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官的标本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5:23

    ●主持人:记者 支玲琳

    ●嘉 宾:叶南客(江苏省南京市社科院院长)  

  新闻背景一个副省级城市,47个部门正职全部由公推公选产生,4个局长职位更是要求16 名候选人走上电视,公开演讲答辩,全程直播……上月底在南京市进行的一场“电视选官”,其参与层级之高、形式创新之大胆,自公推公选制度推行以来所未见。有评论对此是不吝赞词,认为这是一次“新鲜的民主体验”;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旧套路下的技术调整”。    

    支玲琳:有人说,电视选官是形式大于内容。作为亲身参与其中的现场评委,您怎么看?

    叶南客:2000年的时候我就参加过省里组织的副厅级干部公选,当时我是考官。在公推公选上的创新尝试,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虽然有人会说形式大于内容,但我认为有这形式和没这形式差别可太多了。在我看来,从形式到内容,公推公选都是越来越多地增加民主元素。可以举个例子,2000年被公推公选上的省民政厅副厅长,原来不过是一个才30几岁的副处级年轻干部。按照传统的选拔程序,即便是工作业绩突出,要提到副厅的位子,至少熬10年。但有了公推公选制度后,这种没有任何背景和后台,但是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一下子进入了选拔行列。而且这不是个例,像现在的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还有这次“电视选官”成功当选的南京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等等,都是通过公推公选而选拔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

    在这个过程里,老百姓虽然不参加投票,但是通过电视的观察,也感受到了民主的氛围。比起以前换届前的神秘感,无疑这样的方式是要好太多了。

    支玲琳:短短五分钟的讲演,寥寥数个问题,能全面了解候选人的素质吗?电视选官,是不是只是满足了老百姓的“旁观权”?

    叶南客:无论是这次选拔,还是以前我做主考官的那次选拔,不得不承认,前三名都是一轮轮面试、笔试硬考筛选出来的。而且像这次,下面还坐着240名评委,仅仅一两个人有好感是起不了作用的。这些关卡的设置,已经保证了候选人的基本素质。事实上,他在公推公选这个过程里,并不只是镜头前的那十几分钟。

    而且这次南京公推公选还有一个特殊背景,就是我们的市委书记是今年2月刚刚从北京调过来的,对南京的情况还在熟悉过程中,而政府换届任务又迫在眉睫。怎么办?当时组织部门就建议公推公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可能地把最好的、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假如再按照传统的层层汇报,反而关系复杂。通过公推公选,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支玲琳:公推公选中的民众参与色彩不强,是观察者质疑的关键点。老百姓可以看到“谁在选”,但并不决定“要选谁”。我们注意到,候选人在演讲中总是讲“感谢领导”的话,您认为这是候选人在语言系统上一时的转换困难,还是因为一种下意识?

    叶南客:两方面都有,既是语言习惯,也是心理惯性,但这很正常,大家都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但是南京公推公选绝不是领导中意不中意的问题。民意当然很重要,因为得到群众的公认就是最好的公认。但对于选拔用人制度的思考,还是应该在目前的体制框架内,更加务实地去思考,这也是我在参加了多次考评之后的个人思考———今后在群众推选环节,要更加重视部门内的民主推选环节。官员选拔毕竟不是社会选举,发动社会群众进行普遍海选并不现实,因为老百姓其实也并不了解身处部门深处的官员。在这个意义上,原部门的同僚、上下级比谁都要有发言权。假如组织部门能够在这个环节上多花时间进行调查,更加重视候选人在本系统的群众、领导的公众推选分,那么将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通过长期考察来发现。像英国的文官选拔就是在本部门里,通过多年的考核,有的甚至是模拟或者代理,让他干个一两年,不好还可以换人。我们现在是选拔一个系统内的领导,除了服务精神,更需要专业背景和系统经验。如何在系统内切实加强民主推选的力度,这更契合当下中国的现实政治需求。

    支玲琳:“实现组织认定和群众认可的统一”,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干部选拔制度的追求目标。在具体操作上,比如民选,不是不能考虑,但是在群众范围上需要现实的厘清。只有务实的思考,才能把政治文明向前推进。

    叶南客:现有的体制空间并没有用足,我们还是有改进空间的。推,总比不推要好。一项新的制度受到质疑是很正常的,就像公推公选,客观地说还不完善,还不能保证就能把最好的人选上去,但是,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跑关系”“买官卖官”情形的发生。公推公选,对净化官场生态不容小觑。

    政治文明前进的脚步是清晰可见的。像这次刚刚当选的劳动保障局局长,上任才两三天,就有市民给他写信,要求他对照电视承诺,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个事情传开了以后,有位同志还把当天的电视辩论录像又重看了一遍,看看自己当时是怎么承诺的。所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当老百姓开始关注,民主选拔就开始向民主监督延伸了———你当时怎么承诺的,我现在怎么监督你,我想这也可以促动官员更加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地做点事。不仅如此,南京还有一个“万人评议政府”的监督。如果说公推公选是选的话,那么这个在我看来就是监督了。如果连续几年评议不佳,就要下岗。老百姓的票数实实在在会说话:堂堂的局级干部竟被末位淘汰,排名靠后的官儿分别受到了降职或留用察看的处分,这在以前难以想象。让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办事,要拿出一点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