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近海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2:02
赤潮突袭香港(略)
个案:黄花鱼与鳗鱼种族灭绝
曾几何时,酷捕滥捞已成为中国渔民普遍的"生产"方式。胶东半岛南侧海岸礁石 密布,浮游生物多,适於鱼类生存繁殖。这里的檀鱼、梭鱼肉嫩味美,却因过量捕 捞数量剧减,价格十年飞涨10倍。檀鱼、梭鱼生性机敏,又逡巡於礁石之间,不易 网捕,垂钓又费工。渔民们便自制"瓶雷"、"塑胶袋雷",炸他个翻江倒海。在 凤城老龙头海域,常可见到数十艘船围定一片海面,实施"饱和轰炸"。刹那间水 柱冲天,大小鱼类翻转肚皮漂上水面……(5)
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应该还记得黄花鱼:雪白的蒜瓣肉,味美而无细刺,出产 於黄海和东海,曾经是我国首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六十年代,每逢鱼汛,黄花鱼滚 成了粥,满海都是"咕咕咕"的鱼鸣。一两网就能装满一船。当时的鱼网是大眼网 ,捞大的,留小的。後来国家下达的指标不断上升,收购部门的标准也不断放宽, 於是渔期延长,网眼加密。这种海盗式捕捞的结果,终於引发了灭绝人性的种族灭 绝。吃过黄花鱼的人都可能记得,黄花鱼的头骨里有两块乳白色的小"石头",学 名叫"耳石",是黄花鱼的听觉器官。耳石的另一个作用是维持平衡。如果受到强 烈刺激,黄花鱼就会失去平衡,昏迷不醒,漂上海面。人们便在船底上挖个洞,装 上木制的响鼓,叫做"响船"。对於使用"响船"围捕黄花鱼的情景,有人做了生 动的回顾: ●"这年春天,正当黄花鱼洄游之际,在它必经之地的卡脖子湾,准备 著一场对黄花鱼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半岛渔民的几百艘响船一字排开,半岛以外 的农民合租的船,也有几百只,密密麻麻可怕地布满整个海面。他们抢占有利的水 域,摆好了位置和角度,准备给黄花鱼致命的一击,对美丽的大海进行一次毁灭性 的抢劫和掠夺。
这一罪恶的时刻终於来到了。当黄花鱼的先头部队刚刚通过时,一声螺号,如同山 林响马的一声呼哨,海面上的船只立刻同时敲响木鼓。"咚咚咚","乒乒乒", "咣咣咣",……极大的响声直冲海底,直上九霄。人们发狂了,像刚刚从树上下 来的原始人,"嗷嗷嗷"地吼叫著。正在行进中的黄花鱼,被这突然袭来的声浪所 震惊,很多鱼因耳石振荡失去平衡,直撞在海谷的岩壁上,头颅破裂。死鱼一层一 层地接连不断地涌上来,覆盖了整个海面。……黄花鱼真是海里的黄金,满海都是 金色。金尾金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著金光。这是何等悲惨的死亡场景啊!渔船穿 行在黄花鱼的墓场上,尽力多装快跑,运送著鱼尸。
以後的几天里,成堆的黄花鱼不断地被海水卷上海滩。平日光亮洁白的沙滩被鱼尸 所污染。人们面对著的是一片死亡笼罩著的海洋。
……事过之後,清醒过来的岛民们愤怒地烧毁了几百只响船,唯留下一只,作为历 史的见证。"(6)
可与黄花鱼围歼战相媲美的是鳗苗大战。
据1995年《中国青年报》消息: ●"因冬季气候较暖,有"软黄金"之誉的鳗鱼苗 汛期已提前到来。众多淘金者四面八方,水陆并进,全国最大的捕鳗苗基地、江苏 东台市沿海东沙海域已聚积3 000多艘捕鳗船只。鳗苗求购价已创历史最高纪录。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鳗苗大战,使鳗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江苏东台1987年产鳗苗10 吨,而去年仅产鳗苗3吨。……到去年底,每尾鳗苗已涨至18元,而前年的最高价是 13.8元。预计今年捕鳗船只将突破6 000艘,比去年多1 000艘,人员将达2.4万人, 其中专业渔民仅占0.25万人。"(7)
这条消息所传达的资讯是极为明白的:经长年的疯狂捕捞,鳗鱼即将绝种。数字也 好算:就算95年仍然保持3吨的总产量,6 000条船捕捞,每船平均不过1市斤。就算 鳗鱼苗是"软黄金",就算每天捕捞1市斤,也是明摆著的亏本买卖,更何况是整个 渔季才1市斤呢?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野生鳗鱼即将绝种,灾难已经来临,官民上下总该有所反省有所动作了吧?不然, 请看後继消息:1997年江苏沿海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鳗鱼苗荒年,数以万计的渔船望 海兴叹。以主要产地东台市而言,6 000艘渔船每天捕不到10 000尾,平均每艘船不 到2尾。事情似乎已经做绝了,到头了。还有船损人亡的小插曲为这种难以思议的疯 狂作注脚:由於鳗苗资源枯竭,渔场几乎成为战场,争斗中发生多起沈船事故,至 少有20人死於非命。(8)
