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价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9:53
北京房价有进一步上涨空间?(2010-04-10 19:31:07)  

诸多迹象显示,北京房价孕育着新一轮暴涨。

房地产同比交易数据已经说明问题,而坊间热议的也是炒楼赚钱的故事。周三同事讲了两个最新的炒楼故事。一个朋友年初400万元人民币买了一套房,4月初加价100万元出手。另一位通过内部申购,年初买了5套新开盘房子,三个多月过去,盈利四成多。

而在周一,我的一位在国际投行担任研究员的师弟从上海打来电话,和我探讨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连发6篇痛批高房价的背景。当天,中国股市房地产板块大幅调整,市场传言官方又要出台严厉调控房价政策。

我的师弟告诉我,他们监测了上海二手房价格,今年以来,上海二手房价格上涨了大约15%。他认为,房价今年还要涨。

以现在媒体市场竞争表现看,我不认为新华社评论代表政府立场,至多是新闻人的良心使然。即便真有官方色彩,也仅仅表明决策者已经感到恐惧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想出台刺破泡沫的政策。

经验表明,宏观政策是房价的有力推动者,这从多年调控政策后果即可看到。道理很简单,抑制价格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控制需求同时,增加供给。但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恰恰是刺激需求,同时抑制土地供应。所以,在我看来,多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是开发商和银行利益集团出的政策建议。中国房地产市场实际演变成在“鼓励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幌子下的“庞氏骗局”。

在房地产财富游戏下,最大的价格推手不是地方政府,更不是开发商,而是货币和信贷政策。如果没有超量和低价的信贷支持,即便地方政府想要拍出天价地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货币存量决定着价格水平。假定经济系统里只有100元钱,土地只有一块。那么这块土地就值100元。但你增发货币到200元时,那块土地价格就变成了200元。没有流动性泛滥,就没有房价高涨。

而这种靠货币推动房价的经济模式,在应对危机期间达到顶峰。2008年10月,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各国为了应对通货紧缩,纷纷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日本、英国等经济体,实行的是零利率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则实行的是以财政刺激带动信贷增长的一揽子刺激政策。经济学家称之为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克鲁格曼(Krugman)对这种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表述是,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根本无法达到目的,而需要连续增加货币供给,不仅增加当前,而且承诺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的货币供给。这种连续性大量增加货币供给将显著提高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投资,提高当期产出水平,这样就可以帮助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

可以说,中国和欧美国家一样,深刻领会了这种“泡沫政策”的实质作用。而在实践中,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中国和欧美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尽管美联储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现金,但美国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公司治理,坚持“去杠杆化”进程,因而过量流动性并没有注入市场。但中国不同,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实际成为政府的左右口袋。政府直接让国有银行投放贷款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直接把信贷投放到资产市场。有高级监管官员称,没有一分钱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这显然是掩耳盗铃之辞。假设国有企业原有现金是一桶水,你现在把半桶冰放入国有银行现金桶里,结果那,半桶水流了出来。尽管那半桶冰还在桶里,但已经有半桶水流入了市场,这实际是一种信贷的“溢出效应”。可以假设信贷资金没有进入房地产市场,但正是因为你放了半桶冰,才使得房地产市场多了“半桶水”。

所以,正是在超宽松货币和信贷政策刺激下,市场产生对通货膨胀的超高预期,因而拉动房地产投资,从而刺激北京上海等地房价同比上涨一倍以上。从刺激政策角度看,这种泡沫政策就是一个“阳谋”。就是通过推动房价上涨来带动房地产业的繁荣,进而带动经济复苏。同时,房地产繁荣也可刺激土地价格上涨,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问题。

当然,这个政策实际牺牲了居民利益,而施惠于房地产开发商和投机者。这个过程实际用纳税人的钱来刺激市场,进而再搜刮一遍纳税人的钱。而一旦泡沫破裂,则不良资产又得由中央财政用纳税人的钱来冲销。

如果考虑到居民利益,完全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拉动房地产。比如,“4万亿”刺激政策拿出3万亿来,让国有企业去建设保障房,即可解决地方财政“无力”盖保障房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房地产就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复苏,更可以抑制房价,避免资产泡沫。我在去年的一些评论中,多次提到这个观点。遗憾的是,政府有意忽略了这种政策,而实际刺激了商业房地产的繁荣。这就是在公共决策中,利益集团占据了上风。而普通居民的利益诉求无人“代议”。

现在政府骑在了虎背上,既不想刺破房地产泡沫,也不想集聚通胀风险,更害怕民怨沸腾。唯一的办法就是维持,维持到泡沫自然破裂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