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散文二题 (何述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3:27
散文二题
●何述强
(载《南丹文学》2010年夏季号)
古风习习白裤瑶
南丹的白裤瑶主要居住在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与环江毛南族隔河而居。这条河叫打狗河。在毛南族著名的还愿仪式中,有一个送花的瑶王。一身白裤瑶的装束。舞蹈动作滑稽而热烈,充满野性的力量。这个角色可视为白裤瑶文化在毛南族思想生活中的映象。它的介入,体现了民族的融合和对乐观精神的共同向往。
《桂海虞衡志》有云:“瑶人椎髻(椎形的发髻)跣足(光着脚),衣斑布褐,采竹木为屋,绳枢荜窦,复以青茅。种植外,猎山兽续食。负载者悉著背上绳系于额,履险如飞。……”
地方志书中关于南丹白裤瑶族的记载:
“南丹瑶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负载以额,言语各殊,不与他类联姻。淳谨勤俭甲于各属,和睦族党若一家,有婚丧众共助之。讨其应纳地粮并代输,从无争斗构讼。耻不为鼠窃狗偷。倚山而庐,耕种度日。暇则射猎,以药敷弩箭,所中之兽立毙。不读书,不贸易,浑浑噩噩,大有古风。那地、北旦、那周、加延等哨塘引村瑶蛮,殊难顿化。”
如今的白裤瑶,古风何如?
白裤瑶的葬礼通常是在秋天举行,如果不是在秋天去世,也就是说,并不在一年中最合适的时间去世,怎么办呢?通常他们会先埋在家中,就在堂屋之下,当然,死者是用棺材收殓停当了的,葬下去的是密封的棺材。平常,未用的棺材就放在他们自己家的粮仓下面,在四根柱子撑起来的粮仓下面有足够宽的空间,有时候可以放一副棺材,有时候是两副。用黑漆油好。粮仓一般建在离屋子很近的地方,石头上,因为那些石头也不能种什么农作物,用来盖粮仓是比较科学的。家有老人,一般都要事先准备好棺材,这样可以让老人家看了舒坦,放心,至少可以多活几年。为什么要选择秋天呢?因为白裤瑶是个和睦的民族,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像葬礼这样的大事,是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的,平常大家都为生计而奔劳,只有到了秋天,谷子收割入仓停当,红薯、玉米什么的,都从地里收回,晒干了,储藏好了,也就是说,秋天,是白裤瑶的农闲时节,是举行集体活动的大好时光。葬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的。那一天举行白裤瑶葬礼主要的项目——砍牛,不富裕的人家一般砍一头,富裕的人家砍三五头不等。那一天到场的白裤瑶人大约有上万人,死者过去的情人也出现在葬礼中,体现了白裤瑶人对情感的重视和开放。因为是集体活动,人多了,就需要大的场地,秋收过后的田野空空荡荡,正好可以用来做砍牛的场所。事先要打好一根木桩,把牛栓在桩子旁边。砍牛者是舅爷,舅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过去,白裤瑶嫁女先要考虑舅家,舅家若没有合适的人选才可以嫁给别人,有句俗语说:“舅爷娶外甥,哼也不敢哼。”这叫“养女还舅”。舅爷在砍牛之前要先祭砍牛刀,举行一定仪式,朝砍牛刀上喷一口酒,然后砍牛。砍牛之前孝子要祭牛、哭牛,绕牛走几圈。还要嘴巴念念有词。说明砍牛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死者在阴间也有牛耕种,在另外一个世界同样安居乐业。舅爷砍牛只能砍三刀,砍三刀牛没有倒下的话,旁边几个白裤瑶青年早就准备好绳子绑好四只牛脚把牛放倒,再用砍牛刀往牛的脖子捅一下,血便哗哗地涌出来。
牛被杀死之后,马上被切成肉,煮成菜,排上长宴席,长长的宴席两边坐满了人,吃饱一批又坐一批,因此也叫流水席,场面十分壮观。菜吃完了又加,大大一块的牛肉尽管很韧,但平常很难吃得到。牛角绑在杉木桩上,木桩上刻有象征梯坎的标记。死者是男是女是有一定区别的。待坟墓做好后,就把挂着牛角的木桩立在坟前。而坟顶上,通常挂着鸟笼、渔网、酒壶等,坟前没有立碑。白裤瑶没有扫墓的习惯,所以,坟墓坏了,成为无人留意的古墓在白裤瑶地区到处都有,只是由于年湮日久已无人察觉。
送葬的人自动排成长长的队伍,在山坳上很低沉地行走着,不时有一些掩泣的人,风中的情景,凄凉而有序,加上服装统一,像一首长长的歌谣,一条长长的黑色的河流,呜咽着,在风中发抖着,十分令人动容,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庄重的葬礼了。
白裤瑶在历史上到处被驱赶,被划地居住,生存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地区,他们的队伍体现了一种低沉的压抑。这也许是一个民族无奈心曲的历史再现。
