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 -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4:49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
一、新疆自然地理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中部,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80多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山间盆地)8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绿洲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全区共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854个乡镇,总人口2050万人。境内有53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13个。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国境线最长的省区。地貌轮廓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是阿尔泰山山脉,南部是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山脉之间为准噶尔盆地,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为塔里木盆地,面积40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全区农用地6307.61万公顷,其中耕地410.71万公顷,园地36.37万公顷,林地676.38万公顷,牧草地5112.47万公顷,其他农用地71.68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保存面积209.47万公顷,河谷荒漠林保存面积657.2万公顷,绿洲人工林保存面积173.33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2.94%,绿洲森林覆盖率14.95%。新疆是全国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省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699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03种,44种为自治区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0余种属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已查明有近4000种,其中已证明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1000多种。
新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降雨稀少且分布不均,北疆在150—200毫米,南疆不足100毫米,西部伊犁地区的降雨量差不多是东部哈密地区的6倍。全区水资源总量832.8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资源量788.7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量502.6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属灌溉型林业。新疆冬季多雪。北疆冬季平原积雪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最深可达80厘米以上,南疆在10厘米左右,最深可达20厘米。无霜期南疆为180—220天,北疆为140—185天。新疆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出现频繁,尤以干旱、寒潮、大风、冻害、霜冻、冰雹、暴雨洪水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
二、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成效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实施的三十年,是我区生态建设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奠定了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铸就了我区林业生态建设新的辉煌。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各级党政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1997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对我区林业发展进行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召开了自治区林业工作会议并出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站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原林业建设的战略高度,召开了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暨林果技能培训工作会议,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这些重大举措,明确了我区造林绿化的目标、任务和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平原林业建设工作的重视,有力地推进了我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加快平原造林步伐,特别是特色林果业的发展,自治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林果业发展财政专项经费,从2007年起,每年增加 1300万元林果有害生物防治经费和 1000万元林果科技财政专项经费,自治区农业机械专项补贴经费中30%要用于林果机械补贴,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地党政把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领导,精心策划,周密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党政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各地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积极制定和落实促进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筹集林业建设资金,加大对林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调动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参与林业建设,增加非公有制造林的比重,有力促进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新疆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工程实施范围随着“三北”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1985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重点布局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54个县市。工程建设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76%。工程规划8年人工造林180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封山(沙)育林366万亩。期间有6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1.15%。
1986-1995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0个县。除沙漠外,还将戈壁、荒漠区绿洲列入到工程建设范围中来。工程规划10年人工造林327.3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678.05万亩,封山(沙)育林945万亩。期间有53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0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15%提高到1.68%。
1996-2000年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个县市,至此有87个县市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工程规划5年造林封育1103.04万亩,实际完成造林封育1166.73万亩。期间有21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5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68%提高到1.92%。
2001年至今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第四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扩大到全疆94个县(市、区)。工程规划10年造林封育2160万亩,截止目前,实际完成造林封育1720.58万亩,是规划任务的79.66%。
经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的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封育5146.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91.28万亩,封山(沙)育林2730.08万亩,飞播25万亩,使新疆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4%,增加了1.91个百分点。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大大增加了我区森林的面积和蓄积,为我区实现木材生产从山区向平原转移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区农田防护林总面积已达500万亩,木材蓄积量约2800万立方米,其中的成过熟林可进行采伐。包括农田防护林在内的平原人工林每年可生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大大缓解由于山区天然林全面禁伐造成的木材供需矛盾。
(三)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新疆现有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07.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64.36%,沙化土地面积74.6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4.82%,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化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荒漠化及沙化给我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防沙治沙是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也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工程建设与防沙治沙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防沙治沙功效的最大化。这样做,既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强大动力,又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开辟了广阔的战场。首先搞好防沙治沙规划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的衔接,针对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把工程优先安排在生态比较脆弱、灾害类型突出、经过治理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地方,着力提高防沙治沙的功效,加快防沙治沙的进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防沙治沙的进程。目前,我区绿洲外围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出现缩小态势,沙区植被盖度增加。“十五”期间与“九五”期间相比,全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422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84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扩展速度减缓,由每年384平方公里减少到每年104平方公里。全区人工绿洲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万多平方公里。
