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主导下的分裂与“南下”“西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59:57
红色尖兵:国家战略主导下的分裂与“南下”“西看”
2007-07-16 16:03:52.0
二零零七 七月十六日
维持中国国家的实体的分裂,可谓是不少国家所乐于见到的局面。解放战争期间美苏为了其全球战略曾主导过中国的南北而治,国共两党的领袖出于不同利益考虑,坚决的予以了抵制,这才没有造成一个更大的地缘政治悲剧。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的分裂仍旧满足部分国家的利益,部分国家妄图以一个分裂的中国将我们限制在一个局限的空间范围之内。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外力导致的分裂只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分裂的局面,如果仅仅在台湾及起周边下注。伴随中国国力的恢复,筹码只会越来越大,而一当外力无法遏制或制衡来自中国的内力的冲击力时,一切就将化为句号。出于战略考虑,或会继续增加筹码,而这对于某些国家的全球战略来说,就等于是在抽宝箱,拆东墙,补西墙。
因此,最大的外力美国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他的利益自二战后早已便及全世界,为了围堵中国的崛起,只有依靠日本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最终将美日澳同盟完善为一个亚洲版的北约。通过军事条约塑造一个铜墙铁壁的遏制防线。
中国从目前的国力来看,早已拥有单方面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其难易程度则取决于外力的决心与赌注。显然,一场完全用血染红的战争不符合任何参与方的利益,相反作为多极化合作与竞争的对手俄罗斯与欧洲将可能乘势而起。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希望通过塑造亚洲版的北约,增强自己的防线厚度与强度,将中国永远遏制的原因。
既然,任何一方都不敢于轻易下决心,那台湾问题在可见的未来仍旧会拖延一段时日,直到某一重要外力放弃决心或失去干涉力。这就是为什么,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出人意料的达成那么多“共识”,两国目前无一方愿意看到一场因“台湾独立”导致的战争。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早已开了一场遏制与制衡的好戏。遏制的是中国,美国不希望中国将其军事影响力过快的发展到太平洋的大片海域,作为先手的一方就因以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在内海;制衡的中国,面对美国的遏制,我们需要拿出一定的实力让他认识到以台湾问题为核心的东亚战略与中国核心的国家利益,这最终形成的不可能是一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而是中国与美国在目前互相制衡的战略。比起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中国与美国间的互相制衡相对进了一步,这也有利于我们在未来破局中占据相对主动位置。
不再同于过去中国的分裂是一场美苏两极全球争霸战略下主导的“猴戏”,现在的中国拥有自己完全意识下的统一战略,如果说一些国家希图将台湾作为其战略上遏制中国的一颗棋子话,那他们对这颗棋子的掌握度只会随着中国的强大而依次递减。
台湾问题因此会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颗定时炸弹,只要国力保持发展势头,引信只会越来越多的掌握在我们手中,直到有一天我们选择引爆为止。
中国也不可能在获得台湾前,以一个内海国为发展方向,这样只会限制我们国力的恢复与发展,这就取决于我们“南下战略”的实施。
作为“东出战略”暂时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小的替代品,“南下战略”成为了一阶段内最好的选择,“南下战略”其实就是东南亚战略,部分也是一个衔接战略。从地图上看,东南亚十五国形成的一个类半圆的形状,恰似中国在地图上类鸡形的金窝。中国可以多少顺利由“南下战略”而“向西看”,取决于金窝的牢靠度。
“南下战略”:
东南亚国家历来就烙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痕迹,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相继将其势力范围伸向了东南亚的大地上。相信,无论是其中哪一个国家,无不将东南亚作为连接东亚或连接印度洋的一把锁,这就是衔接战略构想的由来。没有在东南亚影响的巨大存在,就不可能掌握在东亚或印度洋影响的垫脚石。发展并巩固这块垫脚石,将是我们在东南亚最大的利益所在。
东南亚与东亚一样,都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在东亚发展受到美国遏制战略阻碍的情况下,从海洋角度来看自然而然应是去发展东南亚国家关系,通过发展东南亚和借道东南亚,又会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气息,通过新的养分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与发展环境,以服务未来彻底打破美国在东亚遏制中国的野心。
东南亚现状,现在的东南亚国家还不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中国蜜月关系,也不属于六十年代中国走向交恶的状态,而是一个双边关系逐渐良性发展的时期。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过一段走弱的时间,这就形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的一个机遇。随着双边机制化不断深入,中国正逐渐增强着自己的影响。