对於这种鳗鱼资源枯竭、海损事故加剧之後果,有关人士早就发出过明确的警告。 但事情还是按照它固有的轨迹走向最坏的结局。
基本国情与数字
中国近海北起大连南至北海,除了极个别地方,几乎全部海域都受到严重的污染。 按照中国国家标准,三类水质为最劣,但中国近岸海水水质以三类和超三类为主。 ……
……
如果数字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看下面这条有趣的小消息: ●"长年对海底古 代沈船进行文物挖掘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如今正面临著海水污染的严重挑战。 近十 年来,水下考古队几乎是在混水中摸索著过来的。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 室主任张微介绍,从目前已进行的几处水下考古作业情况来看,中国渤海、黄海、 东海、南海等近海的浅水区均存在水污染现象。在2米左右水深的海底,能见度几乎 为零,水下照明也仅可见微弱的红光,其中尤以渤海最为严重。"(17)
作为近海污染及酷捕滥捞的结果,海洋生物资源大量灭绝……。渤海……黄海…… 与千岛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齐名的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鱼获量已接近 於零。(18)东海……南海……主要海产已经捕捞殆尽。(19)……底拖网作业, 网眼细密的底拖网像扫帚一样频繁地扫荡著海底的幼鱼,人称"海扫帚"。"海扫 帚"捕捞起来的鱼,带鱼像筷子,黄鱼像梅子,墨鱼像枣子,鳓鱼像刀子。……农 业部长刘江到舟山渔场考查,渔民说,现在捞上来的带鱼像面条一样粗细。这位部 长痛心地说:"这样下去,我们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
……
自1990年开始,【中国水产品总量已经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1996年总量达到2 850万吨,占全球的1/4以上。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中国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水产 大国!虽然这个水产品总量的55%是源於人工养殖,然而,我们仍然付出了渔业资源 全面枯竭的惨重代价。
……
1999年,农业部被迫宣布:捕捞量实行零增长。(22)
个案:濒死之渤海
1998年6月9日,北美《世界日报》报导渤海污染,标题为"渤海生态平衡恶化,将 成死海"。
……
—看起来,渤海可能真的要死了。
国家海洋局资料显示: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每年通过排污口直接排入渤 海的各种污水近28亿吨(不含黄河、辽河、海河、等40余条河流携带的各类废渣废 水);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每年排海量都在70万吨以上。其实,不计算黄 、辽、海等40多条河流输入渤海的废渣废水量,遗漏很大。以废水论,仅黄河每年 就输送废污水40多亿吨,(23)全部入渤海河流废污水量总计至少在50亿吨上下, 按一半入海算,也有25亿吨,加上由排污口直接排入的28亿吨,至少在50亿吨以上 。由於渤海是个半封闭式的浅海、内海,水体交换能力极差,约二百年左右才能完 全交换一次,近半世纪以来排入的废水废渣应不断积累。粗略估算一下,目前渤海 所容纳的废水应该有1 000亿吨左右。
欧洲的黑海与渤海相近,也是众多河流的入海口,也被称为污水坑,面积约为渤海 的5倍多,但水体交换能力更低,仅靠著狭窄的海峡与地中海连通。据土耳其学者调 查,黑海被污染的程度,不计废水,已达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纳废渣20吨。於是 欧洲惊呼:"黑海已成名副其实的‘黑海’!"(24)
——渤海呢?让我们动手算算:渤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体积为 1 386立方公里;黄河每年输送废渣5 000万吨,以1/5入海计,就是1 000万吨;简 单除一下,渤海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纳的废渣量至少在7 100吨以上,竟然是黑海 污染程度(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纳废渣20吨)的350多倍。