(四)以特色林果业为重点,着力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践告诉我们,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兴林与富民紧密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林业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各地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使之成为我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以来,我区林果业迅猛发展,林果面积以每年百万亩以上的速度快速扩张,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强势介入林果业开发,带动了基地建设,开拓了产品市场,推动了林果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林果业已成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兴林富民的重要途径,林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农民的增收作用日益显著。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全区新增林果面积1011.09万亩,是1998年以前全区林果总面积306万亩的3.3倍。目前,全区林果种植面积突破了1300万亩,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经形成1000万亩以上的规模,果品总产量超过450万吨,林果业总产值113.6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超过450元,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地方,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如若羌县红枣种植面积达8.39万亩,2007年总产量突破1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达4954.2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77.2%,走上了兴林富民的发展道路。
我区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经济互补双赢的成功模式。由于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更加注重与培育林业产业相联接,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林业产业基地,催生了一批木材加工、酿酒等涉林企业,增加了地方税收,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硕县充分利用本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纬度以及光热水土优势,借助三北四期工程,按照“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并且出台了免费划拨土地等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目前,具有1.5万吨果汁年生产能力的冠农果汁加工厂已落户该县并正式投产,在厂区周围还投入5400万元,开发了5000亩酿酒葡萄基地。此外新硕人造板厂也建成投产,年木材加工能力8万吨。国际实业、芳香科技、宏基、三木、瑞丰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和硕建立了原料种植基地。
和田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种植红柳大芸治理沙漠、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地区红柳接种大芸面积已有22.57万亩的规模。通过人工种植红柳大芸,不仅使当地恶劣的生态得到明显的改善,据初步测算,每亩地平均可产大芸150公斤以上,实现亩收入1500至2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开始升级。林业生态工程加快了各地的造林绿化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优先纳入“三北”四期工程,既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途径,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林果业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吸引了一批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到各地投资兴办各种企业,推进了我区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三北四期工程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五)坚持不懈地巩固、完善、提高农田林网化建设水平,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基础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实现农田林网化为目标,把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保障农牧业稳产丰收的战略措施来抓,使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强力拉动下,我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大力开展村屯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通知》以后,我区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不断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力度,在完成的人工造林面积中农田防护林的比例逐年增加,且呈现出结构改善、质量提高的发展趋势。在农田防护林比较完善的南疆地区,则把主攻目标放在农区外围的大型防风基干林带建设上。
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区已有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区6000多万亩耕地中的95%受到林网庇护,全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在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为自治区农牧业连年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风沙和干热风是严重危害我区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事例不胜枚举,农田林网的建设有效防止了这两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证了自治区农业连年稳产丰收。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削弱了风力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防止风灾的发生,调节了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和地表土壤湿度,减少冻害的发生,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农作物蒸腾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小气候,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1977年我区粮食单产为100公斤/亩,2007年粮食单产为427.5公斤/亩,粮食单产增幅达327.5%。据专家测定,农田林网化能使平原农区风速降低45—5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5—19%,减少水分蒸发20—30%,小麦千粒重提高2—3克。据测算,我区的农田防护林对农业增产丰收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2%,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的贡献率甚至超过20%。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广大农村白天不见房,晚上不见灯,绿树掩映,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呈现出“千里平畴林网如织,农舍阡陌绿树依依”的景象,有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农防林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区农牧业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同时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确定了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标准,即:常年耕种的水浇地,南疆农田林网化程度90%以上,农田防护林占地比例8%以上;北疆农田林网化程度80%以上,农田防护林占地比例6%以上;条田面积一般控制在200—250亩,个别条田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可适当放大到300亩,山区逆温带条田面积可控制在400亩以内;地形复杂、不易统一规划的农田可按自然地形配置防护林网,树随地走,形成防护林骨架,林相整齐,林木保存率85%以上。并且相应制定了我区农田林网化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为了提高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我区各地在不影响整体防护效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更新改造副林带,积极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速生型防护用材林),把副林带改换成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树种,如核桃等。和田、喀什等地区在提高防护林质量上下功夫,营造防护林由讲求生态效益为主向讲求生态经济效益并重转变。他们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农区,一是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将生长不良、林相不齐的低产林按速生丰产林的技术要求更新重造或进行抚育间伐,加强管理,培育成速生丰产型的农田防护林带;二是在现农田防护林的向阳面(南面或西面)配置核桃、红枣、巴旦杏、杏等经济树种;三是在机耕道的一侧栽植葡萄,搭架后形成长廊;四是发展混农林业,即在条田内部的农渠上(一般农渠间隔30—50米)栽植红枣、巴旦杏、杏、桑等经济树种,并且在经济林营造中,采用优良品系,推广红枣丰产技术和核桃高接换冠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初见成效。