东南亚不少国家在历史上一度成为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附庸,东亚的日本、韩国和台湾许多年以来或是美国的盟国或曾经是美国的美国,在美国的帮助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和新加坡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二,一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彻底断送的他们了的发展机遇。至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仍旧存在问题,大多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远远无法比东亚的日韩台相比。为什么同样亲美的他们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值得东南亚一些国家思考。美国出于在东亚遏制中国的考虑,不得不在高技术领域让出部分市场份额,以供养日韩台的国家机能。作为曾经遏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桥头堡,在越战结束和冷战结束后,逐渐失去了其重要地位,这就导致的悲剧般的一切。
现在东南亚国家需要的不是单一的大国的影响,是要更多国家的影响。东盟即有15+1机制,也有15+3机制,这表达了他们的一种心态。同样也是中国的心态,以往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在影响周边国家决策具有不可避免的野蛮性,文化影响又是短时间内无法形成的。经济影响就成为了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东南亚的广大市场与资源,比起东亚又显得十分原始,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在这方面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不同于他们,我们又有自己的独特的先天条件,这就是“南下战略“形成的一大诱因,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扩大经济影响的同时,也是在挤压美国的影响。中美难以在东南亚的主导问题上形成一种根本的合作局面,一方是主要希望将其作为垫脚石,另一方只希望将其作为中国的安全困局。这本身就是一对巨大的矛盾,也是东南亚地区大国间最主要的矛盾。近年来,美国加大了美越、美新、美印和美菲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拉拢一批与中国存在先天矛盾的东南亚国家,形成一个抵御中国影响的小组织。中国在这方面不断加强眉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东盟-中国市场一体化建设,在经济方面破坏美国的图谋;军事上不断巩固中缅关系同时,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台“之事后,加强了与马莱西亚的联系。政治上继续在南海问题上做出较友善的姿态,中菲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尤为令人称道。代价有时候是必须承受的,因为竞争生来就存在,没有哪个国家去做活雷峰。战略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长远目的服务的,为长远目的牺牲暂时的利益也是必然所在。
中国在东南亚的地区努力,近一阶段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应是在重大问题上使东南亚国家保持中立。比如马六甲困境,如果东南亚可以为危机之中保持较为普遍的中立,无疑我们会为此少付出更多的代价。一旦他们放弃中立,后果则将不堪设想。垫脚石有时候不仅我们会用,别人也会用。
“向西看战略”:
西线始终为我国家发展提供着大量的资源,也是我国海洋出口贸易的一大关键航道,而西线又是极其不安定的。美国和印度等对中国有敌视态度的国家在西线有着中国暂时所未能企及军事力量。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中国如何捍卫自己的海洋经济命脉?
即使能源的蛛式化建设的再庞大,我们也不可否认来自该地区丰富的能源的供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国内提供的只是部分资源,不是全部资源。从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欧亚大陆桥也不可能成为当今的丝绸之路,代替繁忙的海洋贸易。
这就迫使我们“向西看”,从经济发展上来,我们可以暂时忍受台湾问题的不解决,可以暂时忍受在东亚被遏制,却无法接受自己的经济命脉被人玩弄于鼓掌。一旦经济命脉遭到破坏,我们就将失去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的动能,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将被拖的更远。
我们在冷战期间遇到的窘境难道现在还要遇到吗?与现在不同,过去人民海军不用说去印度洋保卫贸易,在家门口维持一定的局面也存在极其艰难的一面。现在告别了黄水海军,走向蓝水海军的我们,已开始拥有一定远洋的能力。拥有能力,为的就是在特殊时期随时准备着去使用。
可能军事影响过于遥远,政治作为军事军事先行手段可以先行一步。中巴瓜达尔港的建设成果,有形之中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海军舰只的栖息之地。一旦中国海军的影子形成规律与规模的在印度洋存在,依靠瓜达尔作为补给站,我们完全可以为海洋经济命脉护航。
中国海军力量的出现,也将打破印度洋国家间军事力量的走向不平衡,对于缓解美国在东亚等地区压力有着一定作用,印度也注意力也会逐步吸引到该问题上,这对缓解中印陆上边界纠纷,换取时间也有有利的一面。
“向西看”如之前所表达,不仅仅是加大军事影响,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看,“南下战略”与“向西看战略”是一个进出关系。从政治角度,“向西看”就显得没有如此复杂。
政治上“向西看”应是我们在没有根本解决“南下战略”之前的最好选择。通过巴基斯坦能源通道在陆地上建立能源通道,通过加强中哈、中土等国联系,建立油气管道,通过支持巴基斯坦现政府打破美国里海—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能源战略,通过伊核问题在外交上获得国际间政治斗争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巴以问题的协商活动等等。都是牵制美国全球战略,谋求国家发展的一种方式。
国家战略从构想到实现,肯定不会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这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某些关键地点与问题上的反复争夺与讨价,呈现的必然是不同于战争的血雨腥风。套用一句西方的谚语,战胜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