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替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6:16
心的潜伏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海春
转自:http://jlj197008.blog.163.com/blog/static/44623947200922824133380/?fromPostsense
一、信仰是人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力量——看电视连续剧《潜伏》的所思所想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那是真爱永在。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 ,
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电视连续剧《潜伏》主题歌《深海》
我平日里很少看电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太长,添油加醋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浪费时间。除了前两年的《延安颂》、《长征》以及要旅游临时恶补的《乔家大院》外,就没有看过几部。前几天一位朋友推荐我看一部叫《潜伏》的电视剧,说是孙红雷主演的,还不错。我对孙红雷十分佩服,特别是看了他演的《梅兰芳》后。加之有人说老陈,你怎么有点像孙红雷,我知道这是扁我:“小眼睛,说话冲”。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一、《潜伏》剧故事梗概
话说抗战快要结束前的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局情报处外勤余则成接到重要任务,和上级吕宗方赴南京潜入汪伪政府,暗杀叛逃的李海丰。吕宗方初到南京便遭暗杀。余则成单枪匹马暗杀了李海丰,得到军统嘉奖。当余则成身受重伤时,恰好被共产党方面营救了。共产党特使告诉他,他多年的老上级吕宗方的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党员,他深爱的女朋友左蓝也是,并希望他也加入地下党。在余则成犹豫之时,他联想起无意中发现的戴笠等人为私利而向日军泄露新四军情报的行为,动摇了对国民党的信心,加之在已去延安的左蓝一封信的激励下,遂弃暗投明。他提出想到延安与左蓝一起工作,但党组织要求他留在军统,潜伏待命,做一颗闲棋冷子:代号“峨眉峰”。
余则成受命到军统天津特务站,站长吴敬中要求他把夫人接来,这个人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为了余则成的安全,党组织决定给他派一个人做假夫妻。可谁知原定派来的人牺牲了,临时将其姐姐派来,此人是个女游击队长,化名王翠平。翠平性格泼辣耿直,生长在农村,不习惯过官太太的生活,闹出不少笑话。好在吴敬中的太太以前也是乡下人,她一心拉拢翠平。守着王翠平这个定时炸弹,余则成陷入尴尬的困境。1946年1月,国共双方开始“军调”。余则成发现中共派来的军调人员中竟然有左蓝。余则成将军统在中共代表身边布下的监视特务名单交给左蓝,并公之于众,首战告捷。为了调查左蓝和余则成的关系,吴站长动用潜伏在延安的特务“佛龛”,导致了“佛龛”的暴露。行动处处长马奎抓捕了余则成的联络员秋掌柜,余则成再次危机四伏。他利用情报处处长陆桥山与马奎的矛盾,将“峨眉峰”的帽子戴在了马奎头上。马奎被转运时逃脱,而延安方面用挖出“佛龛”,换回了受尽酷刑的秋掌柜。
身份暴露的“佛龛”李涯分配回到天津,他提议让余则成策反左蓝,以测试余则成。李涯得知左蓝不从,决定陷害左蓝。他让余则成电话通知左蓝晚上在某地见面,余则成无奈答应,同时让翠平中途去拦截左蓝。眼看就要成功,不料途中杀出寻仇的马奎,左蓝和马奎互射身亡。余则成和李涯联手,几经争斗,路桥山被迫调走,余则成晋升为天津站中校副站长,获得了更多情报。延安失手后,有些材料流落民间。情报贩子谢若林得知一条关于中共派出一个女人到天津、与“峨眉峰”以夫妻名义工作、掩护其潜伏的情报,并开始怀疑余则成。他派一个名叫徐宝凤的女人伪装成共产党,接近翠平,套出翠平真实身份。余则成将计就计,巧妙化解了危机,而翠平为自己带来的麻烦深感内疚。内战到了最后时刻,国军军事参谋钱斌将去南京向蒋介石口述天津的城防计划。余则成准备在钱斌回到天津后实施绑架。翠平则提醒应该让钱斌去不成南京,让敌人再派别人去,这样就多了一个目标,之后再绑架钱斌或者另外一人都可以,余则成没想到翠平变得这么成熟了。余则成了解到钱斌患有哮喘,于是把哮喘病的禁忌药物注射进钱斌喜欢喝的红酒。不知不觉,余则成和翠平彼此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情意,在最后的时刻两人结为连理。
国民党作最后的垂死挣扎。李涯负责战后特务潜伏计划“黄雀行动”。在招募潜伏特务的时候,竟然发现许宝凤,许宝凤的交代让李涯知道了翠平确实是共产党,于是追捕翠平。翠平在逃跑过程中被敌人发现,但她得以脱身,可组织上不知道。为此,总部给余则成最后一个指令:翠平牺牲,你已危险,速离。余则成没有接受指令,他必须在离开之前拿到潜伏特务的名单,历经千辛万苦,也拿到了名单。就在余则成准备离开家时,吴站长派人带他走,情急之下,余则成将胶卷和结婚证一起放到了“鸡窝”里。在机场,余则成在混乱的人群中看到了翠平,并暗示东西放在何处。解放后,王翠平生了一个女儿,但被要求只能待在小镇里。组织上要求余则成继续在台湾执行潜伏任务,并给他派来了一位新“夫人”,此人恰恰是一直深爱着他,曾经的新派女学生,后来被余则成送上革命道路的晚秋……
二、《潜伏》剧给我们的启示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看一个文艺作品当然不能全当真,抽象提炼的东西,总是有些破绽的,全当真了,就不是明白人。况且,我们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脱离“高大全”,完全脱离了“高大全”,也就不是共产党的文艺作品了。但是应该看到两点:第一,我们现在的文艺作品的真实性较之历史上的要好得多,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对此无需怀疑。第二,共产党的今天,特别是共产党六十年前的今天告诉我们,这个局面是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的结果,作为两大阵营之一并最终打赢的成员,一定有比常人更多的优点,对此也无需怀疑。这在两个前提下谈启示,道理就说得通,就不怕别人说我在拍马屁。
