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可没董作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8:59
华夏经纬网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他这句话里提到的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因为他们的名号都有一个"堂"字,便有了"甲骨四堂"之说。的确,他们四人在早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各自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董作宾,原名守仁,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他6岁入私塾,16岁高级小学肄业。他虽家境贫寒,曾辍学经商,但一直坚持自学。1915年他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留校任教。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大师。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后,他被聘为通讯员。同年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要说中央研究院,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蔡元培。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思想活跃的民主革命家。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了学术研究的中心。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他聘请的教授中,有提倡共产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有提倡白话文的胡适,有主张汉字革命的钱玄同,还有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和忠于清王朝的辜鸿铭等。他认为人才难得,只要学有专长,就加以聘任。"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他毅然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表示要与腐败的北洋政府断绝关系。1927年,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决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即对安阳小屯殷墟进行考察研究,准备着手发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满清政府疲于应付内外的交困,根本无暇也没有能力顾及国之瑰宝--甲骨文的保护与研究。一时间,京津沪的文人墨客、上流人等,无不言必甲骨、话必契刻。为此,他们跑遍了药店,也买遍了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店,在几无所获之后,就更盯住了古董商的搜求。古董商为了囤积居奇,赚取更大的利益,便大肆宣传说,安阳小屯早已没有甲骨出土了。当时社会上,似乎自己没有收藏几片甲骨文,就不是文化人一样。上海滩上就有一位如此附庸风雅的人物,那就是收藏甲骨28000多片的刘体智。虽然,他称得上是一个收藏大家,但是,刘体智到底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还得求别人帮助。在中国的外国人呢,以传教士为主,他们中不少人接受过新学,手头银子又多,便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宝物。小屯村里,由于时常有古董商坐催,农民也都大肆进行盗掘。挖来挖去,把个好端端的耕地戳得尽是窟窿。有的农民挖出了甲骨,结果,地主找上门来,说地是他们家的。有的因为挖甲骨,地洞塌方出了人命。一来二去的,有的甚至打起了官司。同时,大肆的盗掘也毁坏了不少文物。
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安阳小屯的地下还有甲骨文吗?这片殷墟遗址上还有科学发掘的可能吗?于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就派董作宾来打打前站。1928年8月,董作宾乘上京汉铁路火车,风风火火地赶到安阳。站在简陋的站台上,董作宾四下看了看,一片破旧,一派苍凉。此时,董作宾大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趟安阳之行,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殷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一下火车,董作宾住进一家小客栈里,简单一收拾,就直奔彰德十一中学而去。
彰德十一中学,其前身为安阳中学。安阳中学的所在,即是宋代名相安阳籍人氏韩琦的昼锦堂。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曾在这里教授过算学和法语,之后,他留学法国,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彰德十一中学校长名叫张尚德。张校长小时候就听祖父说过,安阳小屯地下有龟版,这龟版是神物,能知凶吉,上面还有古老的文字呢。他一直想去看看。北京大学的毕业生董作宾来到学校,说是询问甲骨文的情况。于是,张尚德打开了话匣子,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直听得董作宾双目放光。他们约好,第二天去小屯踏访。
