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0:37:44
万宝瑞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社会中,农业是永不衰退的基础性产业,生产力是推动农业不断推陈出新的决定性力量。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有的分为四个阶段,把现代农业分为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变化:
传统农业出现了四个分化和演变。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产业部门拓展;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出现向现代工业部门扩散的趋势;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业就业者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获得收入向主要依靠农业外部收入演变。
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不断流入城市和非农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近1亿人,以较低价格报酬为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6—2004年非农用地使耕地年均减少1400多万亩,农民以低偿收入支持城市建设;2003年以来农民存款约有50%流入城市。这些都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这种状况吸引了许多企业向农业投资,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实现企业资源与农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政策,为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工农业交融发展在全国各地已初见端倪,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它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截止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和91.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互利关系的变化。“公司+农户”最初主要是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以及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形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2003—2006年,粮食生产出现了三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总产虽在逐年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小;二是单产虽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2005年单产增加1.4公斤,2006年预计增加1.9公斤;三是种粮亩均纯收益不断下降。这说明在目前条件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有新举措: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国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不仅要有生产能力,还必须有竞争力。如果没有竞争力,生产能力再强,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大豆产业就是一个例子。无论在产量、出油率、整齐度和价格等方面,我国大豆与大豆主产国相比都不具有竞争力,因此2004年下半年以来,从国外进口的大豆急速增加,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引起国内大豆价格下跌。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年大豆亩均收益127元,2005年下降为100元。这说明农产品竞争,集中表现为品种、质量、标准和价格的竞争。提高这些竞争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农业。一靠机械化提高农业效益。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8%;标准化机插秧技术可使水稻增产5%左右。吉林玉米如果全部实现机械化,每斤成本可降低0.15元左右。二靠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如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三靠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据专家测算,“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四靠提升农民技能提高农业效益。这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措施。据一些省统计,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人均收入要高30%;在外务工农民中,受过培训的比未培训的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月均工资高出200元。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尤其是通过企业带村,使现代工业和城市的文明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程度,从而培育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群众监督的机制;培养知识型农民、技能型农民、管理型农民。
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法律上、体制上为其提供保障。
首先要贯彻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两部法律基本上回答了多年来社会上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主要疑虑,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和农民国际维权等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提高农产品消费安全、质量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品污染及实施过程监控、治理市场秩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等问题。这正是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当前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1)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实施农产品优质品牌战略。(3)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4)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信息发布制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5)加快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制度,实现对动物繁育、饲养、生产、屠宰、流通等环节全程可追溯安全监管。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将使我国农村发生重大变化。就目前来说,可以实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在家庭承包责任制条件下适度规模经营和市场主体的问题;有利于“公司+农户”买断关系向合作组织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方面的转变;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整合农民资金、技术和劳力等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农业企业进行国际维权、应对倾销反倾销诉讼等。
其次是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在推进这一改革时,要狠抓三个关键环节:一抓农业科研体制创新的主体。农业科研与工业科研有所不同,农业科研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科研类型。目前我国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很少,农业科研单位应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国家在投入上应将其作为创新主体对待。二抓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从目前情况看,“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农业科研突破性成果、大成果少,大多数都是小成果。根本原因是基础性研究不够。缺乏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就是无源之水。这个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必将后劲不足。三抓农业科研机构公益性的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划为非公益性的比例过多,如中国农科院39个研究所,划为公益性的只有18个,还不到50%;留下科研人员占原科研人员总数的比例仅为21.4%。同时,要从四个方面加大投入。(1)科研条件建设经费,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维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等。(2)研发经费,包括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和基础性工作。(3)科研机构基本运行费,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本支出和运行保障。(4)杰出人才培养引进经费。
二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时,一方面是将农技推广工作列为公益性事业;另一方面是重视科技示范区、推广基地、成果展示区对周围农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一方面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农业部计划争取“十一五”期间,科技入户基本覆盖到我国主产粮区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入户技术由单项向种、养、加、销等综合技术转变。同时,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金融贷款投入是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有关部门应在农民存款中划出一定比例保证农民贷款。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农村信用社难贷款”严重困扰农村信贷,“两头难”归根到底是担保难。对河南焦作地区进行的调研表明,农民自发组成的贷款担保协会,能够有效地解决担保难的问题。这种制度创新,对农民、信用社、担保协会都有利,是一举多赢的组织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关部门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扶持,将其纳入法律范围。
逐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把农业政策性保险作为2007年新增的一项重大支农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四个工程
增加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构建这一工程时,重点是落实“五要”。一要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继续扩大购置农业机械补贴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尽快出台《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推广良种。主要是扩大补贴品种,在继续补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将马铃薯和青稞纳入补贴范围。还要扩大良种补贴地域范围。同时要扩大补贴规模,粮食良种应全部补贴,这样既可保证良种率,又可避免假冒伪劣品种。四要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措施,一般投入产出比都在1∶8,应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规模。将实施范围扩大到1500个县(场),新上项目的县补助标准增加到150万元,共需中央投资约19.5亿元。五要逐步普及农村沼气建设。全国约有1.46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目前仅12.3%有沼气池。要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大力普及农村沼气;要在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的沼气项目,扩大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规模。
以企带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个工程要在两个层面实现突破。一个层面是以企带村,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点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润。要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一村一品”。要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探索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效形式。另一个层面是以城带乡,把县域经济作为重要载体。要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建立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强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提高种养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实践表明,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据调查,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据统计,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其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
加强科技培训,造就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
(作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