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军事险招与成败之一:派遣王震南下作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6:24
(2009-05-06 19:49:50)转载
标签:杂谈
征战经过
1944年下半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发动了局部的反攻,收复了大片国土,拥有了19个解放区,军队发展到50多万,民兵有220多万,成为一支颇有实力的抗日有生力量。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日军的战斗如火如荼,日军顶不住美军的立体攻势,连连失利,日军的灭顶之灾正在逐渐形成。
1944年秋,毛泽东作出了一个重大的设想:派遣一支生力军挺进华南,深入敌后,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继续向南发展,打通南北通道,以形成北与鄂豫皖边区李先念的新四军第5师、南与曾生的东江抗日纵队连成一片的态势,力求开辟湘粤赣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初,以王震的八路军359旅为主加一些地方干部组成了一个5000余人的南下支队,执行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的南下作战任务。临行前,毛泽东分析了南征的两种前途:一种是乐观的,359旅在华南站住了脚,建立了根据地;第二种是不乐观的,或者说是残酷的,359旅有可能全军覆没。
1944年11月9日,毛泽东、朱德检阅了南下支队后,王震率南下支队告别延安,开始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南征。
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南下支队的征战非常凶险。南下支队一过黄河,就遭到日军、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南下支队一路厮杀,行程2000余公里,于1945年1月到达鄂豫边的大悟山根据地,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师。3月初南下支队抵达鄂南,初步开辟了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游击根据地,把江北和江南联系起来了。
蒋介石对南下支队的南征是敌视的,他害怕有一支共产党的生力军在湘粤赣边建立根据地,这样就像有一把利剑顶在自己的胸口上,让他寝食不安。于是,他调动了7个军、21个师共15万兵力,在从鄂南到粤北的1000余公里战线上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层层设防,步步封杀。南下支队越向南走,战斗越残酷,多次陷入重围。为避开国民党军的锋芒,南下支队于8月17日转入高山丛林的八面山中,不料再次陷入重围,全军处于极度危险和饥饿之中。
8月下旬,南下支队再一次突出包围圈,抵达广东南雄县境内。这时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基础不存在了,可以无所顾忌地全力对付共产党,因此建立湘粤赣边五岭抗日根据地的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南下支队奉命北返,沿途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围追堵截,历尽艰难困苦并付出重大牺牲,于1945年10月与新四军第5师、河南军区部队会师于中原的桐柏山区。
南下支队与李先念等部会合后一边休整,一边听候党中央的调令,然而更大的生存危机正悄悄地逼近。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向李先念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国民党出动了30万人的兵力围攻李先念的6万解放军,中原军区在李先念的指挥下分两路突围,此时南下支队恢复了359旅的番号作为右路军向陕北方向突围。
6月29日,359旅突破平汉路封锁线,进入豫陕交界处。国民党出动了刘峙、胡宗南两个战区6个军共10个师的兵力,对不足5000人的359旅进行堵截,359旅再次陷入险境。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王震带着20多人的警卫分队出现在前沿阵地。王震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359旅在崇山峻岭中左突右杀。经过10天10夜的激战,终于跳出了胡宗南的包围圈,由陇东向陕甘宁边区进发。
蒋介石为了拨除359旅这根眼中钉,紧急运送了两个师进行截击,并派出4个师在后面追击。359旅以强行军的速度,昼夜兼程向陕甘宁边区靠拢。为分散敌人对359旅的围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起了“迎王战役”,牵制了敌人追杀359旅的兵力。在接近边区的最后几天,359旅的官兵已经疲惫至极,全军上下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溃不成军。8月29日,359旅在屯子镇与从延安来迎接的警卫第3旅会师,于是南下支队历时两年的南征告一段落。
南下支队历时两年的南下作战,共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甘等八省,行程27000余里,沿途作战160多次。全旅5000余人出征,返回时的兵力不足2000人。
点评
南下支队转战万里到湘赣粤边建立根据地,看似一着妙棋,实际上是一个败招。理由如下:
首先,抗战胜利在即,国共合作抗击日军的政治基础将不存在,而此时蒋介石在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种种迹象表明,抗战胜利后内战将不可避免。1944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取得节节胜利。苏联红军已将德军赶出国境,正在东欧与德军激战,红军已成进攻之势,德军逐步向国境败退;与此同时,美英开辟西线第二战场,给予德军沉重打击。在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下,希特勒的法西斯集团覆没在即。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自食苦果,这场由日本挑起来的战争演变成美国的复仇之战,美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力与日军作战,日军虽顽强抵抗,但在美军的立体攻势下节节败退,先后丢失许多重要的岛屿,美军的攻势逐步向日本本土逼近。在中国的西南,中美联手发动了滇缅之战,中国驻印军经过兵员的补充已经满员,换装美式装备后军力突飞猛进,经过美军的训练战斗力大大增强,在美军空中支持下从印度向缅甸推进,所到之处日军望尘莫及,重新打通中缅公路获得美国的战争物资补给不再遥远。在西南边境,国民党军队接受了部分美式装备,集中精兵组成远征军在滇西对日作战,以策应中国驻印军的对日军作战,战场逐步向缅甸推进。根据国内外的战争形势分析,抗战胜利已经迫在眉睫。蒋介石也看清了这一点,国民党军队除在滇西和缅甸对日军作战外,其他地方都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迹象明显,很显然是要在抗战胜利后将军力放在对付共产党这一边。
其次,依蒋介石反共的本性来看,决不允许共产党的军队在湘粤赣边活动,必然要围追堵截,南下支队缺乏生存立足的条件。其实蒋介石对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是心神不安的,当年他只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同时他也想借刀杀人,把共产党的军队推向抗日前线让日军加以消灭,但天算不如人算,共产党军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成星火辽源之势不断发展壮大。在北方他没有能力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但在南方他绝对是不允许共产党有生存的空间,当年他对在江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痛下杀手,一举剿灭了新四军军部及8000余人,因此蒋介石在南方是寸步不让的。蒋介石清楚,湘粤赣边是共产党的发源之地,当年的中央根据地是他的心腹之患,面对逐步发展起来的十来万红军,他经过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五次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才将共产党及红军赶出湘赣粤,遗憾的是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共产党派出一支军队在湘赣粤边建立根据地,那还不是养虎为患,共产党死灰复燃后就难以扑灭。因此,以蒋介石反共的本性来看,即便他撕破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脸面,他也要重兵围堵消灭这股共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在黄河以北地区,而此区域没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向北发展才是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八路军的几个主要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根据地、罗荣桓领导的山东根据地以及贺龙领导的晋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集中在黄河以北;新四军建立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如江苏北部以盐城为中心的根据地,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在鄂豫皖边境坚持抗战。因此,要发展壮大军队实力,在国民党力量薄弱的长江北岸和黄河两岸是比较可行的,这里经济基础较好,人口稠密,是养兵的理想之地。1940年10月山东的八路军组成了5000人的南下支队深入华中抗战,这支部队在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三师,在黄克诚的率领下,抗战胜利后发展到35000人,挺进东北后成为林彪的一支主力军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359旅回到陕北,经过休整,分出了一部分兵力到山东,部队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支部队以后也到达东北加入了民主联军。
第四,抗战胜利后的内战决不是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小规模的游击战和伏击战,而是国共两个手握重兵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战役较量,在敌占区存在一支万人以下的部队对战役的胜负影响不大。如在广东活动的曾生东江抗日纵队、在海南活动的冯白驹琼崖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战果不大,直到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时才发挥作用。
第五,南下支队万里征战,出发时的5000余人,到返回陕北时的不足2000人,损兵折将过半,败局已定。1946年彭德怀仅以25000人的兵力抗击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且取得多个战争的胜利,对于穷山恶水招兵养兵极其艰难的陕北来说,南下支队3000多人的损失不是一个小数目,说明当年毛泽东决定派遣南下支队到湘粤赣边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是一着败招。
所幸的是,南下支队的领导人王震在红军时期就活动在湘赣边境,当年他与任弼时、肖克领导红六军团西征,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汇合后组成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历经多次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在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征战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处惊不乱,应对得当,才没有形成全军覆没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