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城市的生命力 在人的尊严(《财经》 2010-4-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8:32

城市的生命力 在人的尊严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10年第9期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6日  共有 0 条点评

位置:杂志首页 > 《财经》杂志 > 社评 > 正文

字号:

  2010年5月1日,经过长期认真筹备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对于当下中国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来说,这个主题来得再及时不过了。今天,无数人在困惑:当代中国的城市让中国人的生活更美好了吗?

  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速度,可谓世界第一。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3月25日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说,1980年中国只有5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而到2010年,185个城市跨过了50万人口的门槛。

  伴随城市数量增加,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权威信息称,到2009年,城镇人口已达到6.22亿人,城镇化率为46.6%。毫无疑问,那些迁入城镇的人口,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收入有所提升,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公共服务,并进入现代工商业分工体系与文化交往网络。城市化,的确让这些民众的生活更好了。而城市老居民的生活境遇也普遍有所改善,起码许多人的住房比从前宽敞了。

  然而,在过去10年间,城市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抱怨的对象。这样的抱怨体现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形态,存在着严重缺陷。

  从治理的角度看,大量长期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没有本市户籍,因而没有市民权,无法在城市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不能完全享受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尽管他们的税收归于城市政府。此类人口不仅包括从事低端服务和制造业的“农民工”,也包括尚未找到稳定就业岗位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以及大量出入于写字楼的白领。换言之,构成中国经济奇迹之主要驱动力量的人口,却没有完成真正的城市化。

  从生活的角度看,住房问题已经让城市人口陷入精神的焦虑不安之中。快速城市化尽管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土地和房价的上涨,但眼下政府的财税结构太过房地产化,地方政府的角色甚至出现了“房地产商人化”。与此相应,“房奴”在民众中大量产生:要么为首付拼命攒钱,要么为月供拼命打工,要么筹划炒房,要么为买不起房而悲伤、愤怒。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在过去10年间完成了最新一轮格式化。此前,政府财力有限,各城市在过去几百年、上千年间形成的格局、风貌尚有遗存保留者。而过去十几年中,地方政府借助对土地的控制权,与房地产商一起对城市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拆迁、重建。在这种政府强力主导、以统一格式进行的城市化下,每一座城市几乎都是全新的城市,不论南方北方,大城小镇,格式大同小异。

  城市和城市形态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权力对城市化过程实施了刚性控制。

  应当说,中国城市化的动力,虽也来自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内在逻辑,但地方政府权力过大且未受到有效约束,因而不合理地操纵了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非市民主导,而由政府主导。

  政府官员在进行旧城改造、新城规划时,过多从经济角度考虑,主要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和经济增长率最大化,而较少从市民生活的角度考虑;过多从物质、财富的角度考虑城市布局、建筑样式、交通格局,而较少从市民精神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说:“单调、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但是,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

  市民的尊严和幸福只可能寄存于一个通过精神联结起来的社会文化网络中。一个由权力构筑起来的纯粹物质的城市很难让市民感受到生活之美好,更不要说生活在一个被自上而下的权力治理、缺乏社会自治的城市。

  金融危机之后,专家、政府再提城镇化,并将其视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预料,城市化已处于又一轮加速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14日发布《宏观经济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每年提升1.09%,到2013年城市化率将提升至47.93%-53.37%之间。如此城市化的趋势是自然的,但未来的城市化显然不能继续重复过去十几年的做法。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或可译为:“让城市更好一些,让生活更好一些。”而让一个城市更好的惟一办法是由市民们合作参与建造。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是民众寻找优良治理、提升经济效率之自发努力的产物,是市民们创造了自己的城市。■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424897&time=2010-04-26&cl=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