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农村家校社互动教育方式的实验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7:17
组建家长教师协会,实施互动牵手共创和谐开题报告
作者:jiangwe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6    更新时间:2008-4-10    
组建家长教师协会,实施互动牵手共创和谐开题报告
一、课题目的、意义
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就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合作,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工作,这个目的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上,就为学生的做人、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培养儿童良好素质是目的,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有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与家庭配合就是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本地区中,我们以一个42名学生的班为样本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1、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各占86%和92%,在育人方面,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忽视孩子思想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家长学校启动四年了,但家庭教育的定位:“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关注孩子的全面提高,重点是家庭教育中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学习进步”。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家长重视和理解,特别是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排列顺序上,仍有97.8%的家长认为,学习是最主要的,特别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真正关心思想品德教育的数量很少。2、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占有不小的市场,做为家教活动中的组织者、策划者、主持者和管理者,就探讨良好有效的实施方法,还未形成系统地教育模式,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的结合点是儿童。就儿童的发展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基地。家庭教育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因此,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与提高教师的认识相比较,两者虽均等重要,但是难点是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3、在社会方面,近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WTO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影响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世界人口状况看,全球进入了少子女的时代,爱子女期望子女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天下父母的共性,是全社会、全体教师的共性。因此,家庭教育的情况直接关系着家校配合,培养儿童良好素质这个大课题。从97年起,我们学校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教活动,为学校与家庭配合架设了沟通的桥梁,在房山区教科所领导、张坊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合作中,我们针对本地区集镇特点,分别在“九五”、“十五”期间,进行了“克服依赖性,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加强管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家校配合,培养儿童良好习惯”“跟踪指导家庭教育”“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等专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定期举行讲座,形成了制度;家长走上讲台,交流教子体会,利用节假日,家校共同活动等等。总结的专题报告《整合家、校教育,提高儿童素质》、《家校配合培育良好习惯》先后在《北京教育研究》《北京德育参考》上发表,研究成果连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以前的互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有的家长,家长作风严重,形成了一言堂的绝对权威,让孩子按自己规定的道路走,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做人教育进行的很少。有的家长从侧面鼓励孩子做坏事,如:“只要不吃亏就行,打坏了别人,我去看他”。有的家长干脆做了儿童的作业陪练,忽视了孩子多种能力的形成。在创建和谐的家长学校中,学校的主导作用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具有可操作性,使家庭教育从亲子关系、血缘关系提升为平等对话沟通、互动关系,形成一个个和谐家庭,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同样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和谐社会的创建,呼唤千万个和谐家庭,并赋予了和谐家庭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整合教育资源,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新的契机。家庭气氛像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那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在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家庭教育仍存在着诸多误区:对成绩关心多,综合素质培养少;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家长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呵护;无节制的满足;无边际的许诺;无原则的让步;无分寸的褒贬;无休止的唠叨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还有的家庭比较专制,人为的为孩子设计好了蓝图,认为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使孩子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机会。生长在这类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和群体不能友好相处,情绪不稳定,胆小,没主见,缺乏独立性。而生活在民主家庭里的孩子则善于和同伴友好相处,他们天真,关心别人,情绪稳定,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智力发展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校开展研究的背景
教育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创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必须的基础。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在可持续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就“家、校、社互动”而言,它作为一种途径和方法,在指向“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目标的流程中,我们这个地区仍未形成系统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孩子的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或教师的助教,但是,父母必须承担起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这是良好素质的核心,而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这一理念在新形势下,越发显示出鲜明的思想,而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这个地区,在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的规划下,被列为“农村小城镇”建设之一,随着政策的变化,外来人口会越来越多,家庭情况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生员的多样化,由于家长的价值观、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性格特征、教育能力等个案性很强,家庭教育的规律,有效的教育方法大多数家长并不掌握,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劳而无功、逆反等许多效果不太理想的教育方式,必然反映到学生身上,从而影响着学校与家庭、社会要达到的目标。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学校是主导。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受过专业训练,也就是说学校不但要面对儿童施教,还要指导家长按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规律发展规律,进行正确地家庭教育。课题对研究人员的要求。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不但要有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还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家长队伍,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儿童、成人的心理知识、生理特点,涉及到德育学、文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多种知识层面。