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南方都市报 2010-4-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4:48

[社论]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2230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4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房子的话题仿佛已经说尽,再也没有多大讨论的空间。但最近的两个新闻合而观之,却让人能够品出丰富的蕴涵:央视节目称一些政府部门变相福利分房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形容这是公务员住房的“超国民待遇”。据悉,北京一处周边均价3万元/平方米的小区,公务员购买仅需5000余元;苍山洱海,驰名中外,洱海是云南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赴大理采访时发现,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在生活中,在媒体上,随时随地都能触摸到关于高房价的怒火。如果你是其中的愤怒者之一,看了上面两则新闻,会有何感想?你肯定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个国度里的多数人在当“房奴”,还有一些人在为晚上睡一张安静卫生的床而奋斗,在为高房价或愁肠百结或怒气冲天。可是你的痛苦注定有一些人永远不懂,因为他们不必望房兴叹,有的人也会发愁,但愁的是如何把一个世界级旅游景点变成自己的后花园。反差之大只会让你觉得,要么是你,要么是新闻中的人们生活在别处。

    两个新闻事件的是非曲直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房改之后,名义上的福利房在中国社会早已消失,虽然随后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期,但到了2006年,国务院就划下了“党政机关不许集资建房”的红线。现在看来,这条红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济南、合肥、深圳、北京,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地段优越、价格极低、设施完善的房子,它们有的名为“经济适用房”,有的叫“集资建房”,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不会到市场上发售,普通老百姓多花钱也别想买到。而更让人无语的是,据央视披露,当相关部门纷纷为土地资源紧缺叫苦,并视其为房价畸高因素之一的时候,北京怀疑有超过6成的土地是专供公务员住房保障的。

    房改的市场化方向正确,某些房地产商们宣称的没钱就别想买房也没什么大错。如果“钱”真的成了获得住房的唯一条件,那么我们倒完全赞同哈耶克那个著名的判断: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可事实并非如此,当你花比别人多三倍的价钱,也不能买到他所拥有的房子时,你只会怀疑,手中的货币还是不是“一般等价物”。

    大理的事件中,有资格把世界级旅游景点变成后花园的当然是富人,但肯定还要附加另外的标签。两个新闻事件,都具有相同的指向:拥有特权的人,总能得到普通人做梦也得不到的东西。

    几乎所有人都在说,高房价让中低收入者饱受煎熬。然而,如果这种煎熬还仅指经济中的重负,问题还没到危险的地步,要找到化解之道也相对容易,最可怕的是由于缺失“获取公正”,谋房大军将自动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此一来,在经济上承受重压的人群,还会油然而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势必抵消社会为解决高房价而付出的所有努力,谁能相信,一个对高房价痛苦缺乏感同身受的群体,会去真诚关心“蜗居”、“房奴”的问题?受挫败感影响的人群,他们会不会怀揣一种被抛弃的心理,由此对社会疏离?

    房子的最主要的特点本来是实用性,正如昔人所说,“纵有大厦千层,一夜只睡一张床”,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房子已经具备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作用。由于货币并不是获得房子的唯一手段,房子正日益成为一个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通过不同手段,得到不同房子的人,在无形之中自然排队。这边是一个人群,那边是另一个人群,他们仿佛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话语方式,相互之间交集很少,偶尔相望,那眼神里也充满陌生和冷漠。

    如果任由小小的房子就这样成为隔离公众的一道鸿沟,社会有被撕裂的危险。

http://gcontent.nddaily.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19b/1d39a6.html 

[关键词]洱海悲剧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438   版次:AA30   版名:众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4
作者:马想斌 张敬伟 赵志疆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漫画/王乃玲

    日前,记者采访发现,云南洱海正遭受破坏性的开发,到处开建高级别墅群,正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销售人员称洱海边的海景别墅每栋售价在200万———500万元。市民称开发公司正逐步填埋美丽的情人湖,并打造中国唯一高原淡水湖游艇俱乐部。

    (《中国青年报》4月13日)

    洱海景区岂是富人“盆景”?

    在这个一不小心就能踏进富人后花园的时代,一个简单的常识已经存在于公众的价值判断中,从古至今,旅游景区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都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属于公共财产的范畴。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洱海景区摇身一变成为富人家的私人“盆景”,天下景区决然走向越来越偏离公众所需的休闲与娱乐的方向。这现实与常识的矛盾,是缘于我们已经被O ut的价值判断,还是财富正以合法的名义割据公共资源?

