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要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杠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9:26
4.创新方式:加快研究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政策,尽快形成在金额?期限?方式?贷款主体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信贷产品创新系 列,并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支持效率?一是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应重视并加大对涉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户改变还较原始的种养殖产品 结构,增加市场占有率?二是提高中长期农业贷款比例,加大农村信息?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可以考虑由政策性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农村基础 建设金融债券,所筹资金用于向中西部农村发放长期基础建设贷款?三是优先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对工业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或是在农村建立原材料和 半成品生产基地,以公司带动农户等形式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四是加大利率补贴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利息负担?目前农民借贷利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与国家多予 少取的政策导向并不一致,但由于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利用利率定价覆盖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合理的经营手段,所以应采取财政手段对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农户贷款 进行贴息,使农户贷款利率水平维持在法定利率?
要不断创新适应我国广大农村多样性需求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尽快使广大农户和农村合作组织享受到平等的现代金融服务?继续推行“群体信用”? “规模定贷”?“农户联保”?“合作互动”等新型信贷模式,进一步探索基于信用的信贷模式;同时利用信用卡工具进行农户小额信贷存贷合一账户试点,并逐步 推广到农户小额消费信贷领域,逐步形成农户一次核准,在一定期限和一定授信额度内可自由?自助式贷还存取(视季节变化和生产与消费需求)?
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应不断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农村金融营销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乡镇工业?涉农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多 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供抵押资产少,资金需求时间紧?频度高?各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加强市场分析与研究,积极开发推广适应我国广大农村可押物不足的并基于 信用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具有广泛生命力的?个性化的?专业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改善信贷方式?丰富农村信贷市场?
(二)中长期要在深化改革?强化职能上下工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切实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一是农村信 用社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发挥资金扶持政策对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的正向激励效应,使农 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真正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在有条件的县(市)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加快 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真正成为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2.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的主力军,其县域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问题要尽快解决,要改变 “只存不贷”的信贷局面,将从县域吸收的存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是对不具备贷款条件或存款全部上存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劝其退出,业务并入农村信用 社?二是制定有关社区再投资的法律或条例?要求设在县域的金融机构按其存款来源一定比例履行支农服务职能,并通过税收?财政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 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保险市场弱化的情况,一是设计覆盖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和保险衍生产品,解决农村保险产 品狭窄的问题?二是根据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特点,可委托金融机构开展代办保险业务,方便群众办理保险业务?三是探索成立带有政策性的?专业的农村保险机 构,发挥政策性保险对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4.完善邮政储蓄机构贷款功能?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引导部分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增加贷款功能?要求组建后的在农村社区邮政储蓄银行分 支机构,为当地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协会)?农村中小企业?农业龙头化公司等提供支持,同时,也允许承接其他金融机构的转贷和委托业务,与农村信用社形成 合理的竞争,打破目前农信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5.完善和规范民间融资功能?要逐步探索将民间借贷转化为农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村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缓解农村中小企业 融资难问题,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此带动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充 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彭京宜,付治平,刘建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
[3]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4]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
(责任编辑: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