白裤瑶至今仍然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纱,自己裁制衣服。这种自给自足,是当今世界少有的。最近,白裤瑶服饰进入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白裤瑶的女人们都是裁裙制衣的高手。最拿手的绝活是用粘膏树的汁来画衣服上的各种图案。画一条裙子,通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按南丹文物管理所所长徐金文的说法,他们的服装像鸡,站着的鸡。白裤瑶的裙子,每一条线索都像是一根羽毛。我们知道,禽类成片的羽毛有色彩深浅的变化,单根的羽毛也有其微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在白裤瑶的裙子上也有表现。后面的条纹色彩浓烈些,条纹也比较密,前面就略微淡和疏。白裤瑶对细节的重视可想而知。任何一个地方,他们都穿他们的服装。把美和日常生活连接起来,斑斓在所有的场合。这种美丽,与生命时刻是相统一的。徐金文先生认为白裤瑶的图腾是白腹锦鸡。有点道理的。日本人经常到白裤瑶地区考察,他们录有整个葬礼的录像,包括埋在家中,秋天举行葬礼时起棺的情景都有录像。为什么日本人会对白裤瑶有如此强烈的兴趣?芽是否跟他们的服装同样注重细节有关系?芽日本人主张幽玄、物哀这样一些美学原则,与白裤瑶看来是一致的。另外,他们受环境的制约,心情十分压抑。这种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生生不息,并且不无虔诚,表现在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片子《楢山节考》之中,看了这个片子,对比一下白裤瑶的生存状况,我们会渐渐理解为什么日本那个民族会对白裤瑶抱有如此强烈的兴趣,他们绝对不仅仅是猎奇。多数时候,他们可能是在寻找他们的根。这种文化意义的寻根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白裤瑶在长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坚韧的性格,他们强悍而忍耐,从来不与别人吵闹。在南丹县城,可以看到很多白裤瑶,他们或者购物,或者出售农产品,或者三三两两在街道上走着,他们很少有人高声喧哗,从来没有人会与别人争吵。打官司的事情更加不会出现了。现在白裤瑶还保持这样的特点,基本上与史书上的记载是一致的,难怪史书上会这样描述:“浑浑噩噩,大有古风。”另外一个就是白裤瑶地区社会治安非常好,从来没有盗窃现象发生,他们的粮仓都在室外,用四根柱子顶着,用丝茅草盖着,圆圆的。粮仓没有上锁,他们只防老鼠,绝对不防小偷。防老鼠很高明,他们在柱子头上套上圆圆的陶罐,或者中间打通的铁锅,现在也有用铝皮之类直接包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老鼠在向上攀登时四脚打滑。老鼠骨折,白裤瑶概不负责。瑶山里,只有老鼠,没有小偷。古风盛行的地方,多的是君子,他们身上有几块钱,想到的首先是上街喝酒。圩亭里,一两碟小菜,他们呼朋唤友,酒杯频举,豪兴满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喝醉了,在路上躺着,他们的妻子在旁边守候,太阳大了,下雨了,还要弄一把伞。撑着伞,一直等候他们的夫君从一个上古的春天梦中幽幽醒来。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妻子毫无怨言。更不会恶语责骂,严令往后不能喝酒。不像现在城市里的很多男人,老婆管得很死。小喝几杯老婆就会打电话过来东提醒西提醒,回家后说不定还要吵闹一场,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这个时候,我们会怀念和向往白裤瑶的生活。那真是古风习习的仁人君子的生活呵。
蚂节与蚂圣母庙
红水河最神秘的文化当数蛙婆崇拜了。在地理上主要覆盖在东兰、天峨、南丹三个县,并且连成一片。这里的人们至今还在过蚂节,以大自然一种普通的生灵命名的节日在这块土地上长盛不衰,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它又是壮民族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的延续。“青蛙叫,雷雨到。”青蛙对气候有预见性,被看成是雨的使者,雨对于稻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青蛙吃害虫,对庄稼有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壮族文化整体性的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左江石壁上的朱砂壁画那些蛙跳的动作、那些画有太阳的圆圈,与红水河畔的蚂舞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蚂节的麽公们跳的蚂舞蹈动作,正是壁画上的动作,太阳圆圈就是铜鼓。左江壁画的图案,出人意料地在红水河畔找到答案,这让许多壮族民俗学家激动无比。