——信仰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力量。这个电视剧中共产党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有信仰的人。”什么是信仰,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意识。信仰的基础是信念,信念的基础是自信,当别人迷茫时你清醒,当别人疑惑时你坚信。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信仰也是一种精神期盼。有信仰的人,对其所信的东西接近、爱慕、追求、推崇;没有信仰的人行为的随意性要大得多。信仰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需要说明的是,信仰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革命与反动之分。
余则成从一个国民党特工转为共产党特工最初的力量是对国民党信仰的破灭和对恋人爱情的追求,而这是不够的。在余则成从重庆到天津的路上,组织上安排了一次到解放区接受训练和任务的行程。我们党情报系统最高首长李克农接见余则成时告诉他:“秘密战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个人的意志经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多的时候,你的领导就是你个人的信念,身边没有人可以商量,面对危机局面只有靠自己。”李克农还告诉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干一点坏事,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余则成坚定地说:“我记住了,部长同志。”至于左蓝背后中弹,临死前含笑让翠平离开,那是信仰的力量;秋掌柜在重刑下,为让自己不说话将舌头咬下来,那也是信仰的力量;新的联络站长,从领导余则成到被领导毫无怨言,那还是信仰的力量。由此可见,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共产主义赶走三民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那是屁话。
——其他的东西也能让人坚持一段时间。这个社会绝对有信仰的人还是少数,不是多数,就是在有国教(国家宗教信仰)的国家里,真正能够按照教义从事,完全不越矩的人也不多。这个社会引导人们行为的东西还有很多,看不懂这点,也就没有办法了解和理解现实世界。首先,金钱是让人坚持一段时间的有效力量。金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可以衡量大部份具体事物的价值,是对物质世界控制能力的数量化表现,也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的贡献。吴站长爱财,他的爱财是通过爱好古董反映出来的。由冯恩鹤主演的吴站长不是等闲之辈,到底是国家一级演员,八一厂的台柱子,把一个自私自利、老谋深算的谍首演到了位,他几乎是该剧中唯一一位可以与孙红雷媲美的人物。那个情报掮客也爱财,情报对他来说没有党派、没有国别,有的只是交换金钱的价值。这个演员也演得不错,一口“京片子”还有些结巴,搞得孙红雷与他对话时也有些结巴。我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发现他叫曹炳琨,籍贯就是北京东城区,好一个“京油子”!
其次,爱情和婚姻也是让人坚持一段时间的有效力量。爱情是一种感情,通常是指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而婚姻则是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对一个女性的爱慕到为一个组织的服务,这是余则成人生重大的变故,也是整个故事的序幕。不过,共产党在最初一刻,就要求余则成做此事不是为了一个女性,而是为了信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者如是说:“只为红颜我担心你没有恒心”。后来王翠平和余则成的两性关系成为了剧情发展的主线之一,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喜欢到喜欢,最后还是没有得到组织批准,先斩后奏,将生米做成熟饭。再来看看另一个阵营。抗战胜利后,吴站长没有抛弃那个除了麻将就不认得几个字的乡下老婆,还以此告诫和拉拢下属:“胜利了,各位也应该过一过人的生活了,我已经把我的太太接过来了,各位也应该尽一下丈夫的责任。”这是他的精明之处,也是他的高明之处。说他精明,他知道没有家室的男人,比有家室的男人要难以控制。男人的配偶往往起到了组织所起不到的监督作用,因此他说:“我有责任让各位太太收收你们的心。”说他高明,他知道乡下太太,虽比不上出身于上海的马太太和出身于汉口的陆太太年轻漂亮,但是绝对可靠,至少是晚年的靠山。当国民党到台湾后,“校官成稻草,将官成光杆”,能够提前买块地,也是不错。至于赌气、好面子、图生存也能让人坚持一段时间,不过相对金钱和爱情来说要弱得多。
——信仰加本领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光有信仰是不够的,没有本领的信仰是会出问题的,而且是大问题。余则成的对手绝不是等闲之辈,他的老师吴站长告诉新到任的他,他的同僚都是非常“老练”的。我在这个电视剧中最欣赏的一句台词是:“请把茶叶交给克公” ,“克公”是我党情报界对李克农同志的尊称。这句话让敌人在茶叶里发现了情报,而五位同志为此献出了生命。“连睡觉做梦都要注意”,这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余则成对初出茅庐的王翠平的忠告。“大嘴巴”姚晨不亏是“女版周星驰”,把傻演出了美,把憨演出了巧。那位原名赵燕,现名沈傲君,把一个有信仰有本事的女共产党员演得庄重得体。至于第三个女性,则是那个早年天真无邪后来被迫嫁人,再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最终委以重任的晚秋,朱杰也演得不错,只是人长得太美、太艳,把本事冲淡了。在我们的对立面上,也有一些有信仰并有本事的人,那个李涯就是这样的人,也正是此人给余则成带来的麻烦是最多的。在国民党行将就木时他还想到搞什么“黄雀计划”,在站长明显为了溜走“不理朝政”,他还那么认真,也是让人佩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李涯终于拿到了余则成和廖三民(暗藏在军队里的我党地下党员)的有力证据时,廖三民破釜沉舟,与李涯同归于尽。廖三民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终于确保了同志的安全,而李涯却死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在成功的前一秒钟命丧黄泉。
