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主创新是动力不是“陷阱”——评林毅夫的“自主创新陷阱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5:10
科技自主创新是动力不是“陷阱”
——评林毅夫的“自主创新陷阱论”
承  谕    新  宁
林毅夫先生历来反对“自主创新为主”,坚持“技术引进为主”。近来提出自主创新提出“陷阱论”,说强调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到底是动力还是陷阱”?“要仔细的分析”。其论据立足于“成本跟效益的关系”,并以“亚洲四小龙”的例子,证明靠大量引进技术,可获得经济高增长,并提出“改变我们过去有赶超思想的发展模式”。“陷阱”就是被遮掩的陷坑,以这凶险的比喻来形容“自主创新”,真可谓“警世箴言”。面对这样的告诫,人们真地要更深入地来思考思考和理论理论了。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既然这是经济学人依据“经济原理”提出来的,我们就先理论一下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经济本来就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性、演动性社会大综合系统,不管其运作形式多么的缤纷复杂,但其最基础的支托层是生产力,是各种基本产业,而各种水平的生产力、产业几乎都在经济与科技互动互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都是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科学技术的演化物,仔细观察在各种经济运作的底层几乎都可看到科学技术发生作用的影子。现代经济的发展运作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引领、支持、驱动、保护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又是经济后续发展的底蕴,抓住了科技的发展就抓住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原动力。综观最近两个世纪的历史,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源于科技的发展,如动力、机械、化工、建筑、电子、信息、生物等各种产业的萌生、发展、更新换代无不源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而且科技不断融于各种产业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技是经济的基因,经济是科技的化身”。实际上“科技驱导经济”已成为当代的基本经济规律。请看,十九世纪末德国赶超英国主要依靠化工科技及其主导的化工产业,二十世纪美国赶超欧洲主要依靠了内燃机、电力、电子等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以后又依托各项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而取得和保持了其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芬兰,一个500万人口、资源严重不足的小国,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产品成了世界上较发达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出新的经济模式和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生物产业等等,表明科技对经济的“原始创新”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尽管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科技的巨大引领、推动、支撑、保护和推新除旧的作用远不限于经济领域,对社会、文化、个人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作用。当然要看到科技也被人用于非正义战争、恐怖、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等负的方面,但这毕竟是一股逆流,在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中要长期与之面对,科技主流终究要不断压倒和消除这些逆流。从整体上说,科学技术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经过积累、培育,营造起来的,而且还要通过创新不断进步。如果把社会比做一个人,科技就是他的素质、知识和才干,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培育起来的 ,而不是象衣服那样可以从市场上买来。现代历史还表明科技事业是一个国家的一种主权,它不仅表现为国际上的话语权,也表现在一个国家对科学的掌控权、使用权,又是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的保证。可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它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植和增强,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更超出了市场功能范围,所以用简单算经济账的方法,特别是用买卖(包括从国外买)思维来考量发展科技事业、增强其创新能力的问题,这种想法是在根本上定错了位。人们不应以某些封闭过时的经济学观念去认识科技及其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相反应该在充分吸收现在社会发展包括科技发展的新营养,进而对某些原有经济学原理改造、完善之后,再全面地认识科技及自主创新问题。
创新是科学技术自身的根本属性
常言到“人是万物之灵”,根据已有知识可以说人类是宇宙间最高级的系统,而科学技术又是人类最高级的成就和法宝,凭借科技人类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前知”亿万年,“后知”亿万年,可以改造(遵从自然规律)世界,也可以改造自己。人类的未来就要靠科技。
科学和技术虽有区别,但又有着依存关系和基本特性,其中一个决定性共同点是创新性。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认识—实践”大循环列车的最前部分,它本身也有各种推进性小循环,以实践、信息、思维构成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领跑在社会的前端,其天然使命和续存机制就是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改进满足人类需求的功能和手段,创新和求实是其两大命脉(此外还有更多共同和各自特征)。不创新等于扼杀了科技的生命。同时自然现象的种种撞击,社会前进的要求也鞭策和激发着科技的创新。但是决不能坐待其自发发展,好象庄稼虽能生长,但要得到优质高产的收获还需要正确的“耕作”和管理,这就要大力倡导、支持、部署科技创新,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林毅夫说:“发达国家已占先机,创新点都被占据了,后发者已无新可创”。实际上这是对科技缺少了解。科技是面对着一个浩翰的客观世界,其疆域是无限的,谁也不能包打天下、独吞万物,人类已掌握的东西比起未知未据领域不过是“沧海一粟”;科技发展之路也不是独木桥,也不存在“独夫”可把的“关隘”;科技是一种复杂的“多维体”,权且比喻为“立体”(三维),由无限多点组成,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就其的本性而言,它本身又是一种共享性递升台面,前面的积累构成后面的攀升平台,即所谓“站在巨人肩膀比巨人更高”,人们也不可能完全重复过去走过的路。