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6:33

教育改革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

正当全国教育界以及相关人士正在热烈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时,笔者看到《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教育改革要从问题入手》的文章(作者:谢湘)。笔者以为这是个不错的思路。但转念一想,我们是否也也可以说,现在讨论着的《规划纲要》难道不是从一系列“问题”入手的吗?

中国教育问题很多。但是,我们难道不应当找找问题的根源,找找“牵一发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吗?不找出根本问题,教育改革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循环往复,摁下葫芦又起瓢,难以奏效。找对了根本性的问题,即使暂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至少我们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接近了问题最终解决的目标。这里想从宏观上试做简析。

一、教育发展中根本性的问题

众多问题归纳起来,笔者以为,带根本性的问题大致可以有如下三个方面:

教育投入不足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虽与财力有关,但不复杂,只要国家真正重视教育,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投入总是可以逐步增加的。而教师待遇问题,学前教育普及问题,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不足问题等等均与此有关。不展开叙述了。

公平、公正的意识问题。这是个观念问题,但观念决定行为,与财政是否充实关系不大。比如城乡教育的相对公平问题,同一地区对同类学校教育投入的公平问题,农民工子弟入学问题;“示范高中”享有优先攫取优质生源和政府投入过于倾斜的特权问题等等……如果观念不转变,没有牢固的公平公正意识,总是认为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做到理想的公平,必须优先扶持某些学校,某些学校就是可以有一些招生、收费的特权,城市就得比农村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等等,教育公平就很难实现。这也不展开说了。

教育异化问题——亦即教育功利化、教育经济化问题。政府或某些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当做经济的杠杆或者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工具,这就使教育异化了,异化为类“产业经济”,异化为地方政绩工程那样一类实质上的非教育的东西。它带动的是大学盲目的大跃进式的“扩招”(拉动内需);造就了研究生卖烧饼、卖猪肉,而广东却出现企业用工荒的局面;带动了“示范高中”人为的膨胀,在择校热的基础上使一些学校的“乱收费、高收费”变着花样顽强存在……。教育的异化,表现在教学理念上就是盲目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顽固占领学校,年年喊“减负”,总理也喊减负,但学生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就是减不下来;在社会扭曲的人才观、用人机制的导引下,教育几乎成了每个学子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和必由之路,与教育本身“育人”的社会功能早已相去甚远,致使有些学校、某些毕业班成为应试教育的“魔鬼训练营”——当我们某些“示范高中”在高三毕业班动员会上公然拉出“做一题,会一题,题题决定命运;拼一分,高一分,分分成就终身”或“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样一类横幅时,我们能说这是在办“教育”吗?教育还没有异化吗?

本文着重就上述根本问题之第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因为在新近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此并未有明确关注与论述。

二、产生“教育异化——教育功利化、经济化”的根源与由此派生的问题

教育面对的问题、弊端很多。但从以上第⑶个问题的剖析可以看出,这方面问题对社会和教育本身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这里着从产生从教育异化亦即教育功利化、经济化的根源入手,试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治病必须找到病根,才能药到病除。

社会人才观和用人机制的扭曲——过于注重学历和文凭,忽视能力,这是产生教育功利化的重要根源。

文革时轻视知识,知识分子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大学曾停止招生数年……文革后矫枉过正,不论是提干还是招工,过于强调学历和文凭;此风随着大学“扩招”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多了,大学文凭几乎成了了人才市场的“准入证”(体力劳动和简单操作工者除外),而且学历越高越好。另外,一纸学历容易看到,考查很简单,而能力考查相对灵活和有一定难度,这在客观上也促成了重学历文凭的风气,但这是次要原因。

——君不见,去年某地区公务员考试,不仅将大学本科学历作为首要条件,而且将国家承认的夜大、自考等同等学历排除在外,有人手持全日制专科和夜大本科两本学历却连报名考一考的权利也没有,这种“学历歧视”不是用人唯学历是什么?这从笔者曾发现的中美招聘启事的不同上也可见一斑。

——君不见,报纸和网络媒体不止一次报道,某市、某县向全国招聘县局级和厅级副职领导干部,要求的学历学位是博士(或正教授)。笔者实在不明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有哪位是硕士、博士?照这些地方人事部门的招聘条件,他们岂不都不合格?现在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是中专学历,那他岂不是应聘县局级干部的资格也没有?这不是用人唯学历又是什么呢?

——君不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好英语计算机,走向21世纪”这样明显的教育功利主义的引语已经堂而皇之地进了学生发愤学习的演讲稿?……

社会人才观和用人机制的扭曲,确实导致中小学“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使“减负”成为空谈,因为只要不是想从事简单劳动,没有大学文凭学生将来如何立足社会?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便是社会这个教育外部的系统对教育的制约,是导致教育功利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教育论教育是不行的。用人唯学历,它带来如下一系列问题:

1、考全日制普通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高职或中职仅仅是无奈之举遭冷落

这无须分析,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自然不会退出校园,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由于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考高分,必然遭到冷落和敷衍。“减负”自然是一句空话,用家长的话说,我们也希望孩子减负,可是哪敢随便减呢呢?所以,校长有时会忘了学校根本的任务是育人而不是纯分数,所以他们才会把学校当成“魔鬼训练营”而在高三毕业班动员会上公然拉出“做一题,会一题,题题决定命运;拼一分,高一分,分分成就终身”或“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样一类横幅。而一旦当年本校高考成绩领先了,校长、当地官员皆大欢喜——学生、学校、政府的“功利”也都全有了。至于学生身心受到怎样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至于国家是否能有更多一些创新型人才,那可都与眼前的“功利”无关,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2、《义务教育法》取缔了“重点中学”,于是它们换上“示范高中”的马甲重新登场