读一个文艺作品可以学到一两点东西,读多个文艺作品就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联想到现在国家讨论教育改革问题,特别是对高考要不要文理分科,我的观点是最好不要文理分科。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最大的弊端恰恰来自于,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学理;有理想,没思想。“文理分科,重理轻文”:长此以往,人将不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顺便说一下,《潜伏》中的主题歌“深海”,是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歌曲,我是听着这首歌在计算机上敲字的。这首根据苏联歌曲《神圣的战争》填词而成的作品,使我思路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虽然我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生。)
二、当感情被信仰笼罩
坦白地讲,余则成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小富即安,满足于平淡生活的小市民蜕变成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胸怀家国天下的革命者,《潜伏》并没有给观众一个信服的说法。如果只看前三集,余则成投向我党的动机就更值得怀疑,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中共的一个美人计。左蓝的嫣然一笑,让这个军统的小特务毫不犹豫地跟党走。以致让我一度以为,余则成可能在后面还会有一些动摇。
但故事的后续发展却让我觉得继续深究于他的这种转变,是多么地毫无意义。也许就像左蓝说的“你真以为就能置身事外吗?”是的在那样一个年代,任何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都会选则一种信仰,并坚定地走下去。余则成渴望与左蓝享受浪漫与温馨,憧憬着与翠平相互扶持走完一生,甚至幻想过与晚秋在树下共同吟诗低唱,但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却注定让这些风花雪月与他擦肩而过。于是在左蓝的尸体旁,余则成只能让悲伤尽情来,而快些去;与翠平的常相厮守,最终也只能用机场的无声送别来终结。剩下的只能是将恋人的照片贴于胸间,望着与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的结婚照,而留下两行清泪。也许这就是邓部长所说的“革命的浪漫”吧。有点苦涩,甚至残酷是吗?可这就是对革命者追求自己信仰的最好诠释。也许有很多人会议论结尾的无情,可最终的结局如果变成了余则成和翠平在硝烟散尽后的深情相拥,我们这些观众又怎能体会到信仰的力量。
当年的共党为什么能让装备精良的国军一败涂地,不仅是得民心的“土改”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还在于有那么多像余则成,左蓝,翠平这样坚定的信仰者,愿意为这个党和那个令人向往的新中国而奋斗终生。而国民党中间,却有着太多像吴站长这样“普普通通”的凡人,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吴站长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错,任何一个坐在那个位置的人都会捞点小钱,对人对事睁一眼,闭一眼。(我一直以为吴站长早就知道余则成是共党,而故意隐忍不说。)可国民党却着实地错了,他们没有这么多铁石般坚定的信仰者(李涯除外)。和一群有信仰的人作对,其下场可想而知。很不幸,我们今天中间也有很多“吴站长”,这不能有太多抱怨,这是一种信仰的缺失。
今天没有经历那个决定国运年代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没有了信仰。因此也就实在是很难理解余则成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境界。(不要以为都学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能体会一个信仰者的坚定和执着。)但也许就是这个不理解才让我们会为余则成和翠平的伤离别而心碎,这就是时代落差的作用。有没有信仰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没有用,这个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我们不过几代人年龄差距的余则成们,与我们的心理差距确是几百年的距离,甚至更远…。 (申志远)
三、奉命活下去
其实组织已经用一种很不自然的方式告诉老余了,翠屏找到了,但是由于你目前的身份和环境,你们已经不能在一起了。办的是不太地道,但是也是断了老余念想的一种方法。否则就老余的执拗劲,肯定不会痛痛快快再婚,哪怕是晚秋。这对老余的身份掩护将很不利。(毕竟翠屏的假死也是一条不利的线索,老余过于执拗这些,肯定会有人做文章,再婚了,以前在大陆的全部线索从某种意义上就断了)
很多朋友一看结尾,就大骂组织不让他俩在一起,咋就忘了之前的母亲呼唤深海呢,老余去了台湾,并且还得潜伏,其实是没办法的事,完全是站长这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既然到了那很有价值,又不太容易撤出来,就只能这样了。
我也不喜欢晚秋,特别是她小女儿情态的时候。不过到最后我倒没有那样讨厌她。翠屏的确可怜,结局我也看得哭了,但谍报斗争就是这样残酷,毕竟是你死我活的事,所以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李白烈士的原形就是被郑介民分析对比档案发现皮包公司进货量不对而暴露的)。所以只要老余要潜伏下去(而且是不得已造成的继续潜伏),翠屏就不能暴露,而老余身边就必须有个枕边人(否则站长也会给他弄一个,那可不得了)。所以就算没有晚秋,也得有早秋、晚春被派到老余身边。
那样的话,对老余和那个假妻子更是一个考验,因为两人还要磨合,如果再是一个翠屏那样的250,恐怕老余的相片就得加黑框了。当年穆连成跑到日本,看来利用上这条线了,要不晚秋咋能进富实航运呢,所以虽然戏剧化了一点,但还说不上突兀,要是平白无故的在安插一个妻子,光身份就得做很大手脚。
因此从这点来说,虽然这种安排晚秋还算个不错的选择。另外晚秋,从某种意义上不就是另一个老余吗(为爱走上的革命,而后才有的信仰)?大家不应只看到余程两人才50年春就挂上结婚照,也应看看当时两人的表情。老余在思念着翠屏,晚秋呢,满脸也没有过分的欣喜,两人凝视的不再是结婚照,而是一张命令、一个誓言、一种信仰。这两个人将以这种身份继续相互扶持,战斗下去,活下去。
套用苏联经典间谍片《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下一部的名字:奉命活下去!
