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军事险招与成败之五:谋划林彪攻打锦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2:23:44
(2009-05-06 20:46:04)转载
标签:杂谈
战役背景
在东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经过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与此同时,东北国民党军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非常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孤立地区内,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对此,其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未敢贸然决策,于是国民党军统帅部和卫立煌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以支撑全国战局,一旦形势不利,再经北宁线从陆上或营口海上撤退。
整个形势表明,东北战场作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决战条件已经成熟。据此,毛泽东根据全国军事形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在东北战场上同卫立煌集团首先展开决战,并为东北野战军制定了南下北宁线,将卫立煌全军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对此颇为顾虑,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到 7月20日才初步确立南下北宁铁路作战的决心。但到8月份,仍以北宁路附近敌情严重、供应困难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战的部署。经中央军委批评后,9月3日林彪才上报南下作战的大体部署。9月7日,中央军委就东北的作战方针发出指示,强调必须确立攻克锦(州)、榆(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敢于同其作战;必须有“攻锦打援”的通盘部署,既攻克锦州,又歼灭沈阳援军;必须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
锦州西距山海关近200公里,东距沈阳230公里,是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与华北“剿总”连接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部及2个军部、7个师及其他部队共10万余人,固守该市待援。
为增援锦州,蒋介石从关内紧急调第39军、第62军,第92军第21师,独立第95师,海运至葫芦岛,连同原驻守锦西的第54军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从沈阳调新1军、新3军、新6军,第49军、第71军等共11个师又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夹击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集中主力,首先攻占锦州的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决定以5个纵队1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夺取锦州,以2个纵队8个师在锦西以北塔山、虹螺山一线组织坚守防御,阻击“东进兵团”,以3个纵队11个师置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组织运动防御,节节阻击“西进兵团”,以1个纵队主力位于高桥地区,为战役预备队。
锦州攻坚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扫清锦州外围据点。9日,外围作战开始,经过激烈争夺,至13日,由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组成的北集团攻占锦州城西北的合成燃料厂及黑山师、团管区,城北的配水池、亮马山;由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一部组成的南集团攻占罕王山,前出至女儿河北岸;东面第它纵队攻占大、小紫荆山、百官屯、北大营。防守上述据点的国民党军一部被歼,大部退守城内。在外围作战的同时,攻锦各纵队进行了攻城准备,将交通壕一直挖到守军的阵地前沿。第二阶段,总攻锦州城垣。14日10时,东北野战军集中火炮360余门,向锦州城发动猛烈轰击,为步兵突击扫除障碍。11时左右,突击部队迅速突入城内,在打退守军的多次反扑后,继续向纵深发展。后梯队及时投入巷战。15日拂晓,攻城部队胜利会师,歼灭范汉杰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此时,残余守军约1.6万余人退守锦州老城,企图凭坚顽抗。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由南门和城东南角突破,第2纵队由城西北角突破,并迅速攻克该城,至18时战斗结束。
此战,东北野战军伤亡24548人,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其中俘范汉杰以下官兵8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使东北战局急转直下,对国民党军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
点评
辽沈战役中置沈阳、长春之敌不顾,而集中兵力攻打锦州,这是战史上的神来之笔,但也面临极大的失败的风险。锦州战役实际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打援,即阻止来自于营口和沈阳的国民党军“东西对进”的救援部队;二是要求攻锦的部队攻坚能力相当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锦州。否则拖延了时间,国民党军“东西对进”一旦突破阻击线,战局将急转直下从而不可收拾,参加锦州战役的东北野战军有被国民党军队合围歼灭的危险。
在战役决战之前,林彪犹豫不敢打锦州是有道理的。一个军事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战胜敌人,也一定要避免大败,特别是在有利的形势下更应如此。林彪如果不打锦州,没有大胜,也无大败;如果攻击锦州不利,则有可能大败。事实上,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还从没有攻克过重兵把守且有近代防御工事体系的大城市。如果林彪不加分析及权衡利弊就冒险同意攻打锦州,起码不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家的表现。后来,当东北野战军的实力极大增强后,林彪感觉有把握才同意攻击锦州,这也正是一个军事家应有的谨慎态度。
在确定攻击锦州并开始行动后,林彪又曾犹豫过,这多被人们所垢病。其实,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敌情突然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极有可能影响战局的胜负,对于全权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林彪来说,在没有想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之前停止下一步的行动,这是一个优秀将领的正常表现。