这里不妨举些例证: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最原始的方法是动物接种,后来发现了组织培养,以后又发明了基因克隆(一般是将目的片段插入质粒利用大肠杆菌的繁殖来复制),又有了利用病毒载体复制(杆状病毒、痘病毒、噬菌体等),再后又有了PCR(聚酶链反应)等,尽管这些方法各有不同特点,但其共同点是都可复制DNA,原有的方法也没有因新方法出现而被废弃;IT领域中同样是多路进发,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基于商业利益使用保密的源码,而芬兰的LinusTorvalds研发了Linux源码,供世人免费共享;国外的先进的磁悬列车是用电磁作用产生悬浮效应,而我国科技人员另辟奚径则研制成永吊轨磁悬浮列车,比前者造价减少近80%;非洲疟疾长期肆虐,用氯奎、奎宁等药物已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连西方的专家也感到束手无策,这时中国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研制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其疗效达95%,在非洲使用后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过去持反对态度的西方国家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转变态度;有数学解题经验的人都知道,许多算题同时可用算数、代数、三角、解析几何途径来解,每种途径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中国古代早在西方出现微积分之前就算出了圆周率和圆面积算法。这类事例举不胜举,而集中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就科技本身来说,其发展路径是多元的、非线性的、常常是跨越式、互相赶超而后来居上的。那种过分地崇拜西方,认为我国科技只能尾随他们、反对跨越发展的观点,至少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基于对科技发展规律的短识。
立足于科技业情、国情和政情
持“陷阱论”的经济学人大概对现今科技的发展形势、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情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为此就让我们共同观察和分析一下这几方面的情况。
当今世界科技的情况有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科技本身的指数曲线发展,在广度、深度、集成度都高速进步,科技密集度加大并具有理论的超前性和先导性特征,在航空、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而且酝酿着更大突破;第二,科技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都与其科技事业直接相关,所有各个大国,不论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在加速发展科技事业,借以解决发展中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根本性问题;第三,科技向经济转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先进国家依赖其上游优势通过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手段实施技术垄断,达到其“利益最大化”,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第四,科技直接关系着各国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及人民人身安全,像出入境的检验、防疫,防止疫病跨国界跨地区传播,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防止洋垃圾倾入乃至防止毒品跨国界跨地区贩卖,都要依靠科技特别是新科技,国防安全更是不言在喻,而核武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先前科技密不可分。鉴于这些情况,有识之士都深知发展科技特别是自主创新科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再看世界的政情。大的世界格局是单极世界力量极力遏制多极世界的形成,超级大国奉行过时的冷战思维和政策,处心积虑地从各方遏制乃至颠覆它们自认为心腹之患的国家:构建军国包围圈,实施军事威胁部署,扶植敌对势力(包括臭名昭著的邪教),挑动别国与目标国的关系,技术上、经济上封杀,舆论上妖魔化,用双重标准的“人权”等问题兴师问罪……不一而足。这些目标国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中国。单就舆论上说,“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文化威胁论”、“中国科技威胁论”,就不绝于耳,不仅关键技术不卖给中国,还限制别国向中国出口“敏感技术产品”。难道这些都视而不见吗?此外,世界上恐怖主义猖獗,某些国家妄图重走军国之路……这些地平线之下的问题也不可不予关注。这就是说这个世界并不是理想的“君子国”群落、让各种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供全世界“共享”或“合理配置”。受西方经济学的熏染,偏爱以假设作理论起点,总把现今世界假设为“理想国”,那就与实际情况是天渊之别了!
更重要的我们要认真看看自己的国情。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不足,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面临着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这里不一一详说。我们内部的能源、矿产、人口、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已相当严峻(且不说社会性问题),外部面临着严酷的国际竞争,很重要的还有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承受着一般国家的所没有的特殊压力和威胁,对这一点我们自己必须明白、必须清醒。资源型、依附型国家之路都走不通,只有创新型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同时,我国经过持续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已具备了走创新道路的基础和能力。据科技界专家分析,我国虽然人均GDP水平约1000美元,但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如科技人力资源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建立了世界多数国家不具备的较完备的科学布局。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用除法算不富,用乘法算又是巨大力量,再加予社会制度和领导决策的指数就成为巨大优势,跃居为第三航天大国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我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虽平均高度较低,但人们可以运用“超级技能”,塑造为梨形,让上端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引领和带动整体水平快速升高。
自主创新“成本跟效益关系”若何?
