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历的开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51:07

红色经历的开掘

陈建功《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18日   24 版)

  咏慷的《红色传奇》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当年的作者,一个身着绿军装的毛头小伙子,一会儿站在离毛泽东、周恩来咫尺之遥,绽着笑脸向“伟大领袖”伸出手去;一会儿又挥舞着“红宝书”,站在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身后。更有甚者,他居然还有两张坐在周恩来和江青中间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几张,我曾经在他的长篇散文《红色季风》中看到过,当时咏慷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我说:咏慷啊,就凭这些阅历,你若不当作家,就太可惜了;当了作家,你若不好好把它写出来,就天理难容啦!

  咏慷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很快我们就读到了他写的长篇小说《青春殇》,读到了他写的长篇散文《红色季风》。难得的是,咏慷一边陷入历史的沉思,一边又对当下中国抱有激情。他回顾历史,又描绘现实。比如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发兵治水》、《一个院士的成功之路》、《新中国大阅兵》等等,都是反映当下现实且获得多项奖励的作品。现在,咏慷又一次调动了他的生活积累,为我们奉献了《红色传奇》。可以说,《红色传奇》是一部跨越时空、俯视人生、纵横捭阖、深情熔铸之作。它既写了传主自身传奇坎坷的一生,也写了他们的亲朋挚友患难与共的牺牲与奉献;既写了他们彪炳史册的功勋,也写了他们遭遇不公的坎坷;既写了横刀立马的豪迈,也写了他们与亲人、战友永不离弃永难割舍的深情。这一特色,使作品本身带有相当的信息量,具有极大的可读性,而生动感人的细节力量,更使作品本身有了巨大情感冲击力。其思想启迪和情感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咏慷的《青春殇》等作品调动的是他“文革”期间充当学生领袖的生活积累的话,《红色传奇》中的素材,更多仰赖于他的军人子弟身份。从书中不难看出,他和《红色传奇》主人公们或是机缘巧合而结识,或是因和他们的子女熟稔而登门拜见。本书的文章,也大多从相识过程写起,而这相识发生的背景,大抵离不开“文革”时代,但咏慷并没有把笔触停留于此,而是沿着主人公的身世追溯而上,对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历史业绩乃至家庭生活,展开生动有趣的介绍。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主人公的行状,仅仅靠作家一两次的拜访或东鳞西爪地听些“耳食之言”是不可能写得准确生动的。咏慷在深入采访和案头作业上,一定下了大功夫。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独特的、新鲜的、有趣的细节的发现。比如他写陈锡联在淮海战役中指挥宿县之战,为了尽可能靠前指挥,在敌方一架废弃的坦克下面挖洞,作为自己的指挥所;写我军在群众的支援下,粮丰草足,而敌人却饥肠辘辘。吃饭时,我方战士以刺刀挑起包子喊话,敌人士兵竟跑将过来,吃了包子坚留不走……如此真实生动的细节,决不是可以凭空杜撰的。同样,书中不少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故事,如刘伯承夫妇和他们的儿女的故事,如薄一波98岁高龄时,在病房里高唱《五月的鲜花》和《人说山西好风光》……若没有深入的采访和用心的积累,是写不出来的。

  依靠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之以深入的采访与挖掘,成就了这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不乏纪传体作品传世,其描摹事件之生动,刻画人物之传神,使历史还原其栩栩如生的风貌。同样,野史、笔记中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记述,又成为了历史真实的有力补充。不难看出,这本《红色传奇》,受纪传体作品和野史、笔记影响颇多。但咏慷所写,并不是“前朝曲”,而是“翻新杨柳枝”了。借重前人的经验,塑造红色的人生传奇,他的尝试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