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报告预警房地产、信用卡不良贷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5:25:46
 
 
“现在还不能得到‘不良贷款规模已由于银行经营改善出现明显下降’的结论。”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发布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报告(2006年)》(下称“信达报告”)中的观点,不啻于是警世良言。
这是信达公司第二次发布《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报告》。
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信达的这份报告将其归功于工行资产剥离和2005年中期以来的贷款快速增加。
工行剥离效应
信达报告指出:2005年中期,工商银行剥离了损失类和可疑类贷款资产,随后,银行业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绝对数在2005年年终出现了急剧的下降。
2005年中期以来,在次级类、损失类、可疑类三类不良贷款中,仅有次级类的贷款余额与贷款占比同时出现下降趋势,而在2006年后,次级类贷款占比下降速度超过余额下降速度。
报告执笔人沈洪溥博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大量的新增贷款帮助摊平了不良贷款占比数据。2006年初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即已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进度,这些新增贷款实际起到了加大分母、稀释不良资产占比的作用。
因此,信达报告指出,目前不良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比重的下降趋势可能仍有待观察。
最近一年来,关于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资产规模存量的讨论成为了热点,不同的国际机构就中国银行业究竟还有多少不良资产进行了热烈讨论。瑞银集团(UBS)的研究报告称,“我们猜想中国银行体系在过去15年已经产生近8500亿美元坏账。”惠誉(Fitch Rating)指出,中国各银行账面上无准备的贷款损失约为2200亿美元,而标准普尔(S&P)估计中国银行业中大约40%贷款是不良贷款。
信达报告对此的评价是,由于各家机构往往只公布结果而回避估算方法和推演过程,因此,目前各方对中国不良资产规模具体数据的争论其实是缺乏逻辑交汇点的。
沈洪溥表示:没有逻辑支撑的定量估计,不如指出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点,与之相比,旨在提示银行来潜在风险点的定性分析反而更有意义。
两大风险点
信达报告也分析了银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并认为有关房地产类贷款和信用卡类消费贷款风险值得警惕。
“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会发生在房价出现拐点之时。”沈洪溥指出,在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调整迹象,这些地区的房屋价格和房贷业务均有放缓甚至负增长势头。
沈洪溥表示:商业地产、房地产企业将会首先出现问题,和一般个人按揭贷款不同,个人按揭贷款可以通过后期的土地抵押和预售进行二次融资;而商业地产采取的是整租整售模式,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
“目前房贷被视为个人贷款中的优质贷款,但如果出现香港的‘负资产’现象,根据目前的信用状况,内地居民是否还会像香港居民那样继续还贷呢?”沈洪溥指出。
信达报告指出,大多用于修建校舍的高校贷款也可能成为高风险贷款项目。目前国内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已达1500亿-2000亿元,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建设后勤、科研用房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置办等长线项目,已有高校无法按期付息的案例。
信用卡业务是国内银行业发展较快的业务,但在信达报告看来,其中的风险值得重视。
沈洪溥表示,如果在长时间内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不能和发卡速度同时提升,信用卡类不良债权可能成为国内不良贷款产生的下一个热点。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已有银行针对单一客户一次性发放多张信用卡。信达报告指出,这已经脱离了一般的促销意义,而带有忽视风险的倾向。
而在个人征信方面,虽然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已经逐步推动建立全国联网“个人征信系统”,但由于信用卡违约成本低,消费者对个人信用仍重视不够。
信达报告也警告,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卡债危机”事件值得重视。2003年底,韩国消费者债务拖欠比率达到11.2%,拖欠债务超过90天的持卡人占到韩国劳动人口的16%。2005年末,台湾也出现“双卡危机”。
而且,信用卡类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问题,资产处置的难度会相当大。由于信用卡档案中往往缺少授权权限和授权限额规定、资信调查报告、透支协议等资料,个人身份信息的真实性也存在问题,使这类债权处置、变现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