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路径来看问题的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2:50

我知道了A可以到达E
只知道结果或目标,不关注过程,不重视自我实践去总结。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就是看着别人做很简单,自己也想当然的认为很简单。一轮到自己做就不会,或者连基本的方法或步骤都不清楚。
我知道A必须通过B,C,D才能够到达E
粒度细化了,而且注重实践,通过自我的实践将重要的过程元素提取出来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知道中途不时的自我通过里程碑进行检查及时的纠正对目标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可以自我解决问题,虽然自我总结的方法不是最有效的,但是按照这种方法的实践基本都可以达成目标。
在这个程度下对异常的处理能力较弱,而且由于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盲目的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最优方法而不寻求创新。整个过程对出现异常和风险的可控性较弱。整个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没有一成不变的问题,所以需要提高的就是对异常和风险的处理能力。
我知道从A到E原来有多条路径
对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径的认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穷则思变,即往往在某个异常情况下A->B->C->D->E此路不通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寻找新的路径,一种则是主动的去寻求创新,当发现老路径效率低下的时候就居安思危,寻找新的路径。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问题,唯有积极主动才可能一直走在前面。
当发现有多条路径后,我们接下来会关注的就是如何选择这些路径。因此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总结出一下模式:a)当非周末并且不下雨的时候走A->B->C->D->E是最快的路径 b)当非周末且下雨的时候走A->F->G->D->E是最快的路径 c)当非周末的时候走A->F->C->G->E是最快的路径。
通过这种总结后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会在不同的场景下去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决策。但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为方法论,最多算指导我们自己实践的经验积累,还需要去挖掘经验背后的原因形成真正更加有用的方法论或模式信息。
形成方法论和模式
去挖掘你形成的经验数据背后的原因,去分析支持你经验判断的数据支持。当我们去尝试这样分析和归纳经验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一定的方法论,方法论和模式可能是更加抽象的一个概念,它是我们对实践经验精华和共性的抽取,更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比如对于该路径问题我们很可能会形成更加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模式.
a)对于非居民区的路径在周末车流稀少,车辆平均速度会比居民区快2-3倍。
b)在雨天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往往是晴天的3倍以上,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交叉口的数量和路经的长度两个因素相关。
永远不要以为自我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就是最优的,对于解决问题方法没有最优可言,比如对于路径问题往往你回如同发现地球是圆的一样吃惊,原来A是可以直接到达E的,你只是一直没有找到这个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