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及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3:53
网络环境下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及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转贴 2006-06-07 21:21:18 ] 发表者: chenfei200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由于自身的特点反映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通过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化,实现人际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同时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其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能进行物理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同时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和资源共享的特点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重构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法国的“综合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这类课程都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体验,着力培养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互动性交流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协同学习的团队精神。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物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摸索和建立适合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策略及其指导体系,可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外延,并为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从课程发展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及信息课程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网络环境拓展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倡导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以网络为背景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是借助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协作。“网络环境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或专家指导下,从学生生活、社会与自然中选择和确定相应物理专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类似科学研究,并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物理综合活动。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与社区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网络自身的交互性特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取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的界限进行协作交流,如利用网络BBS、E-mail、聊天室工具、电子布告栏等,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伙伴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展开学习,讨论或问题争论,从而促进信息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 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可以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学生能贴近生活实际,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注意“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的有效结合,则可以在学习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因此,借助网络环境开展课题研究,能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一般的过程,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而是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 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个性。物理研究性学习正由于具有了内容广泛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特点,适应了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这一点上说,物理研究性学习和其它学科课程的等价实施,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素质教育观。而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而各种不同学习特征的学习者,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环境,可以使学习者尽早形成合作、资源共享,同时,因为学生过程的参与,而使学习者获得尊重而产生成就感。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 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物理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倘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的志趣,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特点,把学习者提出的具有价值性的问题,以多媒体的方式将问题情景化,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增强学习主动性,产生探究的欲望,并能体现学习的首创精神。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建构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和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其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信息与手段等各要素的关系与功能开发是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另一种功能性结构模式,是一种理性化、理想化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教师从观念到实际操作都起到了质的变化。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以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专权”,而逐步向“伙伴与伙伴”关系转换。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制定和成果的发布、过程与结论的评价,每个环节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的,课题的制定和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要求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师具备通过网络和电子资料熟练查询和搜索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给学生提供支持材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文本编辑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课题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学生网页发表学生研究成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图像处理能力和幻灯片制作能力和一定的构建网站能力。只有当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时,教师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学而准确。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的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更快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成为更适用、更有效的结论并被别人接受和加以运用,以及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最优化的评价。
2、网络环境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常网络环境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体活动”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是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网络环境为实现全方位、适时、多边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借助网络环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除了可以进行有限的情景交流外,还可以实现全方位、适时的、多边互动的教学,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组织形式。
2、网络环境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较好的体现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运用网络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并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建构一个“协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具有丰富的可以用来支持协作学习活动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流模板(Communication pad)、符号薄(symbols pads)以及其它网络交流手段,可在网络上呈现表达思想与观点,实现与它人交流共享信息。在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中,具有学习资源环境与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与学习个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个体以及协作学习小组与协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多重协同作用。协作学习模式有组内协作和组间协作,学习者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结合不同的协作小组.
物理“协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如下:
情景创设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教学的开端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或动画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的学习情景。学生对创设的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产生关注,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渴求获得新知的欲望。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包括创设客观的探究情景、网络互动情景和充分的参与情景,从而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学生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惯性”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汽车紧急制动”、“飞机投弹”生活情景,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状态。
确定目标  学生运用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比较质疑法等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通过学生自主自我设问、学生之间相互设问、师生之间相互设问等方式,提出研究课题的目标与专题。在课题的提出阶段,学习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交流工具与指导教师就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课题的选题来源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即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从日常生活观察中发现问题;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找出问题;从学习资料信息中分析比较提炼出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活中摩擦力”课题时,教师利用网络,发布要研究的主题“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力”进行讨论,利用QQ进行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分专题研究,分别针对专题提出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展开研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结合研究的目标与研究专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活动,尤其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或网上查询的相关物理网站及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探究阶段要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交流与竞争,对网络上搜集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思维概括,从而得出探究的初步结论。从国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当前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在网络环境下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五种学习方式:
u      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跨学科探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包括自然问题的探究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两大类。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和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事实材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如“密度知识在长江油污处理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物质种类对光线折射的影响研究”、“关于X射线的发现历程”、“太阳能发电探究”、“利用惯性原理进行矿物的分类和提取研究”,“如何利用P=W/t测定人体输出功率”、“压强在工业自动控制中应用研究”等。
