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恶毋太严,教善毋过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7:26

攻恶毋太严,教善毋过高

明代学者洪自诚著有一本《菜根谭》,专讲应物修身、为人处世之道。其中有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人可从。”

作为政治家,免不了面责人过,折冲争锋,但如果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势必到处树敌,引人嫉恨,也不利团结他人,教育他人。周恩来终其一生,从不在自己阵营中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自己推向与他人誓不两立的境地,而是事事留有余地,考虑后果,适可而止,不走极端。周恩来之所以在中共权力空间生存如此之久,并获得良好的身后评价,与他的这种处世之道是紧密相关的。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对张国焘阻挠起义计划十分气愤,拍桌子大发其火。当时有人建议把张国焘绑起来,但盛怒之中的周恩来并不以为然。他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将他绑起来呢?他坚持用争辩说理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张国焘熬不过,只好软了下来。

周恩来对待李立三也是留有余地的。中共六大后,周、李合作共事,两人逐渐在对革命形势的估计、组织工作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分歧。1930年春,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陈述了李立三“左”倾盲动的危险性。周恩来一走,李立三在中共中央内起着主要的决策作用,并凭借这一点加紧实施其冒险计划。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多次严厉谴责周恩来,认定“国际之不能了解中国革命的趋势,恩来同志要负这一责任”。向忠发等人也随声附和,强调中央对周恩来的斗争,“必须是很坚决的”,“恩来同志尤其在政治上组织上都暴露他右倾的危险,应在政治上负严重的责任”。1930年8月,周恩来衔命从莫斯科回国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改组中央,在一般人看来,周恩来对李立三定会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彻底搞垮李立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严肃批评了李立三“左”的错误,但会议通过的决议对李立三错误的处理是轻描淡写,仅仅将其错误界定为个别的策略上的错误,即“过高地估计了局势的发展速度”。会上周恩来仍同意李立三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要李立三会后去莫斯科认错,李立三不愿去,周恩来于是写信向共产国际通融,只是未能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

简述一下周恩来与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的关系,更能说明周恩来的为人。

在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即宁都会议上,大多数人要求解除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把他召回后方,由周恩来取而代之。周恩来虽在口头上承认了“前方同志在会议前与发言中确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对中央电示迅速击破一面开始不同意,有等待倾向”,但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说“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因此,周恩来提出两个方案供会议讨论:一、由周恩来负主持战争全责,毛泽东协助;二、由毛负指挥战争之责,周恩来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但会上许多人认为毛泽东“承认与了解错误不够,如他主持战争,在政治和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毛泽东也因为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坚决不同意后一种办法。结果是通过了周恩来的第一种意见,并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会后,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后方同志对毛泽东的批评太“过分”,并在行为上力求对毛泽东保持尊重的态度。

与“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相对应的,是“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周恩来教育他人很讲究方式方法,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婉转灵活,耐心感化,强调自省和自觉。

著名教育家、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是周恩来的老师。1945年后,张伯苓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在重庆,未随蒋介石去台湾,但也一直未公开发表声明,对蒋介石表示谴责,对共产党和新中国表示拥戴。周恩来没有勉强他作此类声明,而是把他接回天津,在尽师生之谊的过程中给以政治上的引导,让张先生在对比中作出政治上的明判。1951年,张伯苓病逝前夕写下遗嘱,尽吐衷肠,盛赞新中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对下属的教育,周恩来也讲求方式方法,力求符合人的接受心理。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谈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抵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一五”计划的草案,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定稿付印前,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负责最后核实。当周恩来发现核对后的稿子仍有差错时,并未直接批评校对的人。第二天,周恩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特去和这位校对的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既亲切,又严肃,批而不露,使这人内疚又不觉难堪,“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比板着面孔说教自然要好得多。

人人都说周恩来人缘好,人缘好重要的是宽以待人。周恩来关心事物的本质,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人身攻击上,也不是仗势逞权上,所以他无论是批评他人还是教育他人,都有较好的分寸感,也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