    “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也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等。”这是国务院下发的明文规定。然而,规定在权力和财富面前,终究是一纸空文。因为名山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真正支配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马想斌

    洱海变豪宅是房市异化的可耻标本

    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异化为富人后花园。从大了说是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一小撮富人的不动产,从小了说是大理民众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被圈占为私人的庄园。显然,这是私有资本对公共利益的公开褫夺和侵凌。但是,这里的资本并非罪魁祸首,只不过是房市乱象中的追逐者。因此,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房市异化的可耻标本。

    应该说,中国房市纵然紊乱,但是并不可耻,因为导致房市乱象的因素是系统性的,既有体制上的客观性,也有执行上的主观性。可耻的是权力的欺骗,可耻的是权力主导下的房市无序侵占,可耻的是以公共财政擅用。在洱海,公众真切地看到了公共权力的种种不堪。早在2006年,原建设部办公厅曾向云南省建设厅下发《关于立即制止并调查处理大理风景名胜区内商业性开发建设行为的通知》,要求停止洱海风景区内的违规开发建设。可是,大理东海岸的一处楼盘被叫停,情人湖上的别墅工程却依然进行。这种选择性的对策,凸显权力对别墅项目的偏爱。公众不免要问:这种不惜欺骗公众愚弄上级的特殊偏私是为了什么?是该项目和权力存在着暧昧不清的利益纠缠还是为了提升所谓的城市形象?不管哪一个理由,商业开发侵入风景名胜区都是不可原谅的胡乱决策。         □张敬伟

    谁在洱海濯金钱之足

    实际上,“天下美景商占多”之所以屡屡出现,关键在于手握权力者早就将此当做了自家“后花园”,予取予夺只在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商占多”不过是“官占多”的一种载体或体现,而类似的占领还往往打着“开发”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进行。面对外界质疑,大理市规划局理直气壮地表示,此举经过了充分论证,力图达到“与苍洱景观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共生”的效果。问题是,在自然资源被蚕食鲸吞的过程中,大自然和公众的权利一同被视若无物,如何能达到和谐、共生?

    当公众惊诧于苍山洱海变身私人后花园的时候,财富割据公共资源的过程究竟掩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内幕?当条条禁令都不足以叫停如此明目张胆的违规之举时,沦为一纸空文的禁令背后存在着多少执行环节的跑冒滴漏?当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以这样一种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相信被“改造”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有人们对公共权力的看法———如此罔顾各方权益,究竟是在追逐与谁“和谐、共生”?

    □赵志疆

http://gcontent.nddaily.com/3/e9/3e962db4a16e6df5/Blog/22b/4c69f5.html 
社论: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南方都市报 2010-4-14) 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 - 社会观察哨 - 求是论坛 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陈季冰:稚嫩的民主和撕裂的社会(南方都市报 2009-4-14) 王志安:撕裂的梦想,撕裂的城市(南方都市报 2010-1-4) 南之默:不能让“稳定”成为撕裂社会的推手 南之默:不能让“稳定”成为撕裂社会的推手 警惕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社论:照片被误读,社会生态未被误读(南方都市报 2010-4-25) 炫富仇富 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社论]必须警惕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南都社论] 社论:玖龙风波,重要的是劳工应成为反对者(南方都市报 2008-5-9) 社论:玖龙风波,重要的是劳工应成为反对者(南方都市报 2008-5-9) 五岳散人:在健康的社会,如何成为道德刹车(南方都市报 2008-2-14) 社论:重庆高考造假者资料岂能成为秘密(南方都市报 2009-7-4) 社论:“瘦肉精”揭示更严重的社会隐性伤害(南方都市报 2009-3-24) 张鸣:炫富仇富,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南都社论]必须警惕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南都社论]必须警惕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社论:我们的房子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社论:“血荒”昭示亟待走出社会信任危机(南方都市报 2010-10-30) 社论:空洞的“总结教训”是对公众的羞辱(南方都市报 2010-4-18) 社论:谁为全天候看管下的上访户王斌之死负责(南方都市报 2010-4-4) 社论:去行政化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南方都市报 20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