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加强公众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03:31
● 邓聿文

  奥巴马的“处女中国秀”已经谢幕。回顾整个奥巴马的访华行程及与中方的互动,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但我认为,有两点人们应该格外关注,一是其在上海与青年学生的对话;二是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承诺,今后四年将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前者是美国一贯注重公众外交的反映,后者则表明中国也开始有意识地弥补公众外交之不足,所以,两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加强公众外交。

  所谓公众外交,简单地说,是指一国政府、组织和个人力图影响公众态度,并进而影响对方政府的外交决策和外交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内的组织、个人、专业团体等开展的对外交流活动,在此意义上,可称之为民间外交;二是政府及其代表机构有意识和针对性地通过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手段,对外国民众所实施的外交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公众外交的着眼点都是为了改善国家的形象,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

美国公众外交影响颇大

  美国是世界上最注重同时也是推行公众外交最有力的国家。半个多世纪来,公众外交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资料显示,近10多年来,美国每年用于公众外交事务方面的投入高达10亿美元。例如,美国有一个面向全世界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国际访问者计划”,它虽然以民间文化交流项目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是美国国务院推行的一个公众外交举措。该项目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影响颇大,笔者去年也曾作为该项目的一员到美国访问,对美国的公众外交颇有感触。

  奥巴马中国之行与青年学生在上海科技馆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也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公众外交活动,正如一些外交专家所言,意图向中国的青年传递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奥巴马希望告诉中国年轻人,多元和开放是美国成功的秘密,也将会是中国未来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一推销美国和试图改变中国的战略思维,藉由公众外交的方式来进行,是一种新的“门户开放”政策。

  应该说,美国的公众外交对推行美国价值观,改善美国政府的霸权形象取得了相当大成效,是属于美国“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希拉里(希拉莉)的“巧实力”外交,更多借重的也是公众外交这一方式。

  相对于美国和其他注重公众外交的国家,长时间来,中国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公众外交的理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对公众外交的重视。中国一般把对外宣传、国际传播或国际交流视作公众外交,直到近几年,随着经济崛起和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才开始重视国内外舆论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有意识地提出和实施公众外交。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是中国开始改变对外宣传的方式,打文化牌,加强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向世界推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例如,中国分别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互办文化年或文化节,尤其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对吸引他国民众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了解中国,改善中国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公众外交可以影响西方民意

  但是,由于几十年相沿成习的思维影响,总体而言,中国对公众外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政府和外交部门更多的还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政府外交上。这当然是主要的,然而,公众外交在国家的外交战略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西方民众为什么对中国的印象不佳,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不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基本来自媒体。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也一般负面的比较多,这虽然有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因素,也有一些人的冷战成见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缺乏了解。无知肯定造成偏见。笔者去年访美时,在与美国各界的接触中,惊讶地发现,不仅一般民众和学生对中国不了解,就是新闻系的教授和媒体记者,有关中国的知识也很有限,传媒灌输给他们的中国印象是,中国是一个各方面都和美国不同的国家,并正在跟美国争夺全球利益。

  西方是一个多元社会,政府不能控制媒体,而像宗教、人权、劳工、环保等组织,在社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民众和政府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恰恰又是这些组织,受传媒的影响,对中国有着近乎一致的刻板印象。所以,如果不加大公众外交的力度,不加强媒体之间的交流,不直接与这些重要的利益团体打交道,要改变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形象,很难。

  根据我的经验,身临其境的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现在中国每年出国旅行、访学、商务和进行其他交流的人员达到数千万之多,而其他国家到中国来的人数也很多,这些都是传播和改善中国形象的好机会,也是人人都能做贡献的“公众外交”平台。

  公众外交的重点应该放在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身上。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如果误判,彼此怀有恶感,将是很糟糕的。目前,中美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在对方国家学习,因此,联合声明中有关加强留学生交流的计划,特别是美方向中国增派十万名留学人员,是极具战略眼光之举。

  比起政府对政府的单一外交来,公众外交显然能够为一国提供更多的筹码运用空间和外交网络资源,对中国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又以追求和谐世界为己任。所以,中国需要加大对公众外交的投入,除了完善现有的公众外交渠道外,更应抓住机会,创新交流形式,例如,是否可以建立像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这样的长期民间交流项目,邀请各国不同职业和阶层的专业知识分子,到中国来参观、访问和考察?

作者在中国从事媒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