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坛 (http://ruanzixiao.myrice.com)|后工业时代中的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3:30
后工业时代中的媒介与时间 作者:李蓉
关键词:媒介 时间  媒介遮蔽 媒介素养
内容摘要:时间是人乃至人类最内在的存在结构与生成依据。在未竟的现代性的进程中,媒介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的时间意识与观念。媒介化时间的涌现与时间化媒介的膨胀,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媒介与时间的复杂关系结构。媒介化时间带给人们以便利,也带来了新的遮蔽与异化。这一挑战的应答方式之一是有效的媒介素养与认知教育。
Media and time in Postindustry Age
Li Rong1
(1.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s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Key words:media; time; media shade ;media literacy
Abstract:Time is the most internal structure existernce and basis of formation..During future modernity,meida is affecting and figuring time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persistently. Present of time of media and expand of time of medium constitutes complex connection structure in after-industry age. Although medium of time bring advantage for people,it also bring new shade and catabolization.One of responsion to the defiant is effective media literacy and cognition eduction,
时间是人乃至人类最内在的存在结构与生成依据。关于时间,大体可理解为物理时间与非物理时间两种系统。前者是自然状态的时间,人们以度量的方式予以把握;后者是人的精神视野与主观意识中的相对性的时间。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产业机构,其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与特定时长的物理时间紧密相联,同时又在这种联系中深刻影响乃至塑造着人的时间体验、时间意识与观念。现代媒介与时间的关系,既包涵着深刻的人文价值指向,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敞开的时间:媒介与人的现代性互动
时间历来是哲学家们运思的重要命题。西方传统中,时间长期属于物理学视域中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先哲们常常被称为物理学家,因为他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自然,而physis最初就是自身涌现的东西。涌现者是如何涌现的?物理学对于自然根基的追问带来了一种时间观念,这从追问伊始就遮盖了本源时间。譬如,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一个现成的现在之流,它自在的流失着。在他眼中,整个物理世界的生灭就受到这种自在之流的时间支配。然而这种观念受到中世纪奥古斯丁的质疑,他在《忏悔录》一书中表达:“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 我倒清楚, 有人问我, 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在他看来,时间不是“什么”,“时间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时间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之中,是心灵或思想的伸展。”二是“过去、将来统一于现在,通过现在而存在”。[1]这种对于时间心灵化的理解颇具现代意味,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得到回应。海氏从生存论角度解释时间,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时间性有三种到时样式,即“将来”、“已在”和“当前”,并据此划分三种视界,“走向自己”、“返回自己”和“让······来相遇”。海氏时间沉思的指向是存在论的,他要以此唤起人们对于时间结构中的自身存在的一种自觉。他认为存在的人有三个特征:必然性,它是被迫抛入这个世界中;可能性,它面临着各种可能性,不断筹划,不断超越自己;现实性,此在的本质总是被现实遮蔽着,被沉沦于日俗生活之中。
在海氏思维的观照下,我们可以见出,现代人的个体时间已经被卷入到社会时间之中。而媒介作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和结构功能要素,又与现代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媒介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为现代人提供了对于时间的社会性的多元解读,并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随着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介入的深入,媒介逐渐消解了钟表时间的意义,将现代人生活时间重新予以安排,建立起新的时序观念,使得现代人对时间体验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人”,既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定量判断,更主要的则是一种定性的价值判断——对于人的现代性的确定。按照卡林内斯库的观点,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新的时间观念的确立——“否定循环时间而赞成一种线性不可逆的时间”[2]。在这种时间观念确立的历史中,媒介的参与与推波助澜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形形色色的、不胜枚举的以 “新”来标榜的媒介名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新到新闻》的命名就是这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刊物《新青年》也是如此,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是有数不清的媒介以逐“新”为指归。由此看来,媒介本身就构成一种时间性的社会元素。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开放的宏伟工程,它远未完成。因此不言而喻的,作为现代性表征的线性不可逆的时间观念,同样也在现代性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发生着深刻的调整与嬗变。时间的复杂性在于个体时间与社会时间的复杂关系。在媒介高度膨胀的时代,在人的媒介化程度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张的时代,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与其说是线性的,不如说是立体的,它不再是可以清晰勾勒的轨迹,而是多维度的空间。基于此,曾有论者提出“媒介时间”①的命名,但并未对此作出界定。本文认为,“媒介时间”不能简单理解为媒介的时间,而应该以媒介作为技术手段和内容呈现两个方面对时间进行考量,这包含双层含义:一是对于时间判断的媒介化,即媒介化时间;二是媒介对于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时间化媒介。
