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选官问题上某种意味深长的理性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5:00:38
  现在考公务员的人特别多,今年比去年稍少了一点,比例也降低了一点,去年最高达到88比1。千军万马都要当公务员的事实也许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公务员行情犹似近年黄金,有保值性和稳定性。

  从积极方面来说,国家公务员作为社会主体架构是重要的环节因素,优秀的人争当公务员对国家是有好处的。但是,考公务员如果过热,热到一种畸型失衡的地步,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作为年轻人择业,看好公务员待遇,无可厚非,这和消费者购买黄金来保值是一个道理。但是,作为一项国家制度,我们不能仅仅从就业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仅仅从公务员素质角度考虑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到底该选什么样的人担任国家公务员?从哪里和怎样选择公务员对国家是最有利的?

  学而优则仕,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这个传统,从知识分子中选择官吏,我们重视知识,重视文化传承,只有当了秀才能去做官。这曾经是一个大优点,因为如此这般,穷人家的孩子就会机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社会学研究表明,当社会阶层过于森严,低层的人没有机会跃升到上层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会出问题的,底层的人好好读书,孩子有前途,当爹的没出息了,就这样了,但是儿子有机会鲤鱼跳龙门,昨天还是农民的儿子,今天就有机会当宰相、作县官,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个“学而优”问题很复杂,仅仅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无非是适应应试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善于应应付考试而已,某些人笔上答很好,实际能力很差,一大堆穷酸秀才,夸夸其谈之辈,只会读书的傻后生去当公务员,他既不了解工人农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工人农民,甚至在情感上和工人农民离得越来越远,这岂非有违我们的宗旨?从这种观念倾向上看,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拟议从一线工人、农民当中选拔公务员,实在是一个迟到的伟大的进步。我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在用人选官问题上的某种意味深长的理性回归。

  为什么说这样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姑讲几条理由。

  第一条,这个改变,对劳动给予了必要的尊重。劳动者何也,财富之父之谓也。你能不认为生产一线的劳动的人员,他们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吗?如果尊重劳动,为什么这些人劳动者当中的佼佼者,优秀者不能够提拔起来做公务员成为管理者呢?

  第二条,我们这个国家的劳动者的主体是什么?是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与农民,工人和农民作为社会最大的人群,他们的代表,优秀者不能、不该做公务员吗?

  第三条,在边远的地区、生产一线做艰苦劳动的老实人当中的佼佼者得不到提拔的机会,这难道对社会发展是正常的吗?胡锦涛、温家宝不就是作为西部地区生产一线的佼佼者被提拔出来的吗?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延续这样的路子呢?

  第四,从一些大学生的村官里面选拔一些人做公务员,比纯粹从应届生当中仅仅依凭考试选拔公务员要好。官员来自生产劳动一线,这不但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传统优势,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需要。

  现在有个问题: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大量公务员考取之后,暂时没有那么职位怎么办?我建议可以学习清代的做法,考取公务员资格的不一定要做公务员,作为一种人才储备。有一天国家需要你了,你再过去任职,没有任职之前,你作为“准公务员”在社会上储备着,该干嘛干嘛。虽然你暂时没有到岗,但是你有奔头,你在社会当中,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深入实际,更有助于你体会民情。将来就将你最了解的那个行当的管理交与你,这大约也可以叫做专业对口。

  公务员队伍有了一个庞大的公务员储备群在那边,对于那些在位却不合格的的公务员会有某种鞭策作用,有利于督导现在的公务员警醒和努力。

  司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