(六)改善了工程区的小气候和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北工程建设由于规模宏大,点多线长面广,因而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对工程区的小气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依托三北四期工程,全部采用滴灌方式,分三期营造了38000多亩防护林,使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工程建成后,库尔勒城区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沙尘天气较常年减少10天,空气湿度增加了16%。
三北工程建设也使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得以局部治理改善,一些过去因生态条件恶劣而无法利用的戈壁荒滩,如今因其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变成了可利用、有价值的土地,从而部分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如库车县城北部,过去就曾是风沙肆虐的戈壁滩,通过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特别是三北四期工程建设,在风沙前沿建成了大型防风基干林带,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状况,原来被迫迁移的农庄,如今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以往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如今变成了三通一平的工业开发区,一个现代化石油化工园区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2002年开始,该县每年春秋两季调集2000余名官兵营造军民共建林,现已完成了4000米长260米宽和3000米长200米宽的两条林带,总面积3000亩,共有胡杨、沙枣、榆树、杜梨、杏、红柳6个树种,全部采用滴灌方式。不仅为未来的工业园区又增加了一道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工业园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库车县通过三北四期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创造了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七)积极研究探索先进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一系列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一系列林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滴灌等节水灌溉造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得一些原来无法造林的地段,造林获得了成功,平原绿洲防护林体系因此变得更加完备,结构日趋完善,防护功能日渐加强,生态效益日益显著,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果矮化密植技术和嫁接改良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果品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对提高林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库那斯4村2004年定植的1260亩香梨栽培管理示范园,全部采用矮化密植技术,其管理目标为:定植4年开始结果,8年达到盛果期,亩产1700公斤;今年定植的240亩枣树矮化密植丰产示范园,每亩440株,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1.5—2吨。
(八)打造林业精品工程,提高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注重了林种结构调整,注重了工程的整体布局,注重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了新型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了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针,注重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当地优势,因此,填补了以往林业发展的空白,改善了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增强了三北防护林体系整体防护功能。也诞生了为数不少的林业精品工程。如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造林绿化工程、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东山造林绿化工程、塔城地区老风口造林绿化工程等。
三北工程建设,带来了各级党政发展林业观念的转变,林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林业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干林业、干大林业”尉然成风,为林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尽管新疆造林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工程补助资金标准偏低,且连续几年未能足额到位,资金到位率不足30%,但全疆各级党政、各族人民对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动员组织广大群众义务植树、投工投劳,为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无法精确统计,但如果用新疆平均造林成本与三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的造林面积相乘,然后减去同期国家安排的造林补助资金总额,就会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个数字能够充分显示新疆各级党政和全疆各族人民对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付出的代价、做出的贡献和寄予的厚望。在新疆各族人民心里,三北工程既是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一面首开先河的旗帜,更是林业建设史上一块成就卓著的丰碑。
(九)为新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在如何开展工程建设、如何借助工程加快当地林业发展步伐等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一是总结出了全民义务植树与社会造林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造林模式。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义务植树造林,可以不断地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加深了对林业的认识,使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增强了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自觉性,彻底扭转了植树造林由林业部门一家承担的局面。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林业生态建设的实现形式开始由单一的全民义务植树向现在的义务植树和工程造林并举发展转变。这一转变使全民义务植树融入工程建设之中,一方面使得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尽责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得三北工程建设的规模更加宏大,工程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二是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模式和办法。我区在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全面实行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管理责任制,将林业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凡完不成林业工作指标的,不能评优,并将此与干部的升迁相挂钩。由于责任明确,各级领导真正把造林质量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普遍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表现在很多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造林,不仅仅是停留在层层召开造林绿化会议、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层层分解造林任务等口头上的一般号召和安排,而是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办点示范,真抓实干,严格要求。在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像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广明那样掌握林业政策、熟悉林业技术、善抓林业工作的“林专员”、“林书记”、“林县长”。有力地保障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顺利进行。
我区在三北四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完善了工程管理办法,从工程的薄弱环节入手,加强了工程的年度作业设计编制、审查、批复工作,建立、健全了以工程年度作业设计为核心工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检查验收、计划资金调控等多种方式,确保三北工程建设按工程要求作业设计、按作业设计施工、按作业设计验收的管理三到位。上述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不但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还使新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林,开创了林业工程建设的新纪元。
三是选择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灾害类型突出及危害严重,经过治理对改善全区生态环境作用显著,对实现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目标最为重要的区域[包括40个县(市)],作为我区三北四期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重点选择7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作为三北四期工程的综合示范区——天山北坡经济带示范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巩固和加强了我区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促进和维护了我区的生态平衡。通过示范区建设,深化改革,探索新的建设机制、管理经验,推广应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成果,建设各具特色的不同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优化模式,树立了三北四期工程建设的样板和典型,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效益和质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1、虽然我区营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区的生态状况还处于局部小环境生态改善与大环境生态恶化并存、绿州扩展与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并存、人进沙退与沙进人退的局面并存的阶段,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和继续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2、随着大规模工程造林的逐年实施,我区的造林主战场逐步向农区外围转移,造林成本不断提高。加之国家工程造林补助资金不能足额兑现,地方财政用于造林的资金又十分有限,造林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并已成为制约我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全面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和农民义务工,乡村无法像以往那样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和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工程实施的难度大大增加。