出了校门,董作宾没有立即回客栈。他沿着南北大街来到了钟楼。钟楼位于老城中心线上,登高远望,彰德风光尽收眼底。钟楼往东几步光景,路北有一爿小店--专门经营古董的"遵古斋"。董作宾迈进遵古斋,店掌柜王嘉瑞起身迎接。一听说问的是小屯的事,王掌柜的以为来者也是古董商哩。
王掌柜是本地名门望族,城里乡下都有房地产。老大王嘉祥在弟兄几个里面读的书最多,平时也爱收集个古玩什么的,在彰德城里,凡有个古画、瓷瓶、铜器的,都爱找他鉴定。自从乡下出了甲骨文,来安阳的古董商自然多了起来,遵古斋也就应运而生。这几年,南北四京的古董商可没少在安阳落脚,遵古斋也就成了他们商讨买卖的好地方。遵古斋忙了,弟兄们都来帮忙。然而,要说鉴定的好眼力,还是老大为最。于是,老大王嘉祥亲自出马下乡收购,老四王嘉瑞倒成了掌柜的了。
董作宾见了王嘉瑞,问得极为详细。王嘉瑞呢,也是竭尽全力。正在此时,又进来一位,他就是被董作宾称为"真正的天才"的河北人蓝葆光。以刻伪片而闻名的蓝葆光知道了董作宾的身份以后,就郑重地送了一片自己刻的完整的龟腹甲给他。董作宾接过这块假造的龟版看看,只见其背后的钻灼都是原来的。只是原来的龟版上刻得文字较少,蓝葆光又加刻了许多而已 。不过,蓝葆光的"手艺"也只能糊弄一点也不懂的人罢了。因为他不懂甲骨文文例,刻的卜辞也就牛头不照马嘴。董作宾稍坐片刻,便起身要走,又随手掏给蓝葆光几块银圆。
第二天,好一个秋高气爽的晴空丽日。董作宾与张尚德一同前往小屯。出了北门,他们俩叫了一辆车子,一路秋风习习,不一回儿,就已经看见小屯村了。村头绿树阴下,有一座破旧的五圣祠。祠前的空地上,几个农民坐在那儿聊天。听说来意,正吸烟的老者连连摇头:没了没了,早点儿干啥了?不看看啥年月啦!那位年轻一点的说:怎么没有?想找咱去看看!他小声地俯在董作宾的耳朵上说:"家里都有藏货呢!"说着,他自告奋勇要为董作宾带路。绕过一家家农户房宅之间的窄狭的曲径,穿过村子,眼前豁然开朗。远远地就看见了一里开外的洹河。殷墟小屯三面环水,真乃风水宝地耶!此时秋粮正壮,走不进人去。一见有了上边来的人,就一两个三五个地跟了上来。董作宾听村人七嘴八舌地讲了二三十年来挖宝的情况,又独自沿着洹河西去,走了一会儿。他看见地上一个白点子,低下头去抠了出来,原来是一块刻字甲骨呢!一路上,他竟得到大大小小十几片甲骨,当然,都是些碎片片,上面字不多。
在小屯村,董作宾还被告知,除了古董商的大肆收集,外国人也对甲骨文特别地垂青。为了发财,村民们大都投入了其中去。村上有个地主叫朱坤的,就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挖宝队,他让雇来的青年农民住在地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垒上炉子,支起大锅,正而八经地干了起来。一见此景,邻家也不示弱,也顾人干起来。三弄两不弄的,两家发生了冲突。主人一招呼,双方拉起架子,竟要决一死战。后来,还告到了官府。县官下令:谁也不得再挖宝贝,这才偃旗息鼓。
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饥寒交迫的村民们又一次相约挖宝。直到1928年的春天,北伐军在安阳一带作战,驻兵洹水南岸。农民们不能种地,只好又挖起甲骨来。
董作宾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没有几天,董作宾带着500元的发掘费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董作宾依然住在第十一中学里,每天到小屯去发掘。他和郭宝钧、王湘、李春昱等人一共进行了17天的发掘,共出土甲骨文854片,还出土不少铜、陶、骨、蚌、石、玉器等。
从1928年至1937年,由此开始的殷墟科学发掘一直进行了15次之多,永远地载入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册。 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知识渊博,广泛涉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艺术等,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由他发端的殷墟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1942年4月1日,董作宾在四川南溪写到:"昔疑古、玄同创为'甲骨四堂'之说,立厂和之,有'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之目,著在篇章,脍炙学人。今者,观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伪满。惟彦堂与鼎堂,犹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挣扎度此伟大之时代也。"他回忆当年春天在成都访问郭沫若时的情景,感叹与之"神交十载",自叹抱残守缺,绝学自珍。他发誓一生从事甲骨文研究,"一生事业,其将以枯龟朽骨之钻研而为余之止境乎?兴念及此,搁笔太息!"
1949年,董作宾到了台湾以后,受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董作宾一生著作甚丰,有专著十余部。1949年以后的有:《中国年历总谱》《甲骨学六十年》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为其代表作,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抗战期间,1938年史语所在昆明龙头村时,他对发掘出土的甲骨大量描摹,为日后书写甲骨对联打下了基础。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离开了祖国大陆,离开了殷墟,困守孤岛,晚年的董作宾对甲骨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悲观。他在1956年所写的《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中说: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
他未能看到祖国今天的发展,甲骨学今日研究的盛况。
(刘志伟)
来源:中国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