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血案,公众需要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7:29
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公众知情和讨论

3月24日,学生前往悼念在福建南平血案里不幸丧命的孩子,他们把烛光摆成了“心”字型。

4月28日,广东湛江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持刀伤人案,16名师生被砍伤。案发后约一小时,疑凶即被当地警方抓获。据调查,犯罪嫌疑人陈康炳33岁,是雷州白沙镇洪富小学的教师。
极端行为对公共安全挑战
与近日发生的“福建南平凶杀案”、“广东雷州血案”的性质一样,“江苏泰兴血案”是一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此次江苏泰兴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尚不明了,但此前的类似案件,虽然都具有个体性和偶发性,但也大多是由各类社会问题所引发。它们与美国弗吉尼亚州“赵承熙校园枪击案”,日本宅见“池田小学杀人案”、“秋叶原杀人案”,香港“天水围伦常惨案”类似,均是由于个体无法面对社会出现的问题而绝望,最终选择极端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但无论行为动机如何,他们的行为都对公共安全构成危害,其所产生的结果,都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担忧。[详细]
是公共安全事件,公众更应有知情权
既然公共安全事件与公众利益关联,公众就理应有权利得到真相。在近期数起针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案件中,实际上暴力所针对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任何一个人,都成为了可能的受害者,所有人就有理由、有需求去对其进行关注。在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件中,对真相的不知情,将会造成恐慌的蔓延、安全感的降低、社会信心的丧失以及偏激的观点。
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公共安全事件经常受到极大关注,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一旦异常情况、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媒体就有必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并且发出预警信号。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犯罪新闻”进行报道的出发点。
客观的媒体报道将促进讨论和反思
事实上,只有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社会的讨论才能有效展开。的确,这有可能产生对犯罪行为方式的“示范效应”,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在对以往数起“灭门案件”研究后表示,“一种信息发出传播后,会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接收方式,正常人是知道信息、了解信息;对犯罪人群而言,接收信息就是‘方法的告诉’和‘犯罪方式的启迪’。”
但犯罪心理学研究也同时表明,大部分潜在的“犯罪人群”同时存在“病态性心理疾病”。首先,这类人群是社会的少数,其次,他们需要公众的帮助。
如果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示范效应”而不对事实进行充分报道、犯罪者的经历、动机不被曝光,公众对事件的讨论就无法有正确的开始,更无法对事件进行有益的分析及反思——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许远比“诱发”更多同类事件大的多。
公众不需要暴力的渲染,但需要知道原因

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园枪击案后,人们在校园内举行哀悼遇难者的活动。

凶杀案件中暴力、刺激的细节,无助公众参与讨论并不起必要作用,还会加深公众的不安。最需要知道的、最能让公众受启发的,是与案件背后原因直接相关的事实而非细节本身。
4月28日,在福建南平杀害8名学生的凶手郑民生被枪决当日,广东雷州一所小学又发生了男子持刀砍伤19人的事件。这两起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一前一后而手法极其雷同,不禁引发公众“示范效应”的猜疑。此前,也有不少犯罪专家指出,在特定的情况下,犯罪具有传染性。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张建伟教授也曾表示,“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详细]
然而,正如案发后《新京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所述,“从目前的信息看,发生血案的两个校园相距千里,没有发现二者有什么联系,不能说后一个行凶者陈康炳是受到了郑民生的‘启发’”;在更多的案件事实被曝光之前,也许谁都无法轻易下结论。[详细]
由此,包括一个案件会否引发效仿、他们为什么选择对社会进行报复,社会需要知道,进而才能启动社会反思,尽量避免下一次悲剧的发生。
充分的曝光和讨论,是建设性结果产生的前提

2009年1月,加拿大多伦多市发生几起地铁列车站台枪击事件。事发之后,在市民的要求下,警察部门决定增派人手加强对地铁口等区域的巡逻。


弗吉尼亚:枪击案争议让美国人重新重视枪械管理
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造成33人死亡的枪击案,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同类案件。在大量的媒体曝光、公众讨论和舆论压力之下,枪击案后支持加强枪械管制的人数大幅上升至56%,此后,美国国会开始着手考虑制定更为严格的枪械管理法,而从上世纪30年代至2007年,美国政府只对枪械管理“动过两次刀”。2008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新的枪械管制法,规定必须对购买枪械者进行更广泛的背景调查。
如果没有枪击案后公众进行的充分讨论,在“禁枪难于上青天”的美国,有关枪械管理的讨论也许很难被提上日程。[详细]
多伦多:细节曝光催生校园治安法案
同样是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一所高中发生一起枪杀案。此事迅速被加拿大全国和地方媒体广泛报道。官方在压力下对校园安全进行了调查,光是调查及耗资数十万加元。调查后公布的一份《多伦多校园安全报告》详细披露了校园的治安状况,此后,多伦多还启动了“校园治安巡逻计划”,向当地数十所中学派驻了全职驻校警察。多伦多政府的“大动作”引起了一定争议,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驻校警察对于改善学校治安,遏制犯罪还是起到了明显作用。这一校园治安强化措施,后来在加拿大许多城市被广泛采用。[详细]
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面前,坚持直面事实或许才是应有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能帮助公众尽量了解真相,也是公众对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基础。缺少事实的讨论,往往显得没有意义。触动人心的校园凶杀案并非是转型社会特有,但讨论的缺失,必定无益于避免或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让事实得到最充分的曝光,才能让有价值的反思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