u       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并包含着社会交往。通过接触社会,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与感悟以及反思与批判,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如进行“关于南京下关发电厂的参观与调查”。针对与课本物理知识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和认知水平,采用调查与访问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加深相关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性的认识,以及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物理现象与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活动中人际交往,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 数据分析和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如“南京新街口主干道交通状况的调查”,“对南京弹簧厂噪声污染的情况的调查”等课题。
u       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上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它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方式。如“南京金陵小区输电线路的布线规划与改造建议”,“南京鼓楼区新模范马路拓宽工程中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研究”。
u       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办法,如设计学校草坪、设计学校垃圾处理箱的分布和布局;改进某一系统,如排除“家庭电路”系统漏电问题;计划和组织一项物理量的测量活动,并对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如设计“如何测量人体最大输出功率”;或设计一个采访活动,比如对“南京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访问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它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u    以设计制作为基本形式的项目设计性活动。是指利用所学物理课本基本知识与原理,进行一些探索性、创造性实验设计,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项目设计类选题综合性很强,有时涉及到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这些知识需要研究小组全体同学不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验创造能力、观察测量能力以及系统设计能力,如“无影智能台灯的设计与制作”。“安全剪刀的设计与制作”,“家庭居室灯光遥控与设计研究”等等。设计制作活动一般可以采取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并适当制作,把设计制作的器材、工具或产品,应用于实际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之中。如“利用自制量筒测定固体密度方法的研究”。
协作交流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有计划的利用网络组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从而形成竞争、协同、伙伴关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对于交流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及时通过网络的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等协作学习方式共同克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时加强了针对性的辅导。学生针对个人学习结果,可以通过BBS讨论区进行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会议对各研究小组进行集体辅导。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的协作交流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或研究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研究专题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过程中,通常有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四个形式。
自主评价  教师归纳总结,查漏补缺,适时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估采用基于项目与活动的考核方式。评估的方式可以是面谈、发言、报告、文件夹、小制作等。面谈可以是对研究性学习小组、个人。发言可以是对一些问题的及时应答效果评估;报告指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报告,内容包括目标、方法、步骤、分析、结果、结论等。可以是手写的报告,也可以是电子报告。文件夹是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网络上专门建立的文件夹,内容包括研究小组的工作摘要,图画、图表、访谈记录、过程性数据、工作计划等。评价目的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主要方法包括参与性评价、交互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评价阶段可以是利用网络交互的功能,将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全体研究小组在网上对成果进行适时评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交流,其它研究小组向课题组提出问题,并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结反思   研究小组同学对指导教师和同学的客观评价进行总结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和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案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自主提高。与此同时,利用超级链接将研究成果向课外延伸,提高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
1、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借助网络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信息量大,动感和交互性强。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查询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到互联网查询资料,利用学校先进的校园网,将教学背景材料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评价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空间。通过在校园网设立共享文件夹作为信息平台,学生可以上传它们查阅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下载它们所需要的研究资料,由于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选题是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课题,因此,有相近和相通之处,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交流意见,答疑解惑。
(2)借助网络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集成性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排除网络上无关信息的干扰,把精力集中在当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专题上。同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查询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并能结合查询到的研究资料,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信息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提炼、概括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借助网络展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发现和体验。传统教学通常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只重视结果,给学生尽可能的灌输更多的知识。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人文学科中对经典事件和现象的等规律性的高度提炼,都蕴涵着深刻的思维过程和思想内涵。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究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及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的暴露在学生的面前,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的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并在追踪科学家的过程中学习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精于观察、灵活思维的能力,这既是克服事物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矛盾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认知方法,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网络环境恰恰为我们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网络中有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网络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发生过程的模拟和再现,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4)借助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 网络环境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方式,从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满足不同学生认知风格的需要,促进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得到同步提高,帮助学习者向更高的层次递进。让学生学到信息技术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转变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好学和乐学,从而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网络环境下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网络研究性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可能包括课题研究的成绩、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活动评价的进行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力发展。但这种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分等,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并且主要通过学生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网络环境下物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重心应在于“调节学习者学习行为,监控学习过程,促进和指导研究学习的有效进行,同时实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资料的积累与管理”。其具体的评价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过程,实现学习过程的追踪、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学习过程的追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其主要功能有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统计报表和学习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学习状况功能可以查询用户学习的详细情况,察看用户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另外,在与学生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中,记录和体现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这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例如:在“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完成研究资料的过程记录,用网络实现研究资料的无纸化管理,比如将“内能利用与热机效率”、“内能利用与环境污染”、“生活中的内能利用”等课题的阶段成果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网上的“论坛”或“社区”上,进行适时交流,加强各研究小组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2)合作参与,注重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现代信息社会特征之一是资源共享,它要求人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指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课题任务。协作能力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之间协作能的培养。比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指导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提出设想,精心制作一个“牛顿第一定律”专题成果网页,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过程。所以,协作能力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可能只靠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就能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再进行自学和充实。
(3)多元评价,着重学习个体的多维评价。 网络媒体超文本结构的基本构架决定了网络学习环境将给学生提供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在非结构化的物理学习中,涉及的不单纯是物理知识掌握的多寡,而包括知识理解的深度、对知识的应用,以及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自主意识的培养,这些是标准化测验所不能反映的,惟有采用包括网络“虚拟实验”在内的多元化的物理评价体系,才能突破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单一性。而在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他的评价应注重于活动参与的多个维度。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区讨论”,“电子邮件”、“聊天室”、日历通知等交流工具与协作工具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物理学习的个别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够主动发展。而网络记载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