渗入与塑形:对于时间判断的媒介化
对于时间判断的媒介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度量的媒介化,时间分配的媒介化。
(一)时间度量的媒介化
对于时间的度量,人类经历了自然化和机械化两个阶段。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诸如潮涨潮落、草木枯荣、昼夜更替等,建立起对时间的感受,并据此安排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目的在于能够建立起基本的规律认识以维持生存。这种方式对时间的把握是笼统的,误差较大。之后人们做了积极的改进,根据日影变迁发明日晷,通过铜壶滴漏、燃香计时发明水钟和火钟。但这些原始的计时设施仍然存在很大局限,譬如若是阴天就无法使用日晷。
机械化钟表的出现使人们对时间的掌握精准而量化,于是出现了精确的时间度量:一天24小时,每个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这使得生产生活有了具体的参照,也为劳动量的计算提供了精确的标尺。时间在生活中的警示和防范作用愈发凸显出来,提醒自己不能偏离生活轨道,应当循规蹈矩地遵守制度和行为准则。然而恪守时间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生活的机械化,人也因此变成了工具人。人的主体性开始丧失,变成了被时间切割的对象。时间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旦离开了钟表,人们仿佛跌入深渊,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紧张和焦虑。这正是早期工业文明的产物,许多学者对此提出批判和反思。
在后工业时代,媒介的高度发展开始带来新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时间的获知途径更加便捷,电脑图标的时间显示,广电节目中整点和半点时间提示。其次是时间获取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移动媒介(如公车上的移动电视,广场上的巨大显示屏,站牌电视等等)都随时告诉你现在是几点几分。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不单承担通讯功能,还发挥了钟表的作用。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为对钟表功能的取代,而是赋予一种深层社会意义,即人处于通讯的时间中。这种状态下,人们把对时间的自主性感受建立在对媒介的依赖上。人们对于时间的掌握是与通讯和交往密切相关的。随之带来的就是钟表作为时间工具的意义被消解,而成为装饰品或身份象征。
对于时间的度量标准的嬗变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需求和对时间意义理解的变化过程。自然化时间体现了人们对通识规律的掌握,时间意味着循环和轮回;机械化时间反映人们在工业生产对自身角色的承担,时间意味着效率和线性发展;媒介化时间传递出现代人之间不断强化的互动交往的新的生存状态,时间意味着立体化交流与空间扩张。
(二)时间分配的媒介化
时间度量的媒介化,无形中会使得人们对于时间的分配也趋于媒介化,按照媒介时间来安排生活。这当中呈现出互为因果的有趣现象,譬如电视节目的安排的原初意义是为了适应人们的工作生活,结果却是人们按照电视节目的时间制定计划表。又如球迷为了不贻误看球赛直播,往往会提前把其他要做的事情处理好。人们生活的节奏也随着根据节目起伏,听着早间新闻吃早饭,午休前看午间新闻,晚饭时观看新闻联播,晚饭后的黄金时间欣赏两集精彩的电视剧,之后是晚间新闻,然后休息。结果是电视代替人的主动思考,把人们的闲暇时间进行安排,人反而成为了懒于选择的节目接受者。收视习惯因此而形成。
如果说,前面所举事例仅仅是针对人们闲暇时间而言,那么,网络出现带来的商务电子化,人们每天用于接触媒介的时间蔓延到八小时的工作日内,甚至是整个办公时间。人们通过QQ,MNS,E-MAIL进行即时联络和讯息传递,以便于更加有效和快捷地工作。此外,社会交往也由过去的面对面的交流部分地向虚拟空间的转移。如QQ家园,BBS论坛,小区业主天地等等。媒介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果失去媒介,人们会觉得时间漫长无法打发,孤独无依,寡淡无趣。
配置与开发:时间资源与媒介经营
根据上述分析,人们因为对于媒介依赖造成个体时间已经和媒体在融合,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媒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时间可以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度量单位衡量人的劳动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交换,本质上就是时间的交换。这非常深刻的揭示出时间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价值。时间的价值生成的内在逻辑在于,它一定要通过个体的人来呈现,而个体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耗时或节时因此就必然成为一种价值性的活动,时间成为经济诉求的重要资源。时间价值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一定时间里所创造的经济效果和生产力。而媒介产业的任何产品,作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天然地与时间的占有或消耗联系在一起,时间因此成为媒介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据此,需要将时间资源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和标价。这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价值的所产生的利益大小并非与时间占有的长度成正比,其计算方式是与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密切相关。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吸引眼球,往往是媒介间竞争的焦点所在。媒介先向受众售卖媒介内容,再向广告商售卖注意力。通过二次售卖,以期获得利润回报和良性发展。黄金时间无疑成为媒介抢夺的重点。央视黄金时间的广告费往往按秒数计时。一个5秒钟的广告意味着巨额的广告费。而许多地方台整个下午的广告时间往往以很廉价的价格卖给一些做直销产品的商家。但是这两者在传播的效果上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如果没有建立与媒介有关的长效合作,曾经是央视标王的秦池酒和爱多VCD②也会被人们所遗忘。同样,一档作为强档推出的大戏或是电视节目,如果没有精彩的剧情和精心设计的内容,会使得媒介蚀本。
