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断财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4:57
(2007-09-23 01:58:38)    昨天讲到欧洲殖民者极不合理地要求独立后的海地赔偿。这种做法虽然卑鄙,但还不是最致命的。赔偿加利息,咬咬牙,总有还清的时候,如果彻底切断黑人国家的财路,那就是永世不得翻身的命运。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简单了解一下殖民地经济的一般规律。
殖民地经济就是一切为宗主国服务的经济。早期殖民统治时期,由于欧洲还没有工业化,殖民地主要是宗主国直接掠夺财富的对象。后期殖民地有点类似计划经济。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工业原材料,同时成为宗主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殖民地经济就是原材料和市场的垄断。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殖民地范围越大,人口越多,垄断规模就越大,赚钱就越多。在这个巨大的垄断中,各个殖民地自身的经济很不平衡,每个殖民地往往集中生产某几类原材料,例如英国殖民地,印度主要生产棉花,斯里兰卡主要生产茶叶。这就造成殖民地经济对宗主国极大的依赖性,一旦宗主国掐断殖民地唯一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就面临彻底破产。
从海地来说,原先作为法国殖民地时,海地主要靠生产蔗糖和咖啡。在前面的文章曾经提到过,海地曾经蔗糖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但是,那时的海地经济发展就极不平衡,连粮食都无法自给。海地独立后,它的蔗糖和咖啡销路全部被掐断,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圈,根本不从海地购买产品。在200年前,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如果欧洲不购买,基本上就没有任何销路。海地独立后,欧洲国家就是用经济制裁这样的软刀子,彻底切断了海地发展经济的命脉。
虽然在200多年前,海地的蔗糖、咖啡生产曾经领先世界,但是,现在国际市场上,哪里还有海地蔗糖、咖啡的影子?海地独立后,世界蔗糖、咖啡生产中心立即发生大规模转移,欧洲国家将蔗糖生产转移到古巴、巴西、菲律宾等地;咖啡转移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等地。总之,海地的强项,全部转移到没有独立的殖民地,代替海地的产品。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彻底把海地排除在外,独立后的海地根本没有进入世界市场的资格。这个小小的国家,只能靠自产自销,维持生存。
类似的情况,在欧洲殖民地统治期间经常发生。比方说,橡胶较晚成为重要战略物资。当时全世界的橡胶树只有在巴西生长,但是,那个时候,巴西已经独立,不再是殖民地。于是,英国偷出了巴西的橡胶树种,在东南亚地区大规模种植,彻底断掉巴西靠橡胶致富的财路。如今,巴西的橡胶产量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极低。再早的时候,中国的茶叶畅销全世界,尤其英国人非常需要。于是,英国人偷运了中国的茶树种子,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从此切断了中国靠茶叶赚钱的财路。如今,全世界茶叶市场70%被英国占据。中国曾经最赚钱的瓷器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当今世界顶级瓷器的生产商是英国企业。
在殖民统治时期,这种情况对于殖民地一般不会发生,因为殖民地完全属于宗主国,可以被宗主国随意摆布。但是,对于独立国家,这种情况必然发生。欧洲在千方百计削弱其他独立国家的经济强项的同时,还利用制定规则的不公平方式,拼命维护自己的优势产品。工业产品就不说了,以农产品为例,葡萄原产地并非欧洲,最早的葡萄酒也不是出自欧洲,但是,现在所有法国葡萄酒都拥有了“原产地”标志,其他地方的葡萄酒要与法国葡萄酒竞争,虽然不是不可能,但难度极大。按照这种方式,如果当初巴西的橡胶拥有 “原产地”保护,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拥有“原产地”保护,海地拥有蔗糖、咖啡的“原产地”保护,……这些国家今天还会这么穷吗?到了今天,中国人靠着廉价劳动力,辛辛苦苦地生产着世界上最多、最好的VCD、DVD机,但是,欧洲国家却要向中国生产的每台碟机收取技术费用。而当初的中国却不能向欧洲收取茶叶、陶瓷、丝绸生产的专利费用。不能说这些国家的人笨,只能说欧洲国家依靠强势和武力,占据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优势地位。别人强势的时候,他们就采取无赖手段;他们自己强势的时候,就制定保护自己的游戏规则。这种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做法,当然永远都会赢。
经济制裁,加上削弱优势产品竞争力,独立后的海地就这样被釜底抽薪,彻底落入贫穷的深渊。如果当初海地能够向世界卖出自己的产品,就能够积累原始资本,就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发生转变的时候从容转型。而事实上,海地独立后,连发展教育的财力都没有。欧洲国家对于海地切断经济命脉的做法,使得独立后的海地长期处于窒息的状态。所以,有一种论调认为,独立还不如继续作殖民地。这是一种悲哀,对于被殖民者是金钱至上的结论,对于殖民者,说明他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很成功。
海地独立后的困境,还有自身内部的原因,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