“陷阱论”的学人提出“技术创新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有两种方式。一种当然是引进技术,一种自主研发。到底哪一种比较好,这其实是成本跟效益的关系”。又解释说: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好、最新的技术,再想技术创新,当然只能发明技术。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引进技术的成本远远低于自行发明技术的成本。还用了亚洲“四小龙”和我国引进技术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一下。
先说明一下:对于自主创新能力已有明确解释,那就是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就科技引进而言,“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创,但不是笼统放弃或拒绝技术引进,而是要强调对进行维护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自主创新也不是一切领域都要原始创新,而是发挥优势,有些领域要尽可能实现原始创新,有些领域要实现集成创新,有些领域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有些领域要通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再创新。自主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重点跨越。自主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科技领域的重点任务,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有的人看一切问题都以“买卖化”为基点,什么问题都要以算“买卖账”的办法做评价。好吧,这样我们先在这条路上陪他们走一段。要讲成本效益从微观与宏观相统一的整体观念出发,我们应当区分四种成本—效益,即单项成本—效益、综合成本—效益、战略成本—效益和“社会主义历史成本—效益”。
第一,计算成本不应只看每一项具体科技成果的价值比,还要算相关后果的总账(综合成本)。比如,单看某个项目由国外引进似乎是合算的,但一切关键技术为人所控制,其相关的技术、配套设备、维修的零部件等都要依赖于人,等于拴在别人的“战车”上,其投入会越来越大。如由于交大笔专利费给外国公司,我国大批VCD企业纷纷倒闭;国产MP3每台售价79美元,交给外国专利费45美元,制造成本32.5美元,中国企业只得1.5美元(占1.9%)。汽车行业更为突出,90%钱让外国人赚了。
第二,就目前的技术引进来说,所花成本并不算低。不少引进设备不配套,技术未得消化、改进,闲置或效能低下,甚至有的砸了进去了,如夭折的中原制药厂,损失4亿多元;再如东北的子午轮胎项目,几亿美元打了水漂。中国研制的技术产品一般都比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低得多,如中国研制挖隧道的“土压盾构机”,性能达到国外同类水平,价格却低1/3,制造100台就可节约10亿元,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
第三,计成本还要算长远的经济账。如果科技都靠吃现成饭,就会使我国的科技事业患上软骨病,就会把人养懒,自己永远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条件。制药行业的“仿制”惯性,就是一例。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使我国有不竭的“财源”,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第四,更重要的一点,要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决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社会主义国家,有的还专门设置了技术陷阱,利用知识产权卡我们的脖子。在少数人看不起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同时,却大谈“中国科技威胁”论,这不仅反映了他们的险恶用心,而且表明他们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有多大的敌意!事实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心靠专利引进技术很容易钻进圈套,我们已经吃了很多亏,长此下去,就有可能变为“技术殖民地”,那才是真正的“陷阱”。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对我们有利的一定要引进;同时应注意:一要认真选择,“货比三家”,减少单项成本;二要学会消化、善于吸收,注意配套、大胆引进,但要避免重复,避免国际上经常出现的技术“追赶陷阱”(能力型、投资型等),降低综合成本;三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虽然风险大,但一项成功的项目不但可弥补所有的风险损失,还可获得丰厚的利润,并可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加以保证;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引进,创(创新)引(引进)互动,权衡其各项成本特别是战略成本和“社会历史成本”,……作为具体商品,该做的买卖,我们还要做,世界性资源合理配置嘛!合算而无弊的生意何乐而不为?!但这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两回事,或者互相益彰或者并不矛盾,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摆放在主导地位。
有人举出日本事例说明引进为主的成功(日本的有些作法我们可以吸取),但是,切不可忽视:第一,两国的制度不同,与西方的,所面对的机遇不同(两大阵营的冷战中美国送给日本许多特殊优惠),造成特殊的“冷战畸形经济结构”;第二,日本正是实行了以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的策略,才取得了连美国都叹为观止的经济成就,有人形象的比喻,日本人每引进100美元的技术,用200美元来学习、消化而再创新,再用创新的专利技术赚回300美元,欧美人也知道日本人先从他们那里引进家电技术,经过创新又生产出大量“新”家电(包括汽车)销售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因而曾被称为“家电王国”。我们有些人淡漠了国家制度的界限,但霸权主义者却牢记心中,它们决不希望你赶上它,我们切不可太天真;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原始创新不足也暴露了日本后劲不足的一些缺陷,当前日本正在加大培植自主创新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我们应当引以为诫。
