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传策与青秀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5:10

董传策,明代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50年)中进士,官授刑部主事。当时英武殿大学士严嵩,入阁专权,操纵国事,弄权营私,吞没军饷,董传策冒死奏本弹劾,因此获祸下狱。嘉靖三十七年岁末,被贬邕州(治所在今南宁市)。

董传策在谪居邕州期间,为官清廉,他乐于三礼,尤好诗书。闲暇之时,便与同僚、友人顺邕江泛舟泊岸,寄情山水,以发泄对晚明政治的怨愫。

青秀山在明代即为南宁八景之一。山依水立,邕江水绕山脚,回环迂曲,滔滔南去。山间古木苍天,清泉瀑淌,岩穴萧飒,白云弥漫。上有山崖摩天,下有沟壑如镜。古寺掩于森丛,孤亭立在江畔。夏秋之时,青峰、绿树、云亭、古寺倒映于江中,产生了如诗如画的奇景。当时的董传策既为州官,又是雅士。他在览胜之余,即提笔赋诗,至今留下近三十首专门歌咏青秀山的五、七言古诗和近体诗。

董传策的诗缘情而发,随景而迁,常给人以大自然艺术形象美的享受,又绘出一幅幅线条清新,色彩鲜美的画镜,画面点染的是青秀山,而烘托的却是整个南宁市,他的《青山构白云精舍》写道:

谁结白云窝?谁作青山主?

秋生江上风,人向山中语

······

高岗抱平原,背峰面江渚。

临眺豁景光,良维醒心处。

前有混混泉,清若冰壶注。

清泉注不舍,脉脉润江树。

隔江带群峰,烟霞换晴雨。

堪于自无垠,山水互流峙。

······

董传策认为惟有这青秀山才是他的“醒心处”,只有在南宁的寻常百姓那里才能找到切身的依托,所以他除了游山玩水,也常于官务,闲暇深入民间探访。

在邕十年,董传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青秀山游览地,百姓特为他筑青山亭以供息憩,并在青山坳上凿石引泉,注入亭下,这就是“董传亭”。董传策当时就为此亭而写了《咏青山泉》一诗,诗中写道:

泉水濯人缨,斯泉濯其志。

濯缨去外鹿,濯志安汝上。

泉水洗人耳,斯泉洗其心。

洗耳驱外乡,洗心湛天真。

有源委大廓,源清流不浊。

本来非物染,无洗亦无濯。

对董传策而言,这濯缨濯志之池,这洗耳洗心之泉,只有来到青秀山这块净土才会感到格外的甜美和清新。

现在的青秀山虽然依稀可见古迹,可以领略董氏的为政和为人,但随着岁月的消逝,有不少的古迹早已被毁,董传策诗中的洞虚亭就是一个被毁的古迹。《洞虚亭次歆》写道:

   高峰青不断,小洞妙堪过。

   石壁分秋爽,禅心失梵魔。

   清风松外飒,鹿劫望中磨。

   拈出虚生白,灵修并雅歌。

董传策写青秀山更多的还是那些犹如一幅幅玲珑透剔,清奇淡雅的水墨图画式的诗。《夏集快活园》就写得很有特色:

        云亭卜筑傍江寰,面面清流挹远山。

        拂槛松风春满坐,宜人竹叶午熏颜。

       邵园瓜熟青门外,蒋径苔生绿野间。

       暑气已香消习静,林端惟听鸟绵蛮。

诗题中的“快活园”在明代南宁府城。云亭,指董泉亭,旧在今南宁市附近青秀山上,董传策常游于此。

董传策的青山诗虽不乏恬淡自然之意,但也有通过对青秀山山水的赞美而反映出身离尘世和对躬耕自恃的向往。《青山歌》写道:“我爱泉清濯我缨,白云袅,衔杯生。”《青山纪游》:“汲泉修茗供,冲襟漱寒贱滁。长啸天地宽,慷慨赋归欤。”

今天,读一读董传策的诗,这对于游览青秀山,进而了解古邕州,也许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