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40:14


新华网 ( 2007-06-15 11:11:21 ) 来源: 半月谈2007年第10期
开栏的话: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这将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刊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迎接十七大”专栏,陆续向您报道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人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本刊记者 李俊义
2006年9月的一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起了秧歌。让村民们为之兴奋的是,王老汉用了20个月的时间,亲手铸造了一个重252公斤、铸有563字铭文的青铜大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王三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是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指导思想。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取消农业税,加大教育卫生等社会投入力度,加强电、路、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低保,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农村的发展,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
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迎来新时代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田赋”,是中国农民的千年梦想。然而,只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这个梦想才能变成现实。由此,中国的农村政策出现了由“多取”到“多予”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村发展也像久旱的田野迎来了甘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003年,王三妮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532元。第二年,王家不但不用缴税,还享受国家粮食直补216元,里外一算,王家得到748元的实惠。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多元钱的青廉村,一共减轻了30多万元的农业负担。减负,等于增收。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
在过去的时代,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农民的奉献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因“剪刀差”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中国农村的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市不可能在贫穷农村的包围中独享繁荣。情况若再不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所困。为此,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新时期的“重农”思想。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列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首次将减免农业税提上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两个反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正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包括“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被农民称为“真金白银”政策。这些政策真切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政策: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性事业的投入,农民呼声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缺乏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张江,一位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些好政策的受益者。2006年的一天,医院护士告诉张江,治好他妻子的病需要10多万元时,张江哭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家10多年的收入。妻子对他说,咱们回家吧,这病咱治不起。张江拒绝了妻子的请求。他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12万元,来到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妻子的病治好了。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因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1.5万元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9000元大病救助款。“说句土话,这些钱真地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2003年,中国在首批257个县(市、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只要缴纳10元钱就可参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位参合的农民各补助20元。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能在当地各级卫生医保部门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用。到2006年底,新型农村合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2007年,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到2008年,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农民在“种粮不交税”之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这是中央政府的郑重承诺。2006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实际执行中,已经扩大到部分中部地区,共有5200万名学生受益。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除了“全免”政策外,国家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政策,无疑给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多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更让农民兄弟激动的是,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承诺意味着,从今以后,无论身居城市或农村,困难的人们都能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设新农村: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特别是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空前巨大,农村的水、电、气、路、水利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财政部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万亿元,年均递增近16%,其中2006年预算用于“三农”的资金同比增长了14%强。
200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格局,有利于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有利于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将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合改革:农村改革突入体制核心
2005年7月,安徽省巢湖市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精简机构人员、推行领导干部正职一肩挑和副职交叉任职等措施,全市乡镇总数减少30%,行政村总数减少43%;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减少60%,乡镇行政编制减少20%;乡镇事业编制数减少28%,机构减少47%……此次改革规模之大,力度之大,为当地历史上少有。
巢湖试点只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探路者”。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我国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力争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上述改革。由此,我国农村继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进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
专家评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随着三项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有序展开,其他农村体制改革也在各地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3年以来,国家累计提供27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2005年末,约有7000万农户受益,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中央拿出10亿元在6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7年,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被称为“草根银行”的崭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2005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改造25万家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乡镇。
———征地制度改革: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强化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和安置,提高补偿标准等问题作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始启动。其主要内容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华夏大地上成长,9亿中国农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伟大机遇和美好生活!(编辑: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