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您好》:天安门前永恒的一瞬间-合肥有线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2:20:04
《小平您好》:天安门前永恒的一瞬间
人民网 2007-10-23 【大中小 】
他们记录了历史,历史记住了他们

人们不会忘记,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天,在游行的大学生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小平您好”的标语。正是从这开始,这句饱含着中国人民对小平同志无限深情的心声,传遍了神州大地……
记得那是在国庆35周年前夕,听说报社只有一名摄影记者前去参加报道工作,与其他的中央新闻单位相比较,人民日报的名额太少了。我到处找人向大会秘书处提出再增加一名摄影记者,经过几天的努力,在9月30日下班后,才拿到我的记者证。
很幸运,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参加了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采访活动。在这之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并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有关部门为记者指定了活动的地点。我的工作地点在天安门前金水桥头,在那里放置了一个自制的两米多高的台子。我的主要任务是用1000mm的长镜头拍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我还带着莱卡相机拍摄受检阅的部队、群众游行队伍,以保证台上台下两不误。
首先是部队分列式。各兵种的一个个方队,庄严、整齐地通过天安门,使人精神振奋。只听摄影机哗哗哗,照相机咔嚓咔嚓不停地响。坦克、火箭和从没公开露过面的导弹等先进武器徐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我忙碌而认真地用相机记录下这盛大的场面。
这时,学生队伍过来了,他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他们在欢呼、跳跃。突然,欢腾的队伍里出现了不大的横幅标语,上面写着“小平您好”4个大字,尽管字并不正规,但还是令人瞩目。顿时,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是学生们自发的行动。
我看到这样一种激动场面,心情也被感动了。立刻按下快门,但只拍了两张,横幅就消失在人群中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从出现到消失,只有几秒钟时间,,所以当时拍下这一珍贵历史镜头的人不多。
我知道,在人民深恶痛绝的十年动乱之后,邓小平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魄、拨乱反正,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尽管1984年改革刚刚初见成效,但小平同志的威信、形象在人民的心目中树了起来。当时人民对小平同志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平您好》这幅照片所展示的情景就能感受到。也正如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在考虑准备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感情时所想的那样。在十年动乱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是谁在力挽狂澜?大家想到了小平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拨乱反正,使国家拨正了航向,大家想到了小平同志;当时全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大家还是想到了小平同志。最终把这些感情凝聚为4个字,那就是“小平您好”。
我的心跟北京大学同学的心是相通的。所以,当一群青年学生在通过天安门观礼台欢呼、跳跃时,突然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我的心情跟大家产生了共鸣,带着对小平同志崇敬的心情,用相机记录下了北大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平同志衷心爱戴的历史瞬间。
当“小平您好”的横幅在游行队伍里出现时,一位上了年纪的台籍老阿婆喃喃地说: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不仅仅是大陆知识分子的心声,也是我们海外同胞的心声啊。
罗素国际法庭1986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通过一项文件,提出邓小平为1985年第一善人。理由是“他在中国实行了没有先例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采取非教条的和客观的观点”。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说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大家都认为,邓小平将作为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名垂青史。
《小平您好》在人民日报登出也不是那么顺当的。夜班编辑在电视上看到了《小平您好》的画面,他们也感到这个镜头有点意思,有人还在想,不知记者是否能拍到。当他们看到照片时又在思考,《小平您好》的照片不正规。新华社是权威性单位,当晚没有发这张照片,和人民日报关系密切的解放军报的照片里也没有这张照片,当晚的要闻版和画页都没选上《小平您好》的照片。当晚第二版要出一个版的国庆专版,需要配图片,把被选剩下的照片给二版编辑看,二版主编保育钧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这张照片。他说,这张好,就用这张。
《小平您好》照片刊登在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二版上和读者见了面。
《小平您好》这幅照片在当时引起国内外广泛的注意。新华社记者邵泉同志还为此到北京大学了解这幅标语的制作过程。
据说,北京大学有关领导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的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幅时,准备追查有关学生的违规行为。因学校规定,除发给的花束,不准把别的东西带进会场,后因人民日报第二天登出了这幅照片,此事才作罢。
《小平您好》这幅照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85年被评为1984年度全国最佳新闻照片奖。在“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上获银奖;在“改革在我身边”新闻摄影比赛上获二等奖。在小平同志逝世和改革开放20年之际,这幅照片又被全国很多媒体选用,我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过去我曾在天安门前参加过类似的活动,那时群众对领袖总是呼喊万岁。在报纸上曾出现过万岁万万岁。最多时加5个万字,好像万字越多,对领袖越有感情。
“文革”时,在人民日报还发生了“无寿无疆”事件。排字工人把毛主席万寿无疆,错排成了无寿无疆。排字工人排错字是常有的事,但这次那位工人成了现行反革命。后来报社怕再出现类似事故,有人出主意,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字铸在一起。但在拼版时中间回行又难办了,这为排字工人带来难题。
但愿今后在报刊上不要出现×××万岁,×××万寿无疆。让万岁、万寿无疆成为永远的历史。
拍摄这张照片距今已有20多年了,每当我看到它时仍感到非常亲切。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政治家的敏感,要有对党的方针政策休戚相关的认识和理解,对当前的政治、经济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在别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捕捉到可贵的一瞬。
王东1951年进人民日报社工作,1964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作为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40年来走遍祖国各地,亲身经历了抗美援朝、“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内的许多重大事件报道。尤其弥足珍贵的是曾在许多历史瞬间,用手中相机永远记录下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的伟人风采和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