至于亚洲“四小龙”基本上走的都是引进、消化、再创新之路,以韩国为例,从引进技术开始提出一个明确的政策:技术只引进一次,而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的比例为1:5到1:8。不断制造出部分创新的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另外还有看到改变一个小地区小国家与改变一个特大国家之间存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事实证明,当技术“贩子”或“纯买主”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另外,以市场换技术、以合资得到技术都是一厢情愿,正如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同志所说: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在这方面我们切不可上了新自由主义的当。
经济学人应如何认识科技自主创新
如上所述,经济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演动性的社会大系统,各国任何时期经济体的横断面都是一个“指纹图”,西方种种经济学理论都是基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提取制作出来的,加上经济学不是像科技那样可以通过客观的严格实验加以证明,因此就存在很大的假想、推论的空间,导致学派林立,但各自都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在西方搞经济理论的人与学科学技术的不同,不太容易就业,更难以“专业对口”,外籍经济理学人较少有被挽留于所在国工作的,但回国后个别人却将所学的“西天圣经”大肆宣扬,指点江山、改造中国,并借西方发达之名和长于高喊之势而形成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殊不知,那些理论不是“万应灵药”,对中国更不“对症”,而且不少是过时、片面、有害的东西,尽管其中含有可资借鉴的成份。这里想对主流派经济学人提出几点进言,供诸君参考。
1.对国外的东西应有所学有所不学。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确实走在我国前面,在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管理和科技方面为我们的发展探了路、树立样板,我们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心里就踏实多了。但是西方国家在发展中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训,我们应以此为诫,例如西方的“先发展后治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手段、人均高能耗高物耗、西方生活方式带来的艾滋病高感染率(美国约为345/10万,中国约为10/10万)等等。对于西方的东西必须全面地历史地分析,找出对的有发展前途的东西予以认真学习,也找出不正确、过时或即将过时的东西, 认真分析,引以为诫。“与国际接轨”是当前最时髦的口号,诚然我国需要加大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信息和各种有利因素,我们要在多方面与国际进行充分而必要的接轨。但也必须看到,国际之“轨”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中包含它们的利益成分,同时又是各国协商达成的,因此我们不应一切都盲目去接轨,对那些国内自己的事务,应按自己的情况办。同时对国际事务享有话语权,在国际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利益和正确意见,也要促进国际上部分地“接”中国之“轨”。
2.认真研究我国国情,立足本国实际和本国利益,以高度责任心多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建议、思路和理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群体最大的国家,人口数量为西方发展国人口总和的1.5倍;中国又是资源相当匮乏、生态环境复杂、发展程度悬殊大的后发国家;中国是历史、文化、政治诸方面都有独自特点的国家,目前又处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的特殊情况,没有完全适宜的现代药方可供我们套用。不少外国学者已看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思特·布朗(Lester R Brown)就指出:“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于中国都能不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羡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为此付出代价。”他的话非常中肯,尽管侧重于可持续发展方面,实际还有更多新旧问题急待探讨。经济学人应该借鉴发展国家的经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正确成份,立足国情吃透国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思路和理念,进而以中国经验为主形成崭新的中国经济学。
3.经济学人应该关心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和学习科学技术。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如此有力而迅速地引领、推动和支持经济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经济结构和模式,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而科技发展的动力又是创新,对中国来说就是主要靠自主创新。如果经济学人看不到、看不准或看不透这一全新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和机制,还在那里就经济论经济作封闭式“研究”乃至用某些旧理论予以误导,那就太悲了。科技界人士身居“第一生产力”的第一线,从事着具体的科技实践活动,深知科技发展的机制,所以绝大多数主张、赞同自主创新,他们对“主流”经济学派坚持的异议感到诧异是不奇怪的。实际上经济学界不少有识之士非常支持自主创新,但被那些站在高地的“主流”派声音干扰或掩盖了。这种情况值得经济界深思。实际上一些最“潮流”的“开明派”在诸如“自主创新”这类的关键问题上却成了真正的“保守派”,问题就在于没有全面深入研究科技进步这一大的“实际”。
