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47:14
兰辛珍 • 2010-11-09 • 来源:北京周报 2010年第46期 11月18日出版
就在美国通过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中国却准备根据经济形势收紧货币供应了。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报告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下一阶段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同时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贷款要支持,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要严格控制。
“关于货币条件向常态水平回归,应当与货币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相关联,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向偏紧的方向迈进。”安信证券的研究表示。
安信证券的研究认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应该是让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07年之前,中国实行的一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势头,2007年 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然而从紧的货币政策仅实行了几个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为应对危机,中国从 2008年9月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实央行从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收紧货币了,到现在已经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这次加息还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到9月末央行还一共发行了约 4.1 万亿元的票据以回轮市场流动资金。
货币供应超经济
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其原因是中国出现了资本流动性的严重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开发布的数据计算,2009年底中国的GDP是1978年的 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 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 倍。
另外2000年中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 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 2009年,中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 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步加大。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 69.64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货币超发将近 42.774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1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金麒麟论坛”上表示,由于流动性规模巨大,中国经济有形成资产泡沫的风险。
李稻葵还称,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全球第一,超过10万亿美元,与GDP的比重达到 200%,这么大的货币存量,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收紧货币可应对风险
对于央行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政策,显然符合绝大多数经济学者们的建议和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出席“金麒麟论坛”时表示,与发达国家不同,新兴经济体在继续保持宽松财政政策一定连续性的同时,采取了收紧货币信贷的措施,这从新兴经济体当前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是有道理的,也是应该的。
侯云春说,今年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不能像去年那样全球协同一致刺激经济。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高失业率、高负债率、低速经济增长”,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加剧、资产泡沫化。因此,在政策选择上,美国和日本继续采取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而欧洲国家选择了在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收紧财政政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要采取“宽财政、紧货币”的模式。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将未来五年期间的GDP增速下调到 7.5%至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 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然而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影响还是个问题。
吴晓灵说,必须灵活监控,做出市场可以接受的货币政策的回调幅度。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应该表现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调整幅度相适应。
经济刺激政策也应调整
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表明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开始退出。
侯云春说,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
与去年相比,今年可以说全球应对经济危机进入了一个异常复杂的形势,发达国家与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形势表现截然相反,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下,就不大可能再向去年那样全球一致采取大规模、大力度的经济刺激。
侯云春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次坏事,也是一个好事,这是对现有的经济秩序、经济结构一次强制性的矫正,避免问题进一步严重,避免在不合理的轨道继续发展和恶化。
发生这样的一个金融危机,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时间来调整和消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避免经济出现经济崩盘这样灾难性的后果。但是,不能依靠它走向繁荣,必须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因此对于继续采取刺激政策,我们要打一个问号。”侯云春说。
就在美国通过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中国却准备根据经济形势收紧货币供应了。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报告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下一阶段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同时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贷款要支持,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要严格控制。
“关于货币条件向常态水平回归,应当与货币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相关联,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向偏紧的方向迈进。”安信证券的研究表示。
安信证券的研究认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应该是让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2007年之前,中国实行的一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势头,2007年 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然而从紧的货币政策仅实行了几个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为应对危机,中国从 2008年9月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其实央行从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收紧货币了,到现在已经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这次加息还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到9月末央行还一共发行了约 4.1 万亿元的票据以回轮市场流动资金。
货币供应超经济
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其原因是中国出现了资本流动性的严重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开发布的数据计算,2009年底中国的GDP是1978年的 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 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 倍。
另外2000年中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 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 2009年,中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 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步加大。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 69.64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货币超发将近 42.774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1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金麒麟论坛”上表示,由于流动性规模巨大,中国经济有形成资产泡沫的风险。
李稻葵还称,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全球第一,超过10万亿美元,与GDP的比重达到 200%,这么大的货币存量,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收紧货币可应对风险
对于央行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政策,显然符合绝大多数经济学者们的建议和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出席“金麒麟论坛”时表示,与发达国家不同,新兴经济体在继续保持宽松财政政策一定连续性的同时,采取了收紧货币信贷的措施,这从新兴经济体当前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是有道理的,也是应该的。
侯云春说,今年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不能像去年那样全球协同一致刺激经济。发达经济体继续维持“高失业率、高负债率、低速经济增长”,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加剧、资产泡沫化。因此,在政策选择上,美国和日本继续采取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而欧洲国家选择了在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收紧财政政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要采取“宽财政、紧货币”的模式。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将未来五年期间的GDP增速下调到 7.5%至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 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然而收紧货币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承受这一影响还是个问题。
吴晓灵说,必须灵活监控,做出市场可以接受的货币政策的回调幅度。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应该表现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调整幅度相适应。
经济刺激政策也应调整
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表明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开始退出。
侯云春说,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
与去年相比,今年可以说全球应对经济危机进入了一个异常复杂的形势,发达国家与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形势表现截然相反,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下,就不大可能再向去年那样全球一致采取大规模、大力度的经济刺激。
侯云春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次坏事,也是一个好事,这是对现有的经济秩序、经济结构一次强制性的矫正,避免问题进一步严重,避免在不合理的轨道继续发展和恶化。
发生这样的一个金融危机,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时间来调整和消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避免经济出现经济崩盘这样灾难性的后果。但是,不能依靠它走向繁荣,必须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因此对于继续采取刺激政策,我们要打一个问号。”侯云春说。
附:最近五年中国货币政策变化情况
从2006年1月到2008年6月,中国先后 8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1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9月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2009年,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更大,政府投资支出规模大幅增加,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实施。这使得货币供应前所未有的增加,新增人民币贷款 9.59万亿元,增幅达29%。
2010年,中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目标定为7.5万亿元,增幅为 17%,前三季度已经完成6.3万亿,同比增幅达到了19%。
附二:中国货币供应情况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6 月末低3.7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反弹。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月末提升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尽管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 2.4万亿元,但增速自 6月份以来呈现总体稳中趋升态势,第三季度各月增量均保持同比多增。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附:最近五年中国货币政策变化情况
从2006年1月到2008年6月,中国先后 8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1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9月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2009年,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更大,政府投资支出规模大幅增加,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实施。这使得货币供应前所未有的增加,新增人民币贷款 9.59万亿元,增幅达29%。
2010年,中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目标定为7.5万亿元,增幅为 17%,前三季度已经完成6.3万亿,同比增幅达到了19%。
附二:中国货币供应情况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6 月末低3.7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反弹。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月末提升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尽管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 2.4万亿元,但增速自 6月份以来呈现总体稳中趋升态势,第三季度各月增量均保持同比多增。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