为了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的《决定》和《义务教育法》取缔了重点中学制度,要求高中与初中分离。同时,要求各地要办好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促进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社会用人唯学历的现实制约下,在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原来的重点中学将初中分离出去以后,摇身一变挂上了“示范高中”的牌子,享受政府倾斜性的高投入,享受在本地区优先攫取优质生源的特权,一切与往日的重点中学并无二致;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大搞应试教育,因为读示范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的,而且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作息时间、课程设置的管理远不如义务教育学校来得刚性。于是,不仅应试教育在示范高中愈演愈烈,每年总要出现一些学生被摧残的惨剧;而且在高中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示范高中越来越豪华、恢弘,非示范高中不仅校园硬件大大落后,而且较差的生源也制约着这些学校的良性发展。在我们已经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的前提下,这种教育投入和权利的不公,必然殃及当今,且带来后患。

3、由“示范高中”领军的“优质教育资源”中的应试教育,制约和波及着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即使义务教育再均衡发展,它只能是相对的,不论是历史形成还是客观形成的差异总还是存在的。于是一些升入“示范高中”升学率较高的初中,成了小学毕业生择校的对象。如果说在义务教育中小学里素质教育还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在这些初中里(也可以说在所有初中)的初三年级,则绝对是素质教育的“禁区”,这大约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对义务教育抓得很紧的地区,教育局在下发禁止假期补课的文件时,也加上括号,注明“初二、高二年级亦即来年的初三、高三年级假期补课时间另行通知。”而同时,小学毕业班也不声不响地进入了补课、加班加点的行列,因为考那些知名的初中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搏”。在这样的实际情形下,所以即使总理喊“减负”也未必有用了,非不想减,实乃家长、老师不敢减也。

我们还可以说,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君不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在许多年轻家长的潜意识里深深扎了根吗?什么叫“输”?怕孩子“输”了什么?这其中的含义还需要剖析吗?

四、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试谈改革的思路

1、扭转社会人才观、改革用人机制,从根本上扭转用人唯学历的倾向  从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上确立重学历但不唯学历的要求,重能力、经历、德行的考查,同等条件下看学历;要坚决从制度上废止如深圳公务员招考条件那样的学历歧视,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通过大力宣传等手段,使各行各业在用人方面树立能力第一、学历第二的用人理念。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于类似招博士副县长一类以学历学位为“准入证”的不当或曰错误行为应予以制止——因为它客观上固化和加深了“用人唯学历”的错误理念和倾向。(《规划纲要》对此有比较明确的阐述,但没有措施,也没有与社会、政府联动的设想,难免流于空谈)

2、取消“示范高中”在招生、政府投入方面的所有特权   唯有在基本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实办好学校,那样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起到示范作用。诚如一位市教育局长在全市教师大会上说得好:“一中(某地重点中学以及后来的示范高中)高考成绩很好,但这是应当的,因为全市的优秀学生都集中在它那里。”为了治理应试教育顽疾,必须严格执行——当示范高中真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到大家一致公认的“示范性”时作用时,才可命名,对于违反素质教育规定的诸如任意延长教学实践和剥夺学生假期休息时间等。应一票否决,予以摘牌。彻底扭转目前“示范高中”成为应试教育“示范特区”的现状。而示范高中优先招生攫取优质生源的特权必须取消,同时再辅以分配招生名额给普通初中的方法。逐步实现高中的相对均衡发展,继而带动基础教育整体的良性发展。(《规划纲要》对此基本未有涉及,且称此类学校为“优质教育资源”)

3、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城乡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均衡发展的力度,尽快地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此点《规划纲要》已有较多阐述和措施,但未涉及高中教育阶段)

4、大力扶持职业高中和高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就读中职、高职的学生以学费方面尽可能的优惠(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同时鼓励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引导企业、公司乃至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录用职校毕业生。造成读职业学校照样改变命运的局面。当职业教育发展得相当不错了,职校毕业生越来越吃香了,从根本上缓解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状就有望实现了。(《规划纲要》对此有所较明确规划,但似乎力度不够)

5、改革高考制度、命题方法、考试方法、阅卷评分方法。切实落实重能力考查,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考查,降低死记硬背知识的要求,以此引导中小学教学的改革走上健康的良性发展的道路。(《规划纲要》对此有所论及,具体措施还要看未来的探索)

中国教育改革如此大题目,岂是笔者所能做得了的?但“教育改革要从问题入手”这一思路,导致笔者考虑到“教育改革要从根本问题入手”,于是凭着一辈子搞教育的经历和思考与研究,对中国教育病的个别“根本问题”做了点抽丝剥茧的分析。窃以为,打蛇打七寸,教育改革如能攫住根本问题,其它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诚如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的应试教育顽疾、学生负担过重、择校热、乱收费、教育公平等问题应该是可以得到缓解的,至少我们会更加接近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致在原地转圈中缓慢地移步甚至难以前行。

-----------------------------------------------------------------------------------------

相关链接

 

应学俊:从中美招聘启事之不同说起

 

  阅读全文(64) | 回复(4)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教育改革 根本问题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下一篇:吃人的“示范高中”与“优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