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认真选好实验班,确定家长水平相对较好的班为实验班;②认真选好实验员,选派责任心强,有研究精神的教师任实验教师,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这些成员均参加过“十五”课题研究工作,且取得过很好的成绩;③组成实验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中有中心校校长、德育主任、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家长代表。根据实验过程及各阶段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不断的整合研究,调整实施方案,保证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探索,是提升学校干部教师科研水平、转变教学观念的尝试,同时也是提升家长育人观念的良好途径。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每步工作,主动创新、深入研究、力求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理论依据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家长作为个体或组织中的一员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家长教师协会是家长参与的一个组织机构,是家长通过加入组织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途径。这个组织由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社区人员共同组成。
1.学校和家庭是公共关系。美国学者汤·培根和唐纳德·格莱叶在其著作《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中,分析了学校外部管理环境的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是公共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开展学校社区关系的重要性、影响学校和社区建立关系的因素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若干策略。作者认为校长必须高度致力于与所有学校受众,如社区委员会、各类媒体等的联系,使教育实践免予冲突,并获得学生、教职员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尊重。
2.家长参与的程度不同,参与效果也不同。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的方法:①行动研究法: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调整方案.研究中的自变量:实验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实验教师。研究中的因变量:提高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验水平;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学校与家庭教育配合的程度,探索和谐发展的途径;提高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②配合使用调查法、观察法;研究样本:山区校(瓦沟小学一年级)、平原校(西白岱小学小学四年级)、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小学一至四年级);
四、研究条件和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一)研究条件
课题负责人吕志久,系张坊中心校校长,对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实验教师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的安排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具有良好的管理条件。本人具备研究生学历,参加了“九五”“十五”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的研究。研究中,先后获国家级教育科研先进实验个人、科研工作者称号。以区级以上研究会上,重点交流5次,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8次,“中国德育网”发表论文2篇,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领导协调能力。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均参加过“九五”、“十五”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的实验研究,大部分为校、区级骨干教师,对课题研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基本了解和熟悉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参加“十五”课题研究期间,先后在国家级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全纳教育—语文分层研究》第一、二、三、四届“心理健康杯”活动中,获国家级奖16人次,市级奖38人次,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2篇,探讨了农村小城镇建设背景下“创建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谐家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家校关系的互动模式”,中心校在“十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有详实的研究资料,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以实验老师为主,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方法和措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三年,所有实验教师除不可抗拒的意外,均能完成。
(二)研究重点和难点
1、以教学班和校为单位,建立家长教师协会。
2、总结家长教师协会的经验,明确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学校、家庭承担的不同教育侧重点;
3、整合政府、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探讨有效的教育规律,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
五、预期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1、以组建家长教师协会为载体,搭建教育资源整合的平台;
2、探讨适合本校儿童发展的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施教的模式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内容
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可列出以下几种:①以道德为主的教育:包括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爱的教育等;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儿童个性心理、家长心理、师源性心理、学习心理等;③法制教育: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④学习质量教育:包括学习习惯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学习质量教育等;⑤创设良好氛围的研究:包括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氛围的创设、亲子观念的研究、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等。针对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培养儿童良好素质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要发挥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组织形势,一定培养目标,一定的课程和教材,一定的教学计划,师生关系这一优势;发挥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血缘关系;儿童生存、生活的依靠这一优势,相互配合,重点进行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力求通过实验研究,完成如下内容:①探讨适合本校儿童发展的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施教的模式和方法;②明确学校、家庭承担的不同教育侧重点;③总结儿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的因素,以便研究切合实际的教育规律,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七、进度安排
1、2007、9——2008、1(实验初)申报课题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制定实施方案
2、2008、3——2008、7(实验中)实施研究  交流实验情况    调整实施计划  写出实验阶段报告
3、2008、9——2009、7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过程  汇总实验材料  撰写实验论文  写出结题报告
八、参考文献
题      目
作 者
资料形式
报刊名称
发表(出版)日期
党的“十七大”精神
中共中央
文件
200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文件
2004.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宣传部、教育部
文件
2004.3
北京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大纲
北京市教委
文件
2002.9
北京德育参考
谢春风 孟佳 赵澜波
刊物
2006.3
《成功家长  中小学分册》
王宝祥 闵乐夫主编
论著
2004.9
《当代家长》
詹万生主编
论著
2005.11
《未成年人家庭法制教育读本》
董柏林  梁  威
论著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