壮族学者覃彩銮对整个红水河流域壮族蚂节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著有《神圣的祭典》一书。因为他考察的点多,涉及到的面广,他的研究成果极有价值。他认为,各地的蚂节内容上几乎一致,都经历了下面几个过程:找蚂、抬蚂游村拜户贺新年、孝蚂(即祭蚂歌会)、葬蚂等仪式,每个仪式都很隆重热烈。有幸找到蚂的称为蚂郎,成为那一年的幸运之星。抬蚂棺家家户户去贺岁,为主家祈福,绕灶台三圈,还要高唱蚂祝福歌,并接受供奉蛙神的祭品,米、腊肉、香、酒等物品,这期间,人们抬着铜鼓随后,并一路敲击,吉祥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祭蚂歌会是最热闹的,是整个蚂节的高潮,早早人们都贴了告示,相邀远近的村民,并在村头用长长的竹竿悬挂蚂幡。迎风飘扬。人们用彩色纸扎花布置蚂亭,蚂棺被安放在亭子正中,画各种动物的图案悬挂在亭子两边呈“八”字形的绳索上,有些是益虫,更多的是害虫。寓意是祈求蚂消灭这些害虫。亭子的前面摆一张四方桌,置香炉三个,整天香烟袅袅,烛光闪闪,亭子后面是高悬的蚂幡。用长长的竹子挂着。竹子上面还留有青青的竹叶。场面十分庄严和肃穆。时间通常是选择夜晚,目的是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农活。仪式开始,人们首先焚香祭拜蚂神,唱开台歌,赞颂蚂造福人类的功德,教育人们珍爱和保护蚂。“夏季里唱蚂歌,蚂护苗守田角。农家种田靠蚂,大家莫把蚂捉。”上半夜唱的多半是功德歌,下半夜基本就是按捺不住的情歌了。蚂亭四周的土坡上,一对对相视而坐的男女,把歌声唱得动情而嘹亮,青年男女关心的是“倚歌择偶”,如何在歌场上找到自己的痴情女或贴心汉。在蚂节唱情歌择偶,与人们对蚂的生殖崇拜可能有关联。毕竟择偶是生殖的前奏和条件。唱情歌表心怀又是择偶必要的过门。谁的心思巧妙,是可以通过对歌对出来的。蚂节强大的娱神和娱人功能在这个仪式上得到生动的展现延伸。最后一个环节是葬蚂,又叫埋蚂,要像给去世的人举行葬礼一样隆重,时辰十分考究,因为它涉及到全村人的福祉,而不是某一家人。埋蚂之前要先打开上一年的蚂棺以检验蚂骨的颜色,并以此来判定来年的年成,如果蚂骨呈黄色,那说明来年稻谷丰收,如果蚂骨呈白色,那说明来年棉花丰收,如果蚂骨呈黑色,就说明来年年成不好,可能有灾害,得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通常以天然石穴作蚂坟。新造的蚂坟挂满了旗幡,香烟袅袅,麽公主持整个葬礼仪式,包括之前的验骨颜色,麽公献上每一家送来的祭品。并朗声为这一家祈福。众人肃立于蚂坟前,十分虔诚和恭敬。
各地的蚂节又有不同的特点。东兰蚂节的特色是“歌”(对歌,人们会借这样的机会通宵达旦对唱山歌,这无疑会增加年轻人对这一节日的期望值);天峨蚂节的特色是“跳”(跳蚂,敲铜鼓,铜鼓的敲法很独特,现在天峨县文化部门已发掘出“十二生肖铜鼓点”,即是用鼓点敲出十二种动物的特点,十分神奇);南丹那地的蚂节的特色是“舞”,指跳铜鼓舞。有播种舞、拜蛙舞、耘田舞、收割舞、施肥舞、群蛙敬主舞等等,丰富多彩。
我无缘亲历蚂节现场,只是从一些录像和书籍上了解这一盛况,但我有幸亲临天峨县岜暮村,参拜了蚂圣母庙,目睹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蚂圣母石雕。蚂圣母面容慈祥,坐姿优雅,头发结成辫子一圈圈绕在脑后,还插有发髻。身上雕刻的壮族服饰线条简洁而生动,足蹬一双小巧的绣花鞋,质朴中透射出悠远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解读这尊神奇的圣母像,有人说是人面蛙身,但我看不像,完全就是人形,但整个坐姿的确透出一股蚂匐匍着的气质。说这尊石雕具有人与蛙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内蕴我看是讲得通的。蚂圣母跟前还有一对石雕儿童,就是传说中的蚂崽。蚂庙前有一条青青的溪流,不远处的一个深潭正有一群光身孩子在欢乐嬉水,他们的村庄就在圣母庙的旁边,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到圣母的人间性和亲和力。圣母不是高高在上的,圣母就在民间。我们考察圣母庙的时候,涌进了很多看热闹的孩童,他们笑逐颜开,眼光明亮,只对来客感到惊奇,对圣母看得十分平常。他们有事无事溜进圣母庙玩耍看来是经常的事,这样一尊贴近民间,贴近世俗生活的圣母像,令我更加钦佩。
圣母座下凿有一个石槽,听村上老人说,这是每年埋蚂的地方。岜暮村举行蚂节时没有另外找蚂坟,而是把蚂埋在圣母座下,这是很有特色的,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此外,蚂节来历的神话传说也很丰富,蚂舞蹈所用的面具也很有傩文化韵味。红水河神奇的文化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壮族的蛙神崇拜在这里丰盈而神圣,正向人们昭示一个民族绵延的力量以及其中的瑰丽与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