四、为了信仰而战斗
据天津作家龙一同名小说改编的30集电视剧《潜伏》即将在全国各电视台播出,而这部剧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天津电视台已作首播,观众收视率还是可观的。
小说作者龙一对电视剧《潜伏》的创作非常满意,尤其对孙红雷的表演连连称赞。电视剧《潜伏》被称为谍战剧,但龙一表示自己创作这部作品时,并未将其归类为谍战作品,他说:“其实《潜伏》是一部反映我党地下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我所关注的是他们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的困境和抉择我认为故事的戏剧性永远要植根于真实的生活,特别是今天读者和观众可理解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矛盾余则成与翠平是一对充满对抗和误解的‘假夫妻’,戏剧结构充满了趣味性,同时也是以往文学艺术作品很少涉及的一个特殊的伦理话题。由此,故事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关系领域,这使人物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潜伏》的故事是我根据对当时地下工作者生活、心理的考察虚构出来的,因为当今观众的欣赏口味变了。当年孙道临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同题材影片属于红色经典,但如果还是按照那个路子创作,现肯定不会有市场了,因为那些红色经典作品局限于当时的创作环境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不是那样简单,生活中也不会只有敌我关系因此,我的作品还是要尽量还原他们的真实状态,不仅描写他们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和果敢,也将视角对准他们危难境遇下的矛盾冲突与感情纠葛。”
孙红雷扮演的男主角余则成无疑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而龙一对他的表演也是大加赞赏。他说:“孙红雷的表演太成功了,突出了一个‘稳’字,他的诠释甚至比我当初设计的这个人物还要丰满、有深度。因为文字的表达毕竟有限,不如影像更为直观,而孙红雷非常准确地将余则成的重情重义、机智果敢以低调内敛的方式展现出来,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孙红雷把握人物细节方面尤为出色,比如第13集中,左蓝为掩护翠平,隐瞒伤势,但最终还是牺牲了。虽然李涯的阴谋被打乱,可余则成和翠平却陷入苦痛的长叹中!此时,余则成有一大段内心独白,孙红雷用低沉、伤感的独白将人物痛苦万分的心理呈现出来。令人称赞而扮演翠平的姚晨,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自《武林外传》后,姚晨接演的作品大多是喜剧,这使她的表演受到了局限。而从《潜伏》第5集翠平出场后,她的表演立即吸引了观众。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大多来自翠平与余则成假扮夫妻的矛盾冲突中,而姚晨除了发挥出自己擅长的喜剧表演风格外,还将人物泼辣、坚定的一面表现出来,丝毫没有被孙红雷所压倒。演员都需要一部好戏、一个好角色来展示自己的演技,这方面,姚晨把握住了机会,翠平这个人物能使观众重新认识到她的能力”(据网络资料)。
这部电视剧集,我基本是一气看完了它的全剧DVD碟片。该戏的确引人入胜,具有着很强的可观赏性!
我以为,该剧有如下几个特点,说出来供探讨:
剧情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基础之上 《潜伏》的时间跨度是自抗日战争的1945年至第三次国内战争结束的1950年。在这一时期的各个阶段,国共两党从共同抗日到分道扬镳(包括南京汪伪政府一段剧情),国民党的两大情治系统——“军统”改为“保密局”、“中统”改为“党通局”,剧中这些历史情境及主要头目的出场(或在戏里提及)都是以真实史料为基础的。从而凸显了历史真实感。
地域跨度较大而以第三次内战的战略敏感地天津为叙事主体  这部戏所选择的人物出场主要场景地:重庆——南京(旁涉上海)——天津(旁涉冀中抗日根据地、西安、北平),都是当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天津,它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战略转承的重要枢纽。国共两方军事上的最后决战,自东北战场上初见分晓后,接下来的平津对决将直接影响着淮海大战、突破长江封锁及占领国民党最后堡垒南京、上海中心城市这些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性转折!因此,这部戏的好看就是在于它是与当时这些重大热点地区的重大热点事件密不可分。
出场人物众多且更换频率高  《潜伏》一剧是以往类似所谓“谍战”题材电视作品中人物出场最多、更迭最频繁的,创作者们丝毫不吝啬使用了大批有表演功力的演员。尽管有些演员戏份不多,但均表演有道、丝丝入扣,毫不含糊、敷衍了事。
主要演员对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反差明显、异彩纷呈  这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孙红雷对抗战后期加入中共的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余则成一角的把握,一改过去的“霸气英雄”套路而以“内敛”、“稳健”为其性格特征。另外就是与“李侠式人物”余则成假扮夫妻潜伏、大字不识一个的女游击队长翠平(姚晨饰)、军统(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冯恩鹤饰)等,他们为贴合剧情、人物的精彩表演,对该剧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具体谈点对演员的表演及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印象——
a)孙红雷变得“蔫不啦叽”:这个小眯缝眼且脸长小疙瘩的其貌不扬的“三哥”,向以荧屏“硬汉形象”著称,而且在一些警匪片里还有点“邪恶”之感。但在电视剧《落地,请开手机》因形貌酷似而假扮王奇的弟弟“王浩”当卧底的表演中,我们已能领略到他戏路的某些转折。近期网络又曝出他在《梅兰芳》一剧里所扮邱如白一角对其传统形象的“颠覆”:“他亦痴亦狂的表演更是为其赢来一片叫好声,“这个角色让我疯狂并幸福得一塌糊涂!”39岁的东北爷们儿孙红雷在与记者聊天时仍然掩盖不住自己的兴奋。难以想象,性格粗犷、甚至有些匪气的孙红雷能去饰演一个邱如白这样的文人,而且还演得那样痴,那样真。成都观众则高呼“孙红雷进步了”!正是这种观众首肯的“进步”,诠释着有“实力派演员”之称的孙红雷影视表演能力的日臻成熟。“可塑性”的强与弱,历来是一个演员“艺术生命力”强弱的一项“硬性指标”,俗话说某演员的“戏路宽”即指此。老一辈著名的电影、话剧人中不乏其例。《潜伏》里的孙红雷,究竟做得如何?让我们来作些分析。先来看看《潜伏》里的余则成是什么样的人?
1937年即“入道”的余则成,是经军统特训班训练的专业特工。剧情给此人设定的是:出自河北农村的他,受到过良好教育,胸无什么理想、信仰,却有爱国心、同情心。在重庆军统局期间,便在直接上司吕宗方(先期已转变为中共谍报人员的原军统高级特工)的领导和悄然控制下工作。一次奉命监听中共地下组织的会议,因红色恋人左蓝的出现而自觉不自觉地在监听纪录里做了手脚,放跑了即将被围捕的共产党人。紧接着,随吕宗方一起被戴笠指派去南京日伪情报机关潜伏,伺机刺杀了军统变节者李海丰。在恋人中共地下党员左蓝的一再规劝下,尤其是他所尊崇爱戴的吕宗方的身份暴露和被刺杀之后,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思想也有了根本转变。便随着军统派遣他去天津站的机会,假借回乡探亲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工作,在冀中根据地受我党情报工作领导人李克农的直接短期培训及委派下,潜回天津军统(保密局)敌特机构为我党工作。其后,这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边干边学”,伴随着在天津敌特机构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谍报活动及成功,终于一步步地提高了政治觉悟,成长为我党杰出的“隐蔽战线的英雄”,一名自觉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身的战士!
