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2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5:15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2
学习中医 2009-12-29 10:53:55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依恋 的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2
六、你很疲劳吗,用按摩消除它
疲劳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医学认为,疲劳是过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消耗超过了本身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下降,血液供应不足,淋巴液回流不畅等,由此造成机体热能和营养等物质的缺乏,体内产生的诸如乳酸类有害物质代谢不完全,进而出现身体酸痛不适、头晕乏力、懒于言语、局部肿胀等一系列功能低下的症状。此时,采取柔和有效的保健按摩方法,可在加快血流、血供的基础上,加强心脏的舒缩功能和淋巴液的回流,促进各组织、器官的良性调节,较快地排除体内积蓄的有害代谢产物,消除水肿,进一步使肌肉纤维、肌腱、韧带等组织的张力和弹性迅速恢复,从而消除疲劳,改善机体功能,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1?搓手掌
方法:坐下,以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搓热为止。
作用:手、足为人体阴经与阳经交汇之所,搓擦可温通气血,促进周身循环。
2?推头面
方法:坐下,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向上推动,过头顶向下至颈后,沿颈侧翻过,继沿两侧面颊向上推至额,计推10次。再以拇、食两指边捏边按摩耳郭,并轻拉耳垂,以发热为度。
作用:可行气活血,清利脑府。
3?摇颈项
方法:坐或立位,身体正直,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摇转,眼看左后上方,每做1次后,即向对侧方向摇动,眼看右后上方,各摇10次。摇颈时要缓慢,转回时也要缓慢。
作用:可疏通气血,滑利椎骨。
4?揉肩臂
方法:坐下,先以右手掌指面按在左肩上,拇指及其余四指相对,沿着肩臂的内外两侧,用力向下抓揉到腕指部,如此重复5次,再换手操作。
作用:可疏利上肢,通畅经脉。
5?宽胸法
方法:坐下,右手虚掌置于右乳上方,适当用力拍击并渐横向另侧移动,来回10次;以两手掌交叉紧贴乳上下方,横向用力往返擦动20次;两手掌虎口卡置于两腋下,由上沿腰侧向下至髂骨,来回推擦,以热为度。
作用:可宽胸理气,可通畅全身气机。
6?叩腰脊
方法:坐或直立位,两手握空拳,用拳眼叩击腰脊两侧,上自尽可能高的部位开始,下至骶部,叩击时可配合弯腰动作,往返操作20次。
作用:可激发肾气,促进脏腑功能。
7?搓腿股
方法:坐位,双掌先扶持右大腿内、外侧,尽量从上向下搓动至小腿,5次后换另侧进行操作。
作用:可温通气血,舒解疲乏。
8?浴鹤顶
方法:坐位,两手掌心紧按膝盖骨,先向内同时旋转按揉20次,然后再向外同法操作
作用:可强健腿膝,舒筋活络。
9?摇足踝
方法:坐位,先以一侧足尖点地或微悬下肢,足踝做左、右或旋转摇动20次,然后换腿进行。
作用:可滑利关节,以助足力。
七、用按摩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从中医病理分析是跌闪腰筋、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所致。损伤后局部软组织渗血,深部形成血肿,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如不及时治疗,深部形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粘连,致使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局部肌肉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由急性腰扭伤转变成难以治愈的慢性腰痛。腰部急性损伤包括肌肉、韧带损伤及关节扭伤等,90%发生于腰骶部和骶髂关节。腰骶部为人体躯干连接下肢的桥梁,负重大,活动多,所以在运动中遭受外伤的机会也多。
用按摩手法治疗运动训练中急性腰扭伤是以强刺激按摩为主,辅以刺激经络。因腰痛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行于背部。推拿疗法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解除痉挛,消肿镇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伤病组织的修复,使机体尽快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1)揉法:术者以右手掌根紧贴在腰部压痛处做旋转按摩,由轻渐重,使力量达深部软组织约5分钟。
(2)点按:在按摩的基础上,术者用拇指指腹按压腰部痛点,由轻渐重,使力量直达深部组织,按压时需有间歇性放松,使局部恢复血循环,以免加重损伤。
(3)提拿腰部诸肌:用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腹对合用力,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由上而下、先轻后重、先健侧后患侧地进行。重点要放在压痛最明显处。反复提拿约3分钟。
(4)推揉舒筋法: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腰部病变部位作半环揉压。从上至下,先健侧后患侧,边揉边移动,使腰部皮肤感到微热为宜(约2分钟)。然后术者立于病员右侧,以右手掌根部和小鱼际肌处紧贴病员腰部皮肤,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鱼摆尾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患侧。反复推揉8~12次。
(5)斜搬腰法:患者侧卧,两手交叉于胸前,下侧肢体伸直,上侧肢体髋、膝屈曲,术者站于病员背后,一手握住病员手腕部,另一手拇、食二指紧紧抓住病员裤腰带,用掌根和小鱼际肌紧紧按住病员臀部,双手配合先轻轻晃动几下,使病员有思想准备,然后一手用力将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另一手将臀部推向前方,此时可听到发自腰部的“咯嗒”响声,这是手法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不必苛求响声。
(6)震抖:患者原体位不变,双手抓握床头,全身肌肉放松。术者站于患者足后,双手握住患者双踝,用力牵拉震抖,将患者身体抖起呈波浪形,连续做3~5次。
经过以上按摩手法治疗有效后,患者腰部肌肉痉挛即可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可站起做轻微的腰部活动。如患者疼痛症状仍十分明显,可根据情况重复以上治疗手法。患者康复后一定要加强腰部的柔韧性以及腰腹肌力量的练习,以免腰扭伤的复发。各种手法各有功效,若患者疼痛局限以点按为主,疼痛广泛则以弹拨、点揉为主,各种手法配合得当,效果更好。
第二节中医针灸
一、针灸的发展趣谈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名医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目前,遍布全国的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二、针灸疗法简便、灵验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通过刺激穴位使人达到阴阳平衡,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通过经络的感传调整阴阳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腧穴、经外奇穴等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三、用针扎人,痛不痛
针灸中用针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通常情况下,大夫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不必苛求痛与不痛,尽量做到心情放松,配合好医生治疗。
如果你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你基本上不会被疼痛困扰。
四、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针灸也要讲究补与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损有余,补不足”,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如果过量或不足量,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症。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2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好好学习中医的非药物疗法1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看病之道2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十二时辰养生法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看病之道1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看病之道3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看病之道4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98岁老中医的养生三宝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新闻时空博客 借鉴:90岁老中医的长寿养生法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中医诊断歌诀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引用 中医教授养生之道(2)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之中医的十二时辰养生法 引用 中医病理、治病、养生、强身的基础理论 - 眼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 -中医的看病之道(转载) 中医体质养生2 - tianweimin13555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中医睡眠的养生之道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每天学点中医养生_ 引用 中医按摩大全宝典(典藏)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中医认为健康有十大标准(转帖)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中医治疗红斑狼疮 - 茅山杏林散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非药物治疗痔疮的方法 - 理法方论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养生,中医咨询,中医书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