——这个数字是有点惊人了,莫非土耳其学者少写了一两个"0"?想一想,中国近 海污染,自己订的标准,尚且动辄超标几十倍上百倍,超黑海350倍,倒也不是不可 能。再想想入渤海的那几条河:黄、海、辽河--中国河流污染的前四名,除了第三 名的淮河,全齐了。其中黄河属於重度污染,海滦河污染度是黄河的1.7倍,大辽河 又是海滦河的2倍,纯是毒水。(25)这样说来,渤海超黑海350倍也并非不可想像 。
辽河不必说了。有条不太有名的五里河,直接流入渤海锦州湾,(就是在谈水污染 一章里曾提及的那条河面著火烧断了京沈铁路桥的河)。五里河的排污量大大超过 径流量,水质已很难归入哪一类,镉、铅、锌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数倍至数千 倍,城区段河底泥中的污染物,仅汞便有90吨。在五里河的入海口,7 000多亩滩涂 已成为无生物的"死滩"。锦州湾这一带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渤 海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每年接纳的工业污水有3 000多万吨。原先是虾、毛蚶及一些 经济鱼类产卵场和育幼场,现在有7平方公里海域生物灭绝,成为"海洋荒漠"。可 以这样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没有一条河流不向渤海输送污染。有监测人员做 过这样一个试验,把活的海贝放入受重度污染的大连湾海水中,一个多小时之後, 海贝全部死亡。黄河入海口的莱州湾原来有一片养殖对虾、海带的黄金海岸,现在 早已变成疮痍满目的荒海滩。(26)
此外,海上石油勘探开发……
还有富营养污染:渤海沿岸养虾池有170多万亩,许多地方大面积的养虾池集中连片 ,高密度放养,高投饵量,也加剧了渤海的污染程度。附带说一句,这也是令人难 以思议的:在那麽可怕的污染中养虾,养那麽多,还有人吃。
除了污染,还有灭绝式捕捞……
现在的渤海已无鱼汛可言。有人回忆五十年代初期,说:"渤海里的鱼多得捕不完 ,那时的渔船也小,经常一网下去,鱼满满的,拖都拖不起来,有时没法只好拿刀 把网砍破,把鱼放走……"(27)
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资源丰富,人口近2亿,土地面积占全大陆的1.6%,但经济贡 献占10%,被誉为中国北方的"金项链"……依托和开发渤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当 前途无量。有专家提出"环渤海经济圈"的构想,认为环渤海地区有望成为继珠江 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後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这是一个经济起飞的宏伟 蓝图。搞好了,甚至可与日本的濑户内海一比,但渤海日趋严重的污染已使这个梦 想落空。(28)
(一提及渤海污染,各种文章又抄来抄去的向民众呼吁:千万不要忘记濑户内海、 东京湾、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白令海留给世人的教训,决不能走先污染後治 理的黑色发展道路。--不要再拿别人给自己垫背了,必须明明白白地说:渤海的污 染世界第一。)
1998年,中国海洋局在渤海进行了为期二十二天的联合执法,然後向外界宣布:随 意排污、盲目建设,正在使渤海的生态持续恶化,长此以往,渤海将很快变成"死 海"。(29)
===========================================================
上天赐予中华民族辽阔国土,其中荒凉的不毛之地(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 荒漠等)约30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33%),毁林开荒而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之地36 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38.2%),有效生存空间仅剩300万平方公里(占28.8%)。在 这仅存的风水宝地上,我们继续丧失著国土的精华--耕地,破坏著精华中的精华-- 城市。我们的天空弥漫著令人窒息的气体,飘洒著腐蚀一切的酸雨,席卷著万里沙 尘;我们的大地在动摇、开裂。承载著数千年辉煌文明的国土上,海水在入侵,森 林在缩减,淡水在枯竭,水库在崩溃,矿产在耗尽,垃圾在围困,物种在灭绝,洪 旱灾害则年复一年轮番扫荡。我们且战且走,不断退却,最後退守在长江流域和东 南沿海一线。背後是大海,退无可退,这已是中华民族最後的疆界。当我们转身面 对大海,以寻找食物、资源和生路之际,又发现我们的海洋正在变成没有渔汛的" 空海"和五毒俱全的"死海"……
情何以堪?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