时间价值的媒介化并非仅仅是经济效益挂钩,同时也承担着社会效益。对于此,西方媒介推行的“黄金时间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项活动可以追溯到1988年哈佛大学的杰伊·温斯滕(JayWinsten)教授推行他的“指定驾驶员”概念的活动,“指定驾驶员”就是在一群朋友参加晚会时,推选其中一人不喝酒,这个人要负责在晚会后开车把所有的人都送回家,随后的四个星期里,无数观众看到的160个黄金时间段节目中,指定的驾驶员成为这些不同节目的一部分。将信息穿插在娱乐节目中的做法成功了。1988年到1997年间,因为酗酒而造成的事故降低了32%,温斯滕教授指出,在黄金时间段节目中植入公共服务信息“不是一个魔弹,而是一个更大战略的组成部分”。③在黄金时间段植入公共服务信息,是对时间价值的意义升华。
媒介内容产品可以依托时间资源开发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消耗时间资源的“耗时产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另一类是以节省时间资源为主要目的“节时产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搜索引擎,它是嵌入到“耗时产品”中的“节时产品”。媒介在对时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而言,对于时间资源的媒介经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以展望式与回顾式延展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展望就是对于未来的预期料想和盘算,通过预告和提前呈现的方式,预先获得注意力,实现时间期货效应。譬如电视台会在正在播出节目下方以字幕滚动的方式插入下一节目的预报,或是在节目尾声直接播报下期提示,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而受众在不知不觉中预支了自己的注意力,这就为收看下一节目提供可能性。回溯是对以往的重新检视和追寻,通过回述和再现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将节目前因后果实现对接。如东方卫视《说旧闻》节目,就是以新的视角对于旧闻的进行反思,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提升。如《翻阅日历》这档电视节目就是将展望式和回溯式有效结合起来。这档15分钟的日播历史节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全新的话语进行历史解密。它立足真实,将古往今来众所周知的事件以独特的方式加以整合,让“以史为鉴”有了新的注脚。通过每天翻阅一页日历,结合历史谈未来,实现“苟日新,日日新,日日新”(《礼记·大学》)良好传播效果。
以时标式媒介事件引起集中关注。媒介事件是在社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又与特殊的日子紧密相关。时标式媒介事件往往选取一个时间点将其扩大化,对其报道能够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譬如今年央视对于清明节的报道。不仅介绍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相关风俗,还提出了环保祭奠的概念。针对扫墓中以燃烧纸钱和草纸造成的空气污染,提倡用环保的方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如对奥运会圣火传递的报道,就以动态追踪式持续展现在国人面前。再如对于假期概念的阐释。毕福剑主持的《过年七天乐》《国庆七天乐》《高考七天乐》就是有针对性地对人们的假期时间开发。七天中,通过邀请嘉宾和观众围绕选定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加以娱乐化元素,使得节目轻松休闲。许多选秀节目结合青少年假期的时间,总决赛选在暑期档,以期获得广泛的关注度。这当中运作比较成功的有2005年的《超级女声》比赛。
以立体式的打破时空三维,最大限度实现媒介接触。这种方式力图打破时间之墙和接触障碍,使得信息更为自由迅捷传递到受众面前。如《都市快报》周末版的手机报,就是突破纸质媒介的局限,向手机用户传递信息。再以网络为例,可以在同一时间,打开多个信息窗口浏览新闻,实现信息的并置选择。前沿的动态及时以头条和标题图片的形式推出,供人阅读。在页面漂移的文件框如飞信一般即时汇来最新消息。网络虚拟世界有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成分,而作为网络虚拟家园的时间计量与真实世界的时间又截然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网络的零度时间取向上。生活在网络中的人就如《桃花源记》所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网络时间与真实的时间并不对应的,它可以用于储蓄,其长短直接涉及到增值的多少。在如QQ用户,是以电脑打开并且登录后为有效使用状态,当挂满一定的小时数,将会赢取有标志性身份的小太阳。此外,可以用Q币领养QQ宠物蛋,并将其孵化养大,还可以用Q币为代表自己的QQ形象购买衣服,美化自己的容貌。但有着失效期的限制,一旦过时,一切又化为乌有。一切清零意味着重新开始,于是新一轮对于网络的接触再次展开。
无论是展望式、回溯式、时标式还是立体式,都应该注意对人们闲暇时间的开发和利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晚报》的主编罗孚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点,他发现香港人对于一场源于武术门派之争的擂台赛热衷的背后是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而无消遣方式。于是他在请来了梁羽生写了《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上连载,一时间人人争读,销量猛增,赶上了老对手《星岛晚报》。这对于我们现今的媒介经营策略提供了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挑战和应答:反思媒介时间中的人的存在