如何看待孙红雷所扮角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要看他本人(包括原作、剧本改编对此合情合理的阐释)对剧情所设定的“人物思想、身份转变”这一必不可少的“渐进过程”细微之处的理解和把握!这一关键“节点”若处理得不好,这个人物便立不起来,失去了事物发展规律本身所限定的真实性。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有着近十年从事军统特工生涯的国民党特务,经过我党短期的培训和教育,就立刻转换了原有的身份和一系列行为特征、习惯。但作为信息非常灵通、业务十分娴熟的军统情报人员,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原先的敌对方——中共各方面资讯的这个基本特点。所以,这为现实中的人也是剧中人“角色转换”具备了条件。而依据剧情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在表演中一一体现出来的!
为塑造余则成这一形象,孙红雷一反过去个性张扬的作派,而力求以内敛、稳健的外部特征来适应角色特定个性的需要。他时而在上级、同级面前唯唯诺诺,时而冷静沉着思考对策,时而以平静似水掩饰内心的波澜狂涛,时而又为他巧妙设局利用敌人窝里斗所取得的奇效而暗自庆幸和偷着乐。他的全程表演虽不能以无懈可击来评价,但总体来看应是合格的,即他的表演有一定的“阶梯过渡”,拉开了次第的“间距”。例如:他前几次与天津地下党接头时,不自觉地使用了“你们”、“贵党”这样的词语称谓,恰恰反映了他是刚刚从旧营垒里挣脱而出的人情不自禁的“下意识”。而在“入党”、“结婚”、“担任地下党领导”这些细节上,既可以看出一名新同志对党的知识及组织工作程序的不熟习又可看出他宝贵的纪律观念。须知,与久经考验并且一直在我军部队工作的“李侠”(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不同,余则成的身边又是一位大字不识、革命道理懂得甚少、政策水平有限的“草莽式”的女游击队长,他只能在与地下党的有限接触中获得点滴党的基础知识教育、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极端困难的地下状态,遇到任何困难包括受到己方的误解,他只能靠对信仰的绝对忠诚来支撑他的心理的和实际的行为!
要说有瑕疵的话,我以为:孙红雷所扮余则成在明码广播里“证实”翠平被“炸死”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作连续“呕吐状”这一表情,我们在以往孙扮演的角色里似曾相识。难道就不能换种方式来表现?另就是,余则成被吴敬中急唤去机场,巧逢轿车里的翠平。为暗示翠平去家里鸡窝取情报、金条等物,在车前做老母鸡抱窝的动作时间过程过长,显然系败笔。因为,吴站长等人是非常熟悉翠平的,当着他们的面,余则成搞了那么长一段“大动作”焉能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吴敬中见势走到轿车旁认出了没被炸死的余副站长夫人,这戏还怎么接着往下演?!(作者说得极是,另外剧中提到37年、45年时,用词是不准确的,应该是民国26年、民国34年——古朴的寂寞)
b)姚晨变得“泼辣与无知”:对这位1979年出生的演员几乎没印象,经查资料才知她在《炊事班的故事》里客串、在《都市男女》、《武林外传》中担任过角色,有“女版周星驰”之称(本人不喜观看“新武林戏”、“星爷搞笑戏”)。据此,她以前的戏路应该属于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一类。对于这样一位“准八O后”的年轻演员,要她去演一个“时空差异极大”的“翠平”的确是太难为她了!可她演得血肉丰满、十分出彩,真令人惊讶于导演的功力与演员的悟性!
翠平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观众才能比较熟悉:她是出生在太行山区落后、封闭、贫穷农村的乡妹子,没受过文化教育,仅凭着质朴的阶级情感、意识和一定的觉悟投身于保家卫国、反抗阶级、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去,并且因枪法奇准的武艺成为一支20几人游击队的队长。在她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热情、豪爽、善良、果敢、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献身的一面,又能看到刁蛮、狭隘、偏执、蒙昧、粗枝大叶等局限性的一面。因原派给余则成配合其担任潜伏任务在延安工作的翠平妹妹中途牺牲,组织上不得不临时仓促抽调她顶替而去执行这项难度极大的任务。按余则成的话来说“她太不适合担任这项工作了”,的确也是,翠平这样只会捅娄子的人不仅不能起到掩护作用,反而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累赘!可精明老道的吴敬中不给手下人以任何借口的机会,他将“应该让大家享受抗战胜利果实,该把各人的家属接来享福”的时髦口号,变为他考察属下的一种阴险的手段!故尔,翠平的出场实属无奈(对中共方面而言)也是必然(于剧情)。
所幸姚晨在处理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时,张弛有度、敛放得法,将一个“错误、过失不断、缺乏女性味儿的‘农村大老粗’‘疯婆娘’从生活教训里不断成长,渐进式地改变为较能善解人意、学有所成的地下工作者,真正起到余则成工作搭裆的作用”这么一个过程演绎得合乎逻辑、合情合理,人物形象鲜活、丰满,个性突出,有层次感,“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典型个性”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某些方面甚至做得比孙红雷还出色!这个演员的前景完全有理由看好。
c)冯恩鹤不仅是“老谋深算”:1948年出生的冯恩鹤应该归于老一代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之列了,而且他以往在影视作品里扮演的基本是正面角色。从他曾获小百花优秀男配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优秀表演奖,以及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的经历来看,尽管多演配角,他的表演艺术水准足可称为“师辈”一级。
吴敬中这个角色,既是老谋深算的军统资深特务头目的形象,又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趁机中饱私囊、疯狂敛财这一极端腐败社会现象的典型代表。
军统天津站站长为少将衔,这在戴笠苦心经营的国民党最大的情治系统内应该是与京、沪、穗、宁等重要城市各站站长相若的职位。戴笠将这一重点地区已然恢复重建的情报站站长要职给予吴敬中,并抽调刚于南京冒险刺杀蛰伏于日伪情报机构的变节者李海丰甫立奇功的余则成等几位干员以配合他的工作,足见戴大老板对天津站的重视及对他吴某人的信任。实际上,军统情报站绝不仅仅限于收集情报的工作,他们还担负着惩治汉奸,监视、督察乃至处决国民党驻当地一切军政要员及事务的职责,更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侦缉、破坏、暗杀中共地下党组织及成员,迫害一切进步爱国人士的凶恶鹰犬!
