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谈:学校文化不能无根“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22:56:59
求是杂谈:学校文化不能无根“构建”
2007-01-25 09:26:17
大中小
作者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 臧公管
一乡镇中心小学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郁。气派的教学楼上,烫金大字的校训格外引人注目———“止于至善,厚德载物”。玩味半天,我也没弄懂词句的意思,嗟叹之余为该校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折服。碰巧一高年级学生路过,我主动上前攀谈,让其说说对校训的理解。结果他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都写在上面几年了,我没去想过!”后来,我在一本资料中查得“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厚道载物”出自《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另一所学校,一阵大风过后,墙上的“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彩喷被刮坏,因嫌其碍眼,学校便将其及时清走。碰巧,没过多久上级要来检查校园文化建设,方才想到重做一块挂在上面。可能是校长太忙了,没时间记住原来的内容,于是问当时负责“提炼”“一训三风”的那位副校长。谁知这位副校长一愣神:“我也只模糊记得其中几个词,唉!这么长时间了,早忘了……”
“一训三风”是学校对学生的训导、勉励,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凝练概括,同时也是学校追求的方向与境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许多学校的“一训三风”仅仅是挂在墙上供人参观、检查的“花瓶”,其教育效果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笔者走过不少学校,每到一处都留心揣摩他们的“一训三风”,以为目前中小学的“一训三风”大致存在以下问题:缺
乏特色,内容重复,没有针对性。不少学校的校风为“尊师爱生”、“勤奋进取”、“团结文明”、“求真务实”、“诚实活泼”之类的套话;校训多为“埋头做事,抬头做人”,“勤学守纪,创新健美”,“诚信求是,合作竞争”一类人云亦云的“万能校训”,没有自己的特色。
效仿名校,空洞无物,不具可操作性。一些学校领导在提炼校训时总喜欢仿效名校,以嫁接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内一流名校的“一训三风”为乐,或是在此基础上稍做手脚,丝毫没有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如北大办学思想“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就不止一次被一些中小学重新包装,然后堂而皇之地挂到墙上。
过于追求形式的华美和内涵的丰厚,罗列词语,半文半白。研读古代典籍,从中发现“瑰宝”亦是“一训三风”产生的一条捷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先贤著述更是博大精深,所以一些学校管理者就一厢情愿地想,如果将这些负载厚重底蕴的话搬到学校,那一定是师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于是诸如“笃行修德”、“格物致知”、“厚德臻善”、“知能兼隆”、“博爱致和”等让人似懂非懂的话,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青睐。殊不知,这些句子,有的艰涩难懂,有的完全是华丽辞藻的罗列与堆砌,又如何能落实在行动上呢?
笔者无意对“一训三风”找茬,更无意否定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但既然要形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校文化,不慎重可不行。校园文化的构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训三风”必须走出制度,走下墙壁,落尽豪华,亮出真谛,落实到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去。要做到这些,必须立足于历史,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校情,真正形成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