4.全面把握和运用市场理论。市场是人们进行产品交换的大空间,人们经长期的实践使市场高度发达而成为影响整个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子经济系统,并形成以其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市场具有很强的活力,为经济的发展、运作提供一个宽阔而活跃的平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完善着市场经济的机制、规导系统和支持系统。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很不完备,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包括向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理念。这也是我国经济学研究侧重的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必须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可以代替经济整体的,如自发性、冲突性、过度的波动性、钻营性……,如不对其进行引导、必要制约补足和矫正,就会带来负面效应,它的活力就会溢出“作乱”,如最近“月球大使”就钻联合规定的空子而出卖月球土地,真是荒唐至极!应该看到,市场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和社会其他领域,也不是所有事物甚至所有经济领域都按市场规则运行。科学技术就是这样的事物,它的一端确实置于乃至融于经济之中,另一端又独立于经济之外,可算做经济的“模糊子集”(隶属个系数远小于1),所以完全按市场的买卖规则对待科技就会出错,甚至完全用一般经济学观点看待它也不准确。建议搞经济学的人不要拿一两条西方经济学原理去看待一切问题。就拿“创新”概念来说,有的人非要套用1912年奥地利人熊彼特提出概念加以“规范”。他提出的概念完全基于市场经济甚至企业利益提出的。实际上外语中的“innovation”早在熊彼特之前就有了,拆开来看in是“在”、“向”的意思,“nov”是“新”的意思,“ation(源于ate)”是“作”的意思,总的意思是“革新”、“创新”、“改革”;中文也早有“创新”一词,意思是“创造新的事物”。如果严格按照熊彼特的说法,许多权威性提法和政策规定就都不对了。即使引据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一个大链条,而其中每个环节上也不能具备所有特征。就科学技术而言,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进步的实践都应叫做创新,这样的提法有利于激发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搞得太神秘了反而限制他们的积极性。至于开发这一部分应更着重强调出经济效益。
5.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我国的学术环境看,基本上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特别是网络平台更对大家提供了自由空间,基本不存在压制学术言论的情况。但是搞经济学的人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促进我国的学术进步和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充分发表各种观点有利于明辨是非、权衡利弊、比较优劣,但某些意见已被证明其错误后,本人就不应为了个人面子或权威而坚持原来的错误意见,这才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陷阱在哪里?
应该说“陷阱论”警世箴言对我们还是有警示作用的,我们倒要认真思考一下在科技自主创新道路上到底有没有陷阱存在,以便及早加以警戒和预防。我们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种陷阱。
1.认为中国人没有这种创新才干。“中国国内至今还是诺贝尔奖空白,哪能创新出高水平科技!”这种自卑论和“崇西论”,是一个大的陷坑,如果掉进去爬不出来,不要说创新就是学人家的都学不好。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笨,且不说历史上我们的科技水平曾超过西方(尽管当时的科技形式不完备),就是在当代中国也有很多重大科技成就,这些又多是在困难条件下取得的,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首次合成人工胰岛素、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万吨水压机,在以后几十年中,我国又取得高产杂交水稻(袁隆平)、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干扰素、大型计算机、超导材料、激光排印等等,不论在科学领域或者技术领域,都有众多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尚无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有很多主客观原因,在国外的华人不是有几人得了诺贝尔奖吗?这些都说明中国人具有创新的才能,自卑和崇西正是一种重大的心理障碍。况且科技创新并不是主要靠诺贝尔奖。
2.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综合国力搞科技创新。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上面说过中国虽人均财力较低,但全国集中运用,却创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世界最大(至少在2015年前)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最难建设的铁路青藏铁路,我国研制大推力、长征系列发射火箭多人载人飞船,我国也建成正负离子对撞机,对地球南北极进行大规模考查、探月工程也进行中……这说明中国只要运筹得当,完全可以搞出巨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成就。至于成本,多数是中国投入成本比国外低很多。
3.认为除有关国防的少数项目以外,大多数科技自已搞不合算,不如从国外买。上面已讲过,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重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正常的国际间正常的产品交易是两回事,这里不再赘述。
4.认为中国关上门自已搞就行了,应该拒绝一切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这是另一个极端的陷阱,从总体上全世界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就是巨大科技源泉,虽然由于少数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以及一些制度性障碍,许多关键性技术难以引进,但也有一部分特别是非关键技术是可以引进可以借鉴的;而且最大限度地吸取全世界的信息是发展科技的必要条件。必要和可能的国际合作对发展科技是有利的。总之,调动和运用全世界可能的积极因素是精明之举,闭关锁国是错误的、有害的。
5.浮躁学风、商业炒作、学术造假也是一种陷阱。我国在这方面吃亏不少。科技创新要依靠扎实得当的工作,要善于组织运用各种有利因素,精心部署,在政策、计划、财力、人力各方面都提适宜的条件,建成高效共享平台,建立正确机制,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企业实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是总的精神,各个企业要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如业务性质、规模大小、经营方式等,来确定具体方案和具体做法,不能千篇一律和一哄而起。在大力倡导创新的同时,也要警惕和克服浮躁作风、商业炒作,对造假现象要严肃处理,但对于研发中的失败则要予以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