前文论及,媒介内容产品有“耗时”和“节时”之分。一方面媒介通过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为人们节约时间。搜索引擎,百度百科都是为了方便人们查找资料,查阅信息和资讯。各种名目详尽的公交网,城市电子地图,使得人们能最快的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行目标锁定,实施行动。另一方面,媒介为人们节约下的时间又促使人们有空继续投入到媒介使用中。于是,工作之余继续玩玩游戏,上上网,看看电视,发发短信。更有甚者,一批都市的“宅男女”④完全沉溺在媒介中,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反思媒介时间中的人的存在尤为必要。
媒介遮蔽与人之沉沦。“媒介即人的延伸”,这句麦克卢汉的名言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人在空间上的延伸。其实,空间拓展只是表象,更深层次体现为时间上延伸。“地球村”概念的提出缩小了时空参照系,显示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紧密关联。媒介在时间的延伸上遮蔽了作为个体人的生理有限性,使得他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时间有的是,因此陷入“沉沦状态”中。“沉沦状态”是海德格尔描绘的个人丧失于普通人中的日常生活状态,表现为“闲谈”、“好奇”和“踌躇”。具体来说,人们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丧失自己的判断,盲目的跟风和附庸;人们通过信息搜索不断满足个人的好奇心理,在一个个的链接中迷失自我,沉溺于新的刺激中,而把个人的本质、责任抛置脑后;人们的一切生活都依赖于媒介,受到媒介的制约,成为“容器人”,“电视人”。就这样虚度着光阴,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只能处于生活的表面,不能达到本己的存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有一系列表现“软钟”形象的作品,如《永恒的记忆》《时间的贵族气息》《时间的轮廓》等。在他的画笔下,原本是金属材质的钟表却好像融化的乳酪一般瘫软着。表意暧昧的构图,以“时间的软化”这一意象揭示了人的时间主体性的弱化和异化。如何摆脱这种异化状态?海德格尔给出的回答是“畏”。人一旦意识到死的大限,就会把握此在的意义,进而产生“忧”,这就会促使他们不再挥霍大量的时间在媒介上,而是有着更为有意义的思考和学习。
媒介认知与媒介素养。鉴于对媒介遮蔽和人的沉沦问题的反思,如何提高正确的媒介认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是由ER. 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1933 年英国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 培养批判意识》提出的。通过鼓励学生去“甄辨与抵制”。通过这种教育, 使得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 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这种教育、强化学生具备甄辨和批判意识的方法被后来的批评家们称之为“免疫法”。上个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中学就广泛开设了电影教育课程,被称之为荧屏教育。艾伦·鲁宾对学者提出的各种媒介素养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认为分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我国后,立刻成为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两点,一是侧重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和分析,二是关于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如对于青少年,大学生等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本文认为在研究中有两点稍显不足:一是缺乏提出积极有效地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二是提出的建议很多没能超越保护主义的框架中。媒体素养教育是持续性的,如何培养媒介素养技能,由英国BBC Channel Four、英国电影理事会、英国电影研究院制定的《媒介素养发展章程》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参考。《章程》提出具备媒介素养的人需要掌握的四种技能:第一,获得进入多种媒介和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二,了解各媒介使用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第三,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第四,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3]就媒介与时间这一论题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要在提高人们的媒介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人们确立合理的媒介时间观念,不是沉溺于媒介,而是有效的利用媒介。而在今日不可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高度媒介化的现实中,这一过程同样需要通过媒介来展开。因此,经营时间、塑造时间的媒介所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所必须予以警示的。
作者简介:李蓉(1979-),博士,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注释:
①媒介时间概念,由卞冬磊、张稀颖在《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一文中提出,该文刊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第32页。
②秦池酒业分别在1996以 6666万元和1997年32000万元两度成为央视标王,爱多VCD以21000万元成为1998年央视标王。
资料来源:http://www.southcn.com/finance/xincjzt/yangshibw/200411171023.htm
③参见[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M) 刘鸿英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第447页
④“宅男女”是指在家办公的人,他们足不出户,与外界交往主要是依靠媒介。
参考文献:
[1]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脸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9
[3][英]凯丽·巴查尔格特.媒介素养与媒介(J),张开译 现代传播.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