冯恩鹤扮演的吴敬中,得益于他游刃有余的表演技巧和历来扮演正面人物形象的积累,将一个内心极为复杂、精明老练、城府深不可测又贪得无厌的国民党高级特务形象细刻精描得入木三分!而且,他完全是从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人物性格及其内心心理活动着眼,融入角色,摈弃脸谱化的低级表演程式。应该说,他是近年来谍战戏(还包括其他影视作品)中反面人物饰演者里极佳的一位表演有深度的演员!
外表看似忠厚、诚恳的吴敬中,在实际生活里仿佛有多副面具,他可以面对各种局面得心应手地玩弄“变脸”的把戏。他的阴险、狡诈和凶残、贪婪,往往不露声色而藏于内心,他的眉宇之间谈笑风生、挥洒自若,却又总是令下属不寒而慄!他对面临的国民党危局了然于心,所以早就心怀叵测地为退路作好了种种的安排。他利用师生关系拉拢余则成为其敛财,就是这一计划、步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天津即将被解放军攻破、登机撤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将余则成紧紧地抓在手心里,以防备他“贪赃枉法”事实的败露!他对部属的“关怀备至”,亦完全服从于他将这些人布成他“棋盘”上可利用的“棋子”之需。
如果,我们的影视剧都能有这样表演功力的演员饰演反角,或是装扮有错误、毛病的剧中人角色,它能不好看吗?!
d)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这部电视剧写了余则成与左蓝(沈傲君饰)、晚秋(朱杰饰)、翠平(姚晨饰)三个女人的感情戏。前者,是余则成的初恋情人、余则成参加革命最初的引路人及思想信念发生根本转折的原动力(即南京地下党负责人对他所说的“你是为一个女人而转变”(大意如此));晚秋,是余则成秉承吴敬中旨意暗中去汉奸穆连成家中一次次敲诈勒索贿赂时认识的穆连成侄女,这个寄人篱下的单纯女孩孤苦伶丁,身世悲哀,对余则成是一见钟情;翠平,与余则成从假夫妻变为真夫妻,并在余则成去台湾后为余生下一女。
现在的影视剧离不开女人及感情戏(《士兵突击》例外),谍战戏里更是跳不开“英雄伴美人”的窠臼。但《潜伏》的男主角与三个女人的戏,是剧情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比较而言,晚秋的存在或许次要一些。但穆连成、吴敬中从各自利益出发都想利用美人计套牢余则成,则离不了这一角色;晚秋与其丈夫、情报贩子、党通局(原中统)特务谢若林,通过吴敬中的关系被安排在余宅大院内,并与余家发生一连串的剧情瓜葛也离不开晚秋这一角色的参与;至于在余则成挽救、指引下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晚秋,又神奇般地出现于港台,并由组织安排成为配合余则成在台继续潜伏的妻子身份,看似于情于理不合,实际上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当年便实际存在着中共地下工作者为了革命的需要,在新中国的曙光来临之际抛家离子,义无反顾地继续战斗在敌营的鲜活实例。这些无名英雄们中的某些人,兴许现在还仍旧为着自己的信仰、为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而奋斗在境外的隐蔽战线上!
左蓝,美丽端庄、受过系统教育又经历了在延安、苏联所受的革命熏陶,与余则成心心相印,自然是余则成最理想、最美满的革命伴侣!在余则成看来,左与另二位女性相比,无人可敌。但她在天津军调处工作期间被潜伏在延安的敌特李涯(代号“佛龛”)认出,同时,左蓝与余的恋人关系早已不是秘密,李涯、吴敬中出于各自的目的皆欲置她于死地,她的牺牲便不可避免。这既是剧情展开、延续的需要,也是符合当时实情的合乎逻辑的一种结局。对于漂亮、温柔、善解人意、小鸟依人的晚秋,余则成不可能不动心,尤其是在左蓝死后又与她重逢的日子里。而翠平,对左蓝更多的是敬慕,对晚秋却是醋性大发、绝对难以容忍,只是碍着“假夫妻”这一层也不便于同余、晚二人计较出个什么结果来!晚秋人不大却鬼精灵,她深信余则成是喜欢自己的,面对翠平的撒泼、敌意毫不在意,因为她将余、翠之间的感情隔阂看得十分真切,但是又面临无可奈何的窘况。恰恰是翠平的醋意一步步地加深,揭开了她对余则成情感微妙变化的面纱,而当翠平拿起驳壳枪英姿飒爽、又一枪击毙原天津站情报处长陆桥山的壮举,震撼了余则成的心灵,令他对翠平产生爱慕之情,加上翠平的不断进步、变化因素而最终决定与她结婚成为真夫妻!至于作者龙一所宣称的“特殊的伦理话题”、“一个全新的人物关系领域”,我想,这已并不重要了。因为,没有多少人猜测和计较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假夫妻”是如何生活的。“生活原型”也永远不会给你真相和答案的,人之“七情六欲”与潜伏计划的大业相比,孰轻孰重?!
e)作品插曲的苏联情结: 电视剧《潜伏》的插曲有两首,一为左蓝在重庆读书时,与进步学生一同高歌的苏联著名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另一首则是作为主题歌的《深海》(亦是余则成在天津潜伏时的新代号)收于片尾,而这首歌曲是以苏联卫国战争年代另一首著名歌曲《神圣的战争》曲谱改填歌词而成。
从这两首苏联歌曲的采用,不难看出这部剧作的编创者有着苏联情结,或者说是对二战时期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野蛮入侵的伟大斗争精神及其卫国战争经典歌曲的某种偏爱!的确,这些战斗歌曲曾经鼓舞了千百万的苏联人民,以及作为他们同盟的中国人民和其他欧亚国家站在同一战壕里的人们!直至上世纪50年代,《共青团员之歌》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是那个年代中国青年学子心灵上抹不去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心声!
