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与中国的自主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40:34
2009-01-04  来源: 《时事报告》(2008年第12期)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 钢
报告人小传
万钢,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工学博士学位,教授。曾任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校长。
编者按:当前,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践行科学发展, 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在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推进科技管理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努力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总的来看,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和趋势。
1.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高科技群体,成为当今前沿科技领域的代表,这些领域的进展直接反映了科技发展的新态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人类基因组图谱已经全部绘制完成,人类“生命天书”得以破解;抗逆、抗病高产作物不断培育成功;科学家们直接提取人体皮肤细胞制成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这项技术除其在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的应用价值外,也是人类在揭示生物发育与疾病机制研究方法学上的突破。
在信息技术领域,超级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大提高,2007年6月IBM公司推出的“蓝色基因/ P”能够以每秒1千万亿次的运算速度连续运行。英特尔公司成功开发出基于45纳米技术的试产样品芯片“Penryn”,对整个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业意义深远。
在纳米技术领域,纳米发电机已经研制成功,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和无线传感方面都将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2007年5月,中美科学家合作,首次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24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能源和环保科技领域,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受到普遍重视,有望大规模替代石油的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呈现多元化发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正在积极实施,预计2070年前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将广泛造福于人类。
2.科学交叉与技术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学科和技术领域
纳米材料技术、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纳米测量学等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生物材料、生物芯片、纳米机器人、信息材料等融合技术也已经向人们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的重大科技创新将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各类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将更加频繁,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将会产生新的技术系统变革、重大学科突破以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
3.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热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概念开始风行,带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日趋活跃。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并已经开始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及贸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在2007 年9 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上,欧盟提出必须在2050 年之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美国开展了“氢燃料计划”、“先进能源计划”、“未来发电计划”、“阳光美国计划”等重要计划。德国联邦教研部在2007 年6月投资6000 万欧元启动“有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研发计划”,其战略伙伴企业将投入3 亿欧元进行相关研发。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7 年11月公布了《冷却地球——能源创新技术计划》框架方案,提出要对有助于大幅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4.民生科技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健康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促使各国将科技发展目标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欧盟研究开发第七框架计划中确定的十大优先主题中,直接与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关的有三个主题:一是健康,二是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三是环境。其中健康领域的拨款额为60.5 亿欧元,仅次于信息通信技术。目前,为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发明的技术已经极大地造福于人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交往、娱乐、消费等生活方式,全球上网人数已达7.72 亿;基因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正在使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游戏、动画漫画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5.科技在应对非传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信息犯罪、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及突发性大面积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非军事性灾难,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已从一般意义上的国防军事安全上升为更广泛的“总体安全”。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对科技提出了重大战略需求。美国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2005 年4月公布的《科技是国土安全的基础》报告称,几年来,联邦政府与学术界、企业界以及国立实验室共同努力,利用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来降低美国的脆弱性,对国土安全方面的科技投入已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影响。
6.加速实施“三深”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
“深空”战略——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国都在实施一系列探测月球、火星等天体的深空探测计划。2007年10月24 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 年9 月25 日“神舟七号”升空,并完成了航天员出舱行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深空探测的长远目标是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有人的前哨站,以便尽可能地了解其资源状况并加以利用,并作为对太阳系进一步探索的基地。开发月球氦-3 作为核聚变反应堆燃料等设想,已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深海”战略——在历时近10年的国际深海大洋钻探计划中,科学家用实践证明了在30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生存的生物,它们的存在对现有生物基础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也为海洋能源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预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两极地区正在发生重大的地貌变化。用最先进的海洋技术手段,开采油气矿产资源,获取深海底地质、地貌、资源基础数据等工作正在进行。
“深蓝”战略(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机已经从军事领域进入涉及天文计算、建立大气模型、基因科学、油气勘察、智能制造等领域,带动了空间技术、空气动力学、大范围气象预报及石油地质勘探等产业技术领域的变革。电子标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监控、交通运输、物流控制、国际贸易、安全识别、身份识别及物品防伪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潜力带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自20世纪以来,导致人类经济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都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突破紧密相关。量子理论的诞生,促进了集成电路和激光器的发展;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的问世,导致核技术的形成,带动了原子能的应用;DNA 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奠定了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基石。每一个原始创新都催生了新的产业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生物技术为例,人类基因组图谱已经全部绘制完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以功能基因组为基础,规模庞大的新健康产业的崛起。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达25%~30%。有专家预言,生物技术(BT)即将取代信息技术(IT),成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十五”初期,我国对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作出重点部署,获得了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开创了基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4600亿元。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成功研制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转基因抗虫棉已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在创新药物研制方面,我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重组腺病毒P53注射液,并率先实现产业化。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新型疫苗的研制成功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撑。
