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强文选----拨草攀崖认铁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11:59:54

 

 

      2007年10月12日中午,趁着“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在宜州召开,我与宜州市委办副主任卢荣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莫道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研究员,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现民族出版社副总编黄凤显教授、河池学院中文系周淑婷老师同游宜州铁城,莫已是第二次跟我进铁城了,第一次是在两年前。我们一行6人,拨草攀崖,终于来到铁城颂的摩崖前。黄凤显大声朗读铁城颂,声音在山谷间回响,我陪不少人到过铁城,像黄凤显这样的,还是首次遇到,当时内心甚为震动。感觉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末期,铁城刚刚峻工,一定也有着这样的一个人在高声朗读《铁城颂》,声音撞击着四周森严的石壁,发出金戈铁马的颤响,然后,回荡在细柳营的上空,飘上云霄,天上那些白云也为之停留,飞鸟也为之沉醉。莫教授现场校对《宜州碑刻集》中的《宜州铁城颂》,有几个错处。他校对的,似乎不是文字,而是南宋末年的那场硝烟,那场硝烟中人们的脸庞。因为此地“襟江带河,有关中百二形胜”,所以南宋朝廷令守将云拱在此因山筑城,以抵御蒙古军队从云南方向进入广西。莫教授认为,宜州是座悲情的城市,铁城的最后挣扎,石达开的末路题诗,以及之前的黄庭坚客死宜州,区希范被剖腹绘图,之后的浙江大学悲壮的西迁,“战争先知”蒋百里病逝宜州,等等,无不渗透了这样的悲情。还有一首流传已久的童谣,像一个古老的咒语,游荡在古城的上空,“铁链锁孤舟,金龟水面游。发财不到老,当官不到头。”更增添了这种悲情的氛围。看足了铁城颂,我们又去访问对面山的《宜州铁城记》摩崖,山与山之间还约略可以看到一道土筑的城垣,城垣两边,还有城垣上面都种满了甘蔗,显得郁郁葱葱。因为有水自碑中渗出部分有些模糊,大部分清晰,字不同于铁城颂,颂碑字比较清秀飘逸,记碑字比较浑厚,二碑当出两人之手。
  铁城记碑与铁城颂碑大小相当。铁城记碑旁边得一洞,入口处有雕凿痕迹,旧时当有门,石壁中有石柱,可以看到凿迹。石柱已被灰沙状物结在石壁上,不认真看还真的看不出来。壁上方有“紫霞洞府”四字。上一层,可见到《七曲帝君内传》摩崖石刻一方。
  洞口下方两米处石壁上有“七曲帝君行祠”数字,看落款,乃守将云拱建,知此处原有一祠,祀七曲帝君。古人筑城,不忘修庙,这是对神灵的敬畏,渴望神灵佑护,保城安民。正如《七曲帝君内传》下面的“跋”所云:“城筑既毕,乃于苍崖翠洞间鼎建七曲帝君行祠,举一神之化书勒之圣祗。侯之意若同山川之灵,神可也。水旱疾疫,折冲御侮,神之功也。是祠之建,非特为宜民之香火奉,抑欲仗神之威灵气焰,庇侯保障千万世,与我城相去不朽。”
  经考,七曲帝君内传,又名清河内传,《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録類有载,字句基本一致。叙述七曲帝君,即梓潼帝君名张亚子者生平行迹以及成圣经过,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之所以叫七曲帝君是因为四川梓潼县有七曲山,山上有七曲大庙,祀的就是梓潼帝君。铁城帝君碑是宝佑丙辰(1256年)间刻,当时七曲帝君还没有与文昌帝君完全统一,一直到元仁宋延祜三年(1316年),梓潼帝君被元朝皇帝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这么说来,宜州铁城帝君碑记录了文昌帝君的早期文化形态。《正统道藏》没有记录《内传》产生的时间,有人猜测为宋元时道士假托梓潼帝君降笔而作,有人认为《内传》明朝才出现,莫衷一是,从铁城帝君碑我们得出了重要结论,《内传》在南宋已经出现,并且已经相当成熟,与后来的《正统道藏》所载基本一致。并且,那时已经传到了遥远的广西宜州。

      此文刊《河池日报》2009年5月22日第6版(“文苑网刊”第二期),略有删节。此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