作为前者,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出现于爱国青年、进步学生中毫不奇怪。因为中国是苏联二战时期的盟国,中苏有正式外交关系,国共联手抗日离不开苏联的援助,即便是反共的蒋政权。因此,这些苏联歌曲不仅在延安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唱,同样在蒋管区进步人群中流行。连军统特务余则成不也站在左蓝合唱人群一侧,和着这首歌的旋律,满面笑容点着头哼唱着吗?紧接其后,余则成还送左蓝一块托朋友从莫斯科带回的时髦于当时的苏联丝巾哩!所以,这首红色歌曲穿插于这个情节中,是可信的、自然的。
而后一首改头换面的苏军老歌的出现,特别是当作主题曲置于片尾,多少有些令人感觉意外。我们知道,《神圣的战争》这首苏军经典战歌曾在史诗般的苏联影片《莫斯科保卫战》中作过精彩演绎。这电影艺术创作上的神来之笔,是出现在该影片莫斯科会战的第二阶段,即希特勒德国作出了不惜冒着苏联西北部冬季的严冬酷寒的风险,以百万大军意欲与苏军最后一搏,拿下苏联首都结束这场战争的战略图谋。而作为战争消耗非常严重的苏军一方,能否保住命悬一线的莫斯科城,是个极为严峻的考验!在这关键时刻,苏军红旗歌舞团来到莫斯科保卫战阻击部队某部的战斗前沿,请求司令员批准他们上阵地表演。司令员恢谐地说:“这等于派来了‘预备队’!”为保证这些“苏军财富”的安全,命令他们在指挥部掩体里演唱,用多部电话联接传声的办法以鼓舞前沿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在这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激昂歌声激励下,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的苏军火炮齐发,红军战士们端起带刺刀的步枪冲入敌阵……(雨湖山樵)
五、英雄无名而愈不朽
在PC面前沉寂了好久,没有从那种氛围里解脱出来,看着翠平抱着孩子的遥望与余则成最后无奈,故事仿佛可能还没完,也可能,早已结束。
大学时期迷鲁迅,自以为深刻精到,一位导师却告诫我,鲁迅,三十岁之前,是看不懂的。当时年少意气,自是不信的,后来经历了些事情,受了些跟所有人一样的日常打击之后,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来历——潜伏给我的感觉亦然。
我相信在工作之前,自己一定是看不懂的,很多细节,很多日常里的对话,很多关于人生境遇的灵光乍现,仿佛在余则成设计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圈套里,得到了应有的成全,尽管我知道,谍战剧是当下俗套、扣人心弦的情节只不过抓住观众的媚俗点,可我还是被触动了,模糊的、遥远的,却是深刻的。
不得不说,完美的左蓝是个败笔,也不得不说,翠平那突兀的傻乎乎,也是消弱了事情的残酷,我们所谓革命浪漫主义,也只能在晚秋那小资产阶级情调里寻找挽回祭。
也许按照市场考虑,删除那些感情戏会失去很多娱乐性,但是人性的挣扎、境遇的荒诞、命运与自由的博弈,以及中国式的人际关系的纠结,都在余则成周围的那些男人身上得到深刻而恰如其分的体现。
而得分最高的,是天津站站长吴敬中,这个老演员把一个从忠诚的理想者到一个堕落的务实者,以及多年混迹官场的那种精炼老道演绎的几乎出神入化,我认为几年前的自己,是绝对看不出他的“好”来的,只有工作了几年,吃了些苦头,终于明白了些职业场各种规则的时候,才能明白这个站长的妙处,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他,而不是英勇无畏近似神的余则成。
当然,主演余则成也是很棒的,一个男人,一个只是想过太平日子的小人物,却被时代的洪水冲进了历史的浪潮尖上,而他开始,也不过是想过太平日子而已,后来诸多的努力,其实并非为了那么伟大崇高的信仰,而是周围同志的血,让他一步步走向了神圣,经过了不断用牺牲堆积起来的情报工作,他只能向前走,直到,他的信仰——左蓝牺牲。
他读到了 “为人民服务”,读到了“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个时候,延安,主义,党才成为他心中的神圣所在,而如果说,从前是从左蓝身上传达给他的,现在则是从身边这个二愣子妻子翠平身上传到出来的,一种支撑,一种信念的支撑。
有时候,我突然在想,那个时候,很多人做了叛徒,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坚贞不屈,不为名利,超越生死,为了革命胜利,而这样一个信念,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幻想里的一种近似宗教情结的自我升华而已,延安,其实并不代表真实所在,革命胜利也不是具象的,可摸可捏的,而是他们每个人超越自我之后的一种幻象,是一种存在,一种生存意义,一种朝我的力量,一种证明幸福终极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人,虽然生活条件很艰难,但是在精神上,与我们这些挣扎在自我苦海里的现代人相比,要幸福的多,因为他们可以简单、明确、坚定并超越。
每个人都希望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无论朝代更替,岁月穿梭,每个人,都一样。
这部电视剧,最触动自己的,是小人物,普通人在大时代里的那些人性的挣扎、那老师死后的茫然,那基于义愤的暗杀、那目睹腐败与信仰摧毁的痛苦,那“组织”安排的无奈,那错综复杂的时局演变,以及,那些老练了尘世的办公室人情……
故事的最后,翠平不能离开镇子,余则成不得不留在台湾,两个人毕生,可能再也无缘,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荒诞的背后,却是那个大时代里的极为平常以及正常的跌宕起伏,只有“孩子们的孩子们的孩子们”,在这庸常时代里拍案惊奇,而其实,情爱离恨只道寻常,太多太多了,寻常罢了。
据说,是有原型的,上个世纪轰动一时的“吴石案”,就是余则成。
但也只是据说罢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余则成,他们是英雄,也是普通人,早已深埋于历史的恒沙数里,籍籍无名而亡。
不过,清风明月可以作证,万里江山可以作证——英雄有灵,因无名而愈不朽。
——好久,没有这样感动于一部电视剧,以此纪念。
(君子心)
五、信仰的故事
这几日沉浸在电视连续剧《潜伏》的故事中,欲罢不能。一向对国产电视连续剧的感觉都不太好,窃以为某些剧作前十集故事还可以,后面的完全象是粗制滥造,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而《潜伏》不同,它是唯一吸引我一集一集往下看,而不拖住进度条快进的剧作。故事紧凑,环环相扣,心情紧张,始终为主人公揪着心,直至故事结束。然而,情绪并没有随着故事的终了而释然,我又走进百度吧看网友们的评论、感受,颇能引起共鸣。继而走进鲁豫有约 孙红雷,听这个东北纯爷们儿的故事,感受铁汉的柔情。然后是向亲密的博友们推荐《潜伏》,萌发写观后感的念头,这些都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下面接着说说这部剧的看点,个人愚见。