2. 新技术推动产品更新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电话走进50% 的美国家庭用了长达60年的时间,而互联网进入50% 的美国家庭只用了5年时间。进入21 世纪,随着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前沿技术创新与高端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在很多高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等许多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时就已经申请了专利,并很快应用在市场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将新药研制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从24 年缩短到8年。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可实现对生命体中的基因、蛋白、细胞和组织进行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分析检测,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制周期和疾病检测周期。
3. 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将颠覆性地替代旧产业,摧毁旧的经济科技优势,形成所谓“翻盘效应”
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具有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方面实现重大变革的突破性特征,能够广泛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形态重大变革。重大的原始创新往往会摧毁现有产业体系,转换竞争优势,孕育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培育出新的产业群与经济增长点。以数码相机为例。德国爱克发曾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彩色胶卷的企业之一,占有世界彩色胶卷市场约10% 的份额。随着数码相机生产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数码相机已经开始抢占、蚕食传统相机的市场。昔日影像巨头在数码技术冲击下,胶卷销量严重下滑,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4. 市场价值观念的变化,产生新的市场需求,造就新的产业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技术创新活动重要的动力之一,市场的更新和变化引导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国内还谈不上有汽车消费的市场,我们在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引进了市场的理念,并且为我国汽车产业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市场细分的特征十分明显。当外资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就为国内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一些立足于自主创新的汽车企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随着高速发展的汽车市场而来的能源紧缺和大气环境污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贡献量”已经超过了60%。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新一轮竞争中,日本已经成为现今混合动力技术的领头羊。而奔驰、通用等着力于更长远的燃料电池汽车,近20年来孜孜不倦地投入重金开发,已经进入小批量示范运营。在我国汽车产量即将达到1000万辆规模的前夕,我国汽车企业应该居安思危,迎头赶上。
三、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和新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缓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并且进入了重要跃升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从世界第14位提升到第5位,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居世界第4位。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众多突破,形成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据对41个具有可比性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我国位居第24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重大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20 07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到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的72.3%。高等院校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空前活跃,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有效地支撑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目前,我国研发人员达174万人年。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提高,2007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为3710亿元,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49%。
——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出台了《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等一大批政策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同时,体制机制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在国际产业分工加速演进的同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在国际金融和能源市场瞬息万变的同时,进出口模式问题日益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带动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科技工作的层面来看,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积极组织实施好重大专项 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以及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能够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攻克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技难关,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强化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促进创新要素的互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国家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科研组织,尽快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机制建设,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投入机制,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进行有效的服务、监督和评估。
3.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与有关部门联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发布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围绕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建筑、交通等行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重要污染物减排控制与综合治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面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中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衔接,与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制订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相关政策,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成果的研发与应用。
4. 加强科技发展的宏观统筹,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部省会商制度,加强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目前,科技部已经与22 个省( 市、区) 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将地方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由省部共同支持,共同推进。通过建立部门间的合作机制,组织实施了道路安全科技行动、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京沪高速列车技术攻关等一批科技专项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同时,按照新发布的科技部“三定”规定,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机制与沟通机制。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加强统筹协调。
5.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泉。只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才能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加强规范管理和稳定支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开放交流平台,支持自主研究项目和设备更新。同时,还要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科学研究战略重点前移,勇于探索和掌握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更高、更深、更前沿、更精细的未知世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
