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 求是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5: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作者:柳建辉
热度44票  浏览15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0月28日 11:25
  和组织群众的政治集团,政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做群众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上。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就是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群众路线的胜利,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就是正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专门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强调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一项基本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并保持和谐亲密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历久长新的重大课题。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不同时期对正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新形势下,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就是说,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要做好以上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都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密切党群关系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今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群众工作  胡锦涛同志2月19日的讲话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得到真正体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党的群众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就必须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新的形势面前,不少领导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方面的确存在“本领恐慌”。客观上,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益上从而在思想上的多样性、独立性显著增强,在获得和交流信息上的自主性、选择性显著增强,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使过去做群众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不完全适用,因而必须改进;主观上,不少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间上也不是一天一日,主要是领导体制、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多年来形成的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矛盾,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工作中对上负责是硬约束、对下负责是软约束;干部使用上领导意见硬约束、群众意见软约束的状况,久而久之,不少干部的群众观念逐渐淡薄。而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方面有欠缺的干部,就更加淡薄,甚至到了对下根本不值一顾的地步,基本属于当年毛泽东批评过的那种“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的状态。当然,也不否认有的干部还是具有群众观点,也想做好群众工作,但由于历练不足、方法不多而事实上做不好群众工作。不少干部成长于机关,缺乏深入群众,直接面对群众做宣传、教育、组织工作的实践锻炼,以致群众工作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都需要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认真加以改进,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群众工作。  首先,各级干部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使群众从自己的经验中相信我们主张的正确”。早在1941年,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曾正确指出:“确切地说,党的优势不仅在于政权中的适当数量,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1] (P.9)这是一个独特清醒的认识。路线正确并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还要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是否带头切实有效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此,邓小平特别强调,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而且要在群众中通过经常细致地工作,去进行认真地、热情地宣传和发动,从细枝末节上、点滴小事上处处体现党的群众观点,“使群众从自己的经验中相信我们主张的正确”,[1] (P.58)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党的政策的优点而自觉地主动参与。1961年10月,他在接见青年团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群众路线要采取各种形式,其中包括热闹的形式。但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做深入的工作。同年12月,他在一次讲话中再次强调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并不无自豪地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的很好的传统。我们的工作向来是很深入的,过去在农村也好,全国胜利之后也好,各种工作是做到家的。不是吹牛皮,一些外国党也真正相信我们的群众路线。”[1] (P.293)三年解放战争打胜了,不是别的,正是靠长期的群众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实现的。那时群众吃得很差,却拿出粮食供给解放军,而国民党就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共产党长期联系群众办好事,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依靠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1] (P.295)正是从这些切身体会出发,他特别要求干部要善于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去发现问题,寻求机会解决问题。他说战士替居民挑水,官长替士兵盖被子,在火线上开“诸葛亮会”,保护俘虏的健康和自尊心,不搜俘虏的腰包,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一系列的伟大胜利正是同这些小事分不开的。过去领导同志每到一个单位去,首先到厨房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建国后这几年,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忽略了,这是党的领导方面的问题,所以,“现在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要着重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1] (P.2959)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切身体验中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值的爱。这些话平凡中闪着哲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他一再要求努力帮助群众解决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地向群众作出解释,等待机会再解决。不能放空炮,许诺了又不做,这样最容易伤害群众,失去群众的支持。这些话在当时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现在也不啻是一副清醒剂!  其次,各级干部必须切实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按照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一句话,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社会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 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再次,要在发展中密切党群关系,“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1957年4月,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讲到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时,曾特别指出:今后全党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面对国家的现实,在建设当中考虑经济、实用、美观;二是面对群众的需要。他批评当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说:“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建学校如此,修建文化娱乐场所如此,解决‘骨头’和‘肉’的关系问题也是如此。”“总之,我们搞建设,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1] (P.268-269)这些话今天读起来倍感亲切,仍不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值得认真思考,切实加以贯彻。进入新时期,他提出一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新形势下对如何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发展。建设工作只有面对群众,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内在要求。  第四,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发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这就是说,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决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1956年,邓小平曾专门分析说,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即“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1] (P.218)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他们却把工作做坏了,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结果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然而,他们又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又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他们的错误和失败愈来愈严重。所以说,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决策,为群众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所以,在反对主观主义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也不要做群众的尾巴。因为群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成熟或正确,在集中群众意见时,不要仅仅把意见简单地堆积,而是要整理、分析、归纳、概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犯分析不当或概括不全等方面错误,但只要先做群众的学生,不断研究群众的实践,就会少犯错误,犯了也容易改正,不使其发展到危害全局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他提醒不要犯“尚简单避复杂”的毛病。1941年,他曾对此批评说:“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主张正确,怕见人,怕通不过,以为一切问题只要党员占多数,一举手万事皆迎刃而解。殊不知这是麻痹党腐化党的使党脱离群众的最好办法。”[1] (P.11)因此,要坚决反对“关起门来决定复杂的政策问题”的工作作风,而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而“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1] (P.219)  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对于官僚主义作风在党内的存在和危害,邓小平早在战争年代就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角度作了深刻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反映到党内就是“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反映到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上,则是一些同志误解了“三三制”政权中党的优势,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甚至把其发展为“党员高于一切”,等等。他尖锐地批评说:“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是忽视民主和‘以党治国’的观念在作怪”。[1] (P.11-12)建国后,邓小平针对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这一新变化,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重视反对官僚主义,认为执政党的地位不仅易于使共产党员产生官僚主义,而且其表现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沾染这种作风的人,不可能实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可能联系群众,不可能进行自我批评,也不可能完成任务,其结果一定是损害党的工作,损害党的信誉”。[1] (P.155)针对这一严重危害,邓小平在1962年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进城以后是做官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的问题,要求全党同志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他说:“进了城,执了政,做官的条件是具备的,这就最容易沾染官气。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志确实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1] (P.304)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再次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这无论在我们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一次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要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不能搞花架子,作表面文章。这些思想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提高全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水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要结合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2]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有关问题的研究  上述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能或不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的情况表明,除了继续推进党的干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外,我们还需要重新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思考和真正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乃至工作艺术和技巧。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研究,现在应该考虑适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结合理论、政策的学习,有计划地开展这一类实务性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对策,从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系统而又科学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机制和运作模式。  要深入研究如何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就要从社会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的角度,探寻化解矛盾的对策,提出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意见表达与吸纳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等)。  要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当前,人民利益具有动态性、层次性、递进性和矛盾性,要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研究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viewnews-3068.html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 求是论坛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求是论坛 >> 理论面对面 >> 郑青原: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加强和改进中直机关党的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列问题论述 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为构建和谐资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为什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怎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议》二条主线: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 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加强和改进中直机关党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直党建... 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关于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教育的调研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调研 关于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教育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