处:在本质道物层次上是为一,无区别,而在形质后天层次上则未为一,有区别。

言即辨别、区别者,后面庄谓“大辩不言”,辩亦同辨,区别,区别至于极处即不言,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