4、计划与资金相脱节,造林补助资金标准偏低且未能足额兑现,基层实施单位因完成任务后拿不到足额补助资金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长此以往对工程建设将产生负面影响。
5、存在忽视造林质量的现象,造林合格率和核实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林木保存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6、森林经营意识淡薄,林木抚育管理工作薄弱,经营管理粗放,导致林分质量不高。低产经济林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纯林比例过大,对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的防控极为不利。
五、下一步思路和对策
(一)搞好绿洲建设,拓展生存空间。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继续大力推进“三北”四期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质量。继续坚持“封、造、飞”相结合的方针,在绿洲边缘和外围大力营造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并通过封育恢复和发展天然荒漠林,构筑绿洲保护的生态屏障。在绿洲内部扩大农防林更新改造试点范围,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时不断扩大特色林果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规模,搞好国家公益林的管护和营造,有效增加林地面积,每年完成造林总面积250万亩以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600万亩,强化林木抚育管护和森林经营工作,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搞好平原绿化工作。到2010年,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4.5 %以上,主要风沙危害区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治理,绿洲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大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二)努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必须突出防沙治沙的功能,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防沙治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功效的最大化。认真组织实施新疆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项目,抓紧编制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生态治理、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搞好防沙治沙规划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的衔接,针对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优先安排在生态比较脆弱、灾害类型突出、经过治理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地方,着力提高防沙治沙的功效,保障绿洲生态安全。
新疆平原天然林封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对于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优越性比其它省区更加明显突出。因此,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要加大我区封育的力度,实行以封为主,“封、造、飞”相结合的造林方式,保持森林面积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防沙治沙的进程。
(三)不断提高农田林网化建设水平。农田防护林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骨架和筋络,支撑着绿洲生态体系。在农防林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农牧业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继续坚持“窄林带、小网格”的建设模式,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农田林网化建设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化体系,南疆、东疆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95%以上,农田防护林占地比例达到10%以上;北疆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85%以上,农田防护林占地比例达到8%以上;新开垦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100%,农田防护林占地比例达到12%以上;并做到配置合理、结构优化,保持林带完整、林相整齐。条田面积一般控制在200—250亩,个别条田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可适当放大到300亩,山区逆温带条田面积可控制在400亩以内。
要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全面开展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作,提高农防林的林分质量,积极推广速生丰产型农防林建设模式,确保更新后的农防林生产力更高、结构更优、生态系统更稳定。
为了提高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在不影响整体防护效益的前提下,可有计划地更新改造副林带,积极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速生型防护用材林),把副林带改换成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树种,如核桃等。
(四)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碳汇造林,充分发挥森林的多样化功能。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和土地资源,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接替区,要抓紧国家启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项目的战略机遇,快速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建成较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2020年基地建设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以上。要树立“植树就能固碳,绿化就是减排”的生态理念,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碳汇造林项目,为维护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做出较大的贡献。
(五)着力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在继续保持森林面积有效增加,完成林业建设任务数量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森林经营工作,提高实施大规模工程造林以来累积的大面积中幼林的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其成林成材,有效降低低质低效林的比例。要大力提倡营造灌木林和混交林,提高混交林的比例,防止林木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的大面积发生。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林分的整体生态功能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广应用营造林科技成果,大力提高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六)切实加强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造林质量工作责任制,实行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真正把提高造林质量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建立严格的造林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把质量和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确保每道造林工序都符合质量要求。加强造林质量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规范造林工程质量管理。转变管理方式,加快造林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项目招标制、工程施工监理制,实行工程资金报账制,把资金拨付和造林质量挂起钩来。要创新管理方法和机制,不断提高造林检查验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对造林质量事故,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提高营造林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营造林生产的督查指导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三北防护林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加大造林作业设计的管理和审核力度,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对作业设计的编制和报备从严要求,重点强调作业设计、实地造林和统计年报数据等的一致性。
开展全区营造林实绩综合抽查工作。每年对全区三分之一的县市进行各项工程造林的全面核查,每三年一个周期把全区所有县市核查一遍,并长期坚持下去。努力提高造林核实率和合格率,使我区的营造林工作经得起各级各类检查验收的检验。
(七)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各级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和护林防火责任制,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征占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坚决制止并严厉查处乱砍滥伐和违法侵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着手建立自然灾害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监测和检疫防治水平,有效防控有害生物入侵和重大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抗御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快速扑救能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建好管好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促进和发展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