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讲:音乐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47:50
上一讲提到的这五种类型,都是用了加工合成的办法,其中有两个共同性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加工合成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必须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出发。《马儿》原词中似乎捞云南的景色多些,如青山滴翠、林荫小路、槟榔树下、竹楼农舍等。但曲作者生茂同志在谱曲时并没有囿于云南地区的音乐语言,而是有意荡开,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把南腔北调熔于一炉,铸成新品,来表达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海外侨胞)最真挚的爱国热忱。又如《老房东“查铺”》选择了太行山地区的音乐语言,也正是为了刻划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动形象;吸收其它地区的音乐语言,只是为了使表达的感情更丰富。我们不能脱离开作品所有反映的生活内容,无目的地去选择不适当的音乐语言;否则,只能搞出一个民族音乐语言的集锦展览,不可能构成有血有肉的生活力的音乐作品。 (2)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只有积累多了,并不间断地研究学习,才有可能进入加工合成。不经过艰苦而有耐性的劳动,在创作上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高尔基在《和青年作者谈话》中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它潜伏在作家的印象仓库里还未形成,当它需要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唤起作家心中要形成这种思想的欲望。”对于作曲家来说,这种仓库更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是,这个仓库中除了生活素材、思想主题、文字语言之外,还要有大量的音乐语言,得以构成音乐形象。因为任何音调(包括所谓崭新的音调)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曲者头脑中固有的,都是听到之后并保存在自己的“印象仓库”中的。音乐作品,不过是作曲者印象仓库中那些素材、半成品或原材料经过加工合成,又反映出来的产物;只是反映出来音乐,已不是原来的东西,因为它必然要受到作者阶级立场和艺术观的影响。 我们获取音乐语言,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歌本和录音带上来,一是从群众生活中来。这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获得音乐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学习群众的音乐艺术和他们的欣赏习惯,还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来一番改造,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和文艺观能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致起来,那么,我们对已经获得的音乐材料,就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选择和运用,而逐步地把自己充实起来。音乐语言是一门科学,学习音乐语言不能有半点取巧。你学得十分,如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用上一分,就算有了一分成绩,积累、学习、研究得越多,在运用中就越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这方面我们 是有切身体会的。如在《长征组歌》的八曲《祝捷》中,为了塑造红军老战士的形象,选择湖南音乐语言是可以的,可是,在那时我们只接触到了湖南花豉音乐,而花鼓戏中印象深的也只有《刘海砍樵》;所以,总理审查《组歌》时说:“这个曲子(指《祝捷》)中有小狐狸精的调子。”如果当时我们对湖南音乐了解的多些,掌握的多些,就不会被限制在某一出花鼓戏的音乐上。花鼓戏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宝库。在湖南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花鼓调,一个演员唱上一百首,也不会有一首是重样的。当然,我们只不过是在民间音乐的大海中,碰到了一两颗晶莹的水珠而已。总理曾指出:地方戏“不能凭空提高。你不进到它的音乐语言、风格、腔调里面去,你怎么能把它提高?”提高歌曲创作质量,克服一般化倾向,就要按照总理的指示,进到音乐语言中去,在发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藏的基础上,去进行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