林彪开始行动准备攻击锦州时,敌情突然的变化是:蒋介石为了挽救在东北的败局,决定在林彪攻击锦州的时候与东北野战军实行战略决战,分别从营口、沈阳两个方向组成救援兵团,实施“东西对进”,并与受困的锦州国民党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攻锦的东北野战军。
那么,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否就是一相情愿呢?答案是并非如此。
首先,林彪部署攻锦的兵力后,负责打援的兵力不足,并且打援的部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守住阵地。锦州守敌有10万人,又有坚固的城防工事,林彪布置了5个纵队16个师攻锦州;以2个纵队8个师阻击敌“东线兵团”,以3个纵队11个师对付敌“西线兵团”,另外机动兵力只有1个纵队作为攻锦的总预备队。从以上部署中可以看出林彪再无兵可用了,能否阻止“东西对进”的国民党增援部队就只能寄希望于打阻击的部队了。而作为阻击的战场,锦西的塔山和锦东的黑山其实都是石头小丘陵,几乎无险可守。甚至在阻击部队到达塔山的时候连修工事的土都是紧急从附近的农村运来的。如果这两个小山头一旦失守,则东野几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
其次,负责“东西对进”救援锦州的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劲,突破防线并非没有可能。从沈阳出发增援锦州的西线兵团由廖耀湘指挥,其机动兵团由国民党两支王牌军新1军、新6军加上新3军、第49军、第71军共11个师组成,随时可以向锦州攻击前进。而以廖耀湘机动兵团的实力,如果象由蒋介石亲自督战的西线兵团那样孤注一掷地猛打猛冲,负责打援的我方3个纵队11个师能否顶得住还是一个未知数。正是廖耀湘的犹豫不决以及攻下彰武以后干脆按兵不动,才使西线兵团没有对我方阻击部队形成较大的压力。敌东线兵团有第39军、第62军、第92军第21师、独立第95师及原驻守锦西的第54军共11个师组成,在蒋介石亲自督战下救援积极,开始攻打塔山的只有3个师,以后又不断地增加了攻击部队,任凭怎样疯狂的进攻却始终攻不下塔山阵地,但仍然给予阻击的东野部队以巨大的杀伤力。如果不是打阻击的部队作风更加顽强,抱着拼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必死决心,塔山阵地也有可能丢失。
第三,国民党军队一旦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运输线,攻锦时粮弹供应不上,有可能拖延战局的进程。西线兵团在廖耀湘的指挥下攻下了彰武,已经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运输线。东野通往黑龙江的后勤线被截断,形势已经对攻锦的东野部队出现了不利的变化。因为攻锦的时间过长,弹药消耗过大并且补充不上,就会使攻克锦州的布暑前功尽弃。而一旦如此,东野想退回黑龙江的后路都被截断了。而国民党军的三路大军在锦州击破东野主力之后,无论是国民党军北上沈阳,还是南进华北,都将一举打破国共双方的战略均势,从而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结局,幸而这种局部没有出现,国民党失去了出现战略转机的好时机。
第四,东北野战军还从没有攻克过重兵把守且有近代防御工事体系的大城市,长春久攻不下就是证明,因此锦州攻坚战是速决战还是持久战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两种战役绝不是同一个结果,如果是持久战假若出现上述不利我方的因素,输掉这场战争也是有可能的。
第五,从实战情况看,东北野战军的防御和攻坚能力大大出乎意料,而国民党军保存实力的垢病再次发作,双方实力的此增彼减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从防御上看,东野只在东线经受了国民党军的冲击,而东线国民党军队的实力明显不如拥有王牌军的西线部队;从东野攻坚来看,攻锦的部队实力明显高于攻打长春的我方部队,只用了31个小时就攻克有坚固工事的锦州。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国民党将帅的不同心,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垢病注定是要断送国民党前途的。蒋介石对援锦最坚决,而作为东北国民党军最高权力的“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却反对从沈阳出兵救援锦州,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好临时将得意门生廖耀湘升任西线兵团司令,强令廖耀湘从沈阳出发救援锦州,而廖耀湘既不敢当面抗命又不太热心救援,这就为后来的救援不力埋下了祸根。当阙汉骞、侯镜如的东线兵团已经在塔山大打出手之后,廖耀湘拖了很多天才从沈阳出发,带领西线兵团前进,攻下彰武后就按兵不动,除了切断东野的补给线,实际上对援锦没有任何的帮助,而直到锦州被东野攻克后才着急起来,急急忙忙回撤逃命,但究竟是向沈阳还是营口方向撤退,这时候就由不得他了,负责监视他行动的东野部队那里能让这条大鱼游走?拼尽全力那怕全部拼光老本也要把廖耀湘死死地阻止在黑山一带。
时空的变化改变人对事物的看法,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人的毅志和决心。因此,当上了兵团司令而犹豫不决的廖耀湘不再是当军长时敢于猛打猛冲的廖耀湘了,对于身经百战的廖耀湘的这些变化,林彪是不可能预料到的。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在品头论足辽沈战役时几乎个个都是事后诸葛亮。对于林彪在攻打锦州时的犹疑难以理解,用怕死和胆小来形容林彪,如果你只有这样的见解的话就显得有些太浅显和无知。笔者读过不少描写辽沈战役的专著和当事人的回忆录,感觉是看的东西越多,反而觉得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攻打锦州时真是凶险万分,当时国共双方都是在赌注式的玩命一搏,谁胜谁负已经不是眼前的一场战争的问题了,而是事关谁能统一中国的生死存亡大问题。
林彪是战术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林彪只能根据当时的敌情变化改变其兵力布暑,他不可能预见到国民党将帅的不同心以及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老毛病何时能够发作,而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执行力差往往断送其大好前程。蒋介石是不幸的,当他决定要反共拿共产党人大开杀戒的时候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因为他遇上了共产党的战略大师毛泽东,毛泽东有关键时刻可以依赖的战术大师林彪,而蒋介石呢?他所谓的得意门生虽然也有昙花一现式的辉煌,但长此下去能让他放心吗?当林彪克服了短时的犹疑决心已下的时候,就全力执行下去。而林彪的部下也确实争气,塔山阻击战巍然不动,攻克锦州势如破竹,黑山阻击战寸步不让,围歼廖耀湘兵团摧枯拉朽,辽沈战役呈一边倒的局势。当毛泽东对林彪取得辽沈战役完胜以后,自豪地预测:原来预计用5年的时间打倒蒋介石,现在看来只用1年左右的时间就够了。事态的发展的确如此,毛泽东何以敢发如此豪言?因为他身后有林彪,而林彪手下有虎狼之师的百万东北野战军。
《毛泽东的军事险招与成败》博文较长,只能分五篇编排,原文在中华军事论坛上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