6. 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的样板, 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国家高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 倍,平均万元GDP 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 万人专利授权数30.7 件。特别是在近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国家高新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仍然达到20% 以上,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努力造就一批充满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
7. 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把培养和凝练优秀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千军万马汇流的良好局面。完善人才评价、奖励、流动、使用等方面的政策,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吸引力度,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尖端人才和科研团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8.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 抓住全球科技竞争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全球技术的多极化和国际合作的多样化提供的更广泛的技术来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积极调整思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积极、平等、主动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争取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提升我国在能源、环境及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科技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积极拓展面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科技援助渠道和形式, 充分利用我国的发展经验,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
四、从科技奥运看创新驱动
北京奥运会以创新的实践,全面落实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出色地履行了承诺。早在20 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以后,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中科院、中国科协等13个部门和机构共同启动实施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在整个7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科技奥运集成全国科技资源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技术服务,组织了全国超过3.5万人的科研队伍,支持了1200多个根据奥运需求所设立的科研项目,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奥运的国际合作。
科技奥运的目的,是以全面实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为目标,有效集成满足奥运需求的科技资源,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提供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通过科学技术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惠及人民大众的社会大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追求先进和勤劳奉献的精神风貌。
我们根据北京奥运会的需求确定了科技奥运的六大目标:一是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实现“零排放”,在中心区域的周边地区和奥林匹克交通优先路线上,实现“低排放”;二是使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绿色能源在奥运场馆的采暖、制冷等方面的供应达到26%以上;三是在奥运主要场馆及设施上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LED)和地(水)源热泵等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实现节能60%~70%;四是实现奥运场馆(区)多年平均雨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0 %,奥运场馆内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到10 0%;五是实现市区道路路网群体交通诱导覆盖率达到80 %以上,奥林匹克交通优先路线平均时速不低于60公里,以及对5000辆奥运车辆的监控服务;六是基本实现4个“Any”(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奥运相关场所,使用任何终端设备)的奥运信息服务目标,满足奥运期间各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为了实现科技奥运的目标,我们在“十五”和“十一五”的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了一系列的示范应用项目。
在信息技术方面,早在“十五”期间,我们按照国家发展的需求启动了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的设计项目,为导航产业、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次利用奥运会的契机,高清晰电视第一次正式播出;在10个城市铺设了基于TD-SCDMA标准的3G试运行网络;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开发的监控设备,保证了通信设施的安全;当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清晰的图像转播就是利用了一个建在海拔700 0多米高的数字卫星转播站。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低价格、高性能的计算机芯片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千元电脑”之中。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利用我国自主开发的芯片和软件,能够同时和全国的同学们一起看到奥运会转播,查阅奥运会的信息。自主创新的成果将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价廉物美的计算机产品,使广大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够及时地进入信息时代。
在绿色能源方面,北京官厅水库风力并网发电系统一期工程安装了33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每年可提供1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用电的需求。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已在国家体育馆等7个奥运场馆中得到了应用,总装机容量600多千瓦,年发电量58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0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0吨。
在清洁汽车方面,近600 辆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奥运中心区域的“零排放”和“低排放”。经过8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完成了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布局,初步具备了节能与新能源整车开发能力。目前,我国已有近20个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登录产品公告。经过奥运会的历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进入规模产业化。
在节电照明方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的中国画卷在一个4564平方米的巨大LED屏幕上打开,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全彩色大屏幕,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巨大平台。水立方LED景观照明系统面积达5万平方米,安装有49.6万颗功率型LED,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LED应用范例中单体最大的L ED建筑景观照明工程。LED扮靓北京奥运会的同时,也显现出巨大的节能、环保功效。水立方5万平方米的景观照明工程全部采用LED,与使用传统荧光灯相比,全年预计可节电74.5万千瓦时,节能达70%以上。
在节水环保方面,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垃圾处理等生态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得到大量广泛的使用。雨洪利用系统将体育场馆用地范围内的降雨变成可用的水资源,使奥运场馆多年平均雨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0%。奥运场馆的直饮水系统,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128项检测,水质达到了世界级饮用水的标准。
按照国际标准测算,北京奥运会期间所增加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约为118万吨。通过成功实施交通控制、植树造林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奥运会期间可以避免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4-150万吨。这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和所做出的努力。
科技与奥运的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愿望,让参与奥运会的各国朋友和广大公众亲身感受、亲手触摸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减排的实践使中国进一步融汇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科技和奥运的结合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的中国应该在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我们要树立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凝聚全国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使我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和对世界科技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