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没有哲学而有「道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7:05
 在中国文化中,实际没有现代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西方哲学是古希腊最早提出来的「爱智慧」,就是哲学的初始。中国文化中,孔子的学说严格说,就是「伦理学」。老子的学说是「道」学。《易经》严格说是占卜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按照传统的意义在走。直到孙中山,才从西方哲学中引进了哲学的说法。马克思主义都是西方哲学。所以说,中国原有的文化中「哲学」缺席。伦理学,道学,兵法,鲁班经,都是有的。还有其他的学说,科技思想都是有的。中国有「明哲」这个词,但是没有「哲学」的说法。
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总称。哲学的形式是形式逻辑,哲学的演绎是思辨。这就是西方哲学。而中国文化中有宇宙观的是---天,道,自然,形而上,这些问题。有人生观的是---生生不息,生死观念,有世界观的是----天下观。这些观念在道学系统中可能是完整的,在哲学中是空白的。中国也没有「哲学」的说法。
道学」就是老子的道学发源。在最早的《易经》中,就有「道」的说法。老子是乘其后的。孔子的伦理学,就是「仁学」。仁爱是其核心。说「道」就是西方的「哲学」,也是勉强的。西方哲学也和中国的道学不同。道学有不同于哲学的因素。道学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是宇宙秩序。道学比西方哲学开阔,限制性很少。西方哲学的概念限制很多,接近于科学体系。而道学反对的恰恰是自我束缚。庄子的道学就是恣肆汪洋的,到大无比。而西方哲学恰恰是「良好的规定性」(黑格尔)。所以,中国与其硬要与西方哲学并轨,把道学的大而化之变成哲学的思辨性的限制,这是损失,而不是收获了什么。道学比哲学更好,更开阔,更具有想像力。更具有吞吐万物的能力。为什么要与西方哲学比较而硬性地设置限制呢?这是文化的损失。道是开阔性的,无限性的。进入哲学中,道变成拘束的,受限制的。这无助于中国文化的展开。
道学与哲学有对应点,就是道学中也有哲学的局限性,但是哲学中,没有道学的开阔性。中国人「那西瓜换芝麻」。道大而化之的力量损失在斤斤计较之中。西方哲学就是斤斤计较的,接近科学体系。道学反而打破斤斤计较的局面而进入大而化之的开阔性之中。这不是损失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要谄媚西方哲学呢?这是弱势文化造成的「变节」「转型」。这个变节丧失了中国特色。
进入现代化中,如果有哲学,也是按照西方哲学的路子在走。西方哲学就是严格思辨的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不是道学的无限性的宇宙观,无限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西方哲学的自我局限性,----受到科学的影响----西方哲学的矛盾也是显著的。西方文化的终结,就是在不断的限制中不能突破,作茧自缚。西方人都是戴紧箍咒的。中国人却有「道学」的张力。所以中国古人有「虽然是穷,煞英雄,长啸一声天地空」的豪迈气概。道学沦落后,中国文化陷入「斤斤计较」的机巧之中。这就不符合中国人的原有的素质。
   从老子「绝圣弃智」和庄子的《逍遥游》看,中国道学的开阔性是最突出的。有主动「解放思想」的力量。道学是条条框框的大班斧,是破除思想障碍而不是增加思想障碍的。进入西方哲学后的中国道学,被加上各种形式的局限,这就是给把「风」装在「口袋里」。坐井观天。中国道学最讥笑的就是「斤斤计较」。道就是其大无比的,不是井口中的天。而西方哲学恰恰就是按照黑格尔说的「规定性」在自我否定中亦步亦趋。道学无限性,就不需要以否定性去破除什么,「本来无一物」,何须推倒墙?
   道学的优胜比哲学强。但是道学的具体性不够,是大而化之的,西方哲学的分析力量很强,是斤斤计较的学问。中国人都不喜欢。所以中国把道学恢复起来,比学哲学更好。或者各走各路。哲学,就是西方哲学。中国仅有的是道学。中国道学----大而化之。西方哲学----斤斤计较。这是不同的路子,不同的学问。何必强人所难呢?西方就没有道学。而中国没有哲学。这就是特色。     简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为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的和,可引申为“和谐、和畅、和平、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林语堂说过:“把积极的、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和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以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古今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向全世界演示了“和”的中华古老文化精华,让全世界为此惊叹和折服。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最终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平世界。新加坡在儒家思想治国、实现清平世界这一方面成绩斐然。

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体系中,大力提倡仁、义、礼、智。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和性善说。宣扬民本思想,提倡仁政,弘扬性善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认同和效用。孟子的“人格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一、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和追求;二、动心忍性有意识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存心养性,清心寡欲。自古以来,激励无数的志士,自强不息。

墨子思想核心是爱或兼相爱,提出尚贤、尚同等。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中就说到“我们的同志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尚贤,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尚同,孙中山提出过“共进大同”也就是反对对抗、反对战争。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及主题歌《我和你》就包含了墨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