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开课向常态课的理性回归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2:44
作者:李斌
时下,各地借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契机,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教研活动,“公开课”成为必不可少而又最为亮丽的一道教学风景线。于是一堂堂满载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便打起极为豪华的阵容,个个粉墨登场,由于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教师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课堂作秀”现象:公开课第一大特点是“千锤万击出深山”。一堂公开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常态课无法可比的,但它对我们的常态课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第二大特点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多媒体课件凭借其直观形象的强大优势,深得广大青年教师的“青睐”,并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鼠标轻点,一张张五彩斑斓的画面就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那作者所创设的“文本”世界,顷刻之间便“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种风气还在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它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害学生。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许多教师反复彩排,哪几个学生发言,发言的内容是什么。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谈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不仅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反而会在耳濡目染之中接受反面教育,学会作假。第二,害老师。真实课堂往往是朴素无华的。在假公开课披上华丽的外衣之后,那些不明底细的人,往往会被盅惑。而那些即使知道真相的人看到搞假公开课可以尝到甜头后,便也纷纷效仿,这可能会使不明真假的青年教师误入歧途。
当然,公开课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了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主动地转变观念,摆正心态,改变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公开课依然能迎日绽放,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面大旗,对常态课起到一个良性的促动作用。如何改变现况?我个人认为必须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做起,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把评价的目光转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上来。同时要加大对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要“简简单单教语文”。
一、从“重问”转向“重思”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总是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几乎很难找到让学生充分思考的一片“净土”。书还没有读懂,教师就耐不住寂寞,甩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接下来便是和学生的一场妙语连珠的“对话”。整个课堂好戏连台,气氛异常活跃,岂不知这背后藏着一个很大的教学隐患:那就是思维敏捷的学生或许还能跟上教师的步伐,但许多中等以下的学生可就惨了,往往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懂,又被匆匆地卷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一堂课下来,脑中一片空白,竟不知所学。公开课之所以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主要是我们对课文的设计太精细,几乎考虑到每一环节。因此,我们要放下包袱,教学设计做到粗线条,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自由发挥,教师只要善于积蓄这方面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就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
二、从 “读图”转向 “读文”
公开课上,我们常常赞叹教者从容不迫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逐一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接替代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化险为夷的做法,表面上似乎帮助了学生渡过难关,实际上是包办代替,违反学习规律。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反复地阅读才能形成,任何脱离文字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教师有义务把学生从“读图”引向“读文”的正确轨道上来。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腾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读中品味,在读后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平实、逼近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