首先觉得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而这些故事虽有主次,却个个鲜明清晰。且不说主人公余则成、翠平、左蓝所塑造的革命者的形象,就是吴站长的精明老到,其老婆的饶舌愚蠢世故,李涯的“信仰”与愚忠,马奎的凶狠狡猾,陆桥山的圆滑阴险,晚秋的忧伤及转变,谢若林的投机颓废,就连小地主王占金的可怜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并不雷同。而作者塑造人物基于人本主义,革命者或反动者都有信仰,只不过立场不同。他们也是有喜怒哀乐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立身行事虽远在战争年代,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单纯的口号或主义的堆砌,人物的思想在碰撞、交锋,有其现实的基础。每个人物都有其可爱或可悲的一面,让你看后引发思考、感慨,而非单纯地去喜欢或憎恨某个人。就连小地主王占金都让人投以一丝同情,而恨不起来。突破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我想,这也许是《潜伏》最成功的一面吧。
其次,故事紧凑,悬念迭起,伏笔铺垫,是又一大看点。则成一个个任务出色地完成离不开剧作的前后铺垫和呼应,人物的对话、动作、眼神、心理活动都极好地融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看时神情紧张,目睹则成一步步化险为夷,心情时而提起时而放下。这些情感体验伴随始终,不能不让人佩服导演及编剧的高明。
再次,情感的拿捏、细节的处理、音乐的调动也很成功。则成在左蓝牺牲后前往安息室告别,无声无息,是情势所逼,也是爱到深处已无言。这与片尾曲呼应,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再到他诵读《为人民服务》,是情感的剖白,也是信仰的升华,感人至深。则成与翠平感情的升温也并不突兀,也是于无声处丝丝浸透。翠平被劫后重归,惦记鸡窝里的金条,想摸则成的手又不敢大骂自己是个二百五,因爱则成怜惜晚秋,靶场神枪手成了则成眼中的魅力女人,这些细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二人的情感由助手战士向恋人角色的转变。二人拜堂时,则成的誓言坦荡,真诚让人感动,翠平的简洁率真倍显可爱,这些与人物的文化背景性格特点也吻合。则成以为翠平已死倒在地上,二人机场相遇,翠平山坳上抱着孩子的守望等场景令人动容,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结局余则成与晚秋成婚继续潜伏,望着结婚照,想着翠平的摸样留下的热泪,使人感到酸楚,信仰让人意志坚定,也给人飘忽无定的生活。故事终了,然而留给人的思考是无穷的。有些网友强烈要求出续集给二人一个团圆的结局,愿望良好却忽视了现实的冷酷。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这应该也是该剧不落俗套之处。
当然作家龙一的创作功不可没,没有这个短篇小说就没有这部成功的剧作。好的故事需要有好演员的演绎,孙红雷的扮演一改以往形象,是一个突破。姚晨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总之,《潜伏》剧组带给人一个惊喜,一种对影视剧新的期待。如果你没看过,可以搜来一看,值得你关注,因为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moonlight)
吴石将军——《潜伏》里孙红雷扮演的“深海”的原型
吴石(1894~1950年)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闽侯县螺洲镇(今福州郊区螺洲镇吴厝村)人。(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可查阅吴石案考证,“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毛主席曾有诗所赠。1973年,大陆官方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1911年,吴石与少年好友吴仲禧一道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参加辛亥革命。他在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前后受业4年,与白崇禧为同期同学,后至日本深造,学习军事。学成回国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教官,其政治背景属于国民党“桂系”。1940年初,吴石重见相隔20余年的老友吴仲禧,当时吴仲禧在韶关任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和韶关警备司令。吴仲禧已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几年里,吴石经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失望的情绪。一方面,他想在抗日战争中扎扎实实地做一些事情,渴望自己在军事上能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另一方面,他又逐渐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官场的勾心斗角,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局面。吴仲禧回忆说:“吴石对共产党人是有好感的。他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在武汉珞珈山听过周恩来的演讲,还同叶剑英等人有过交往。”
1948年6月,淮海战役前夕,吴仲禧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被派往“徐州剿匪总指挥部”服务。吴仲禧到南京后见到吴石,吴石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学生、 “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说吴仲禧是他多年的挚友,请李多加关照,给予方便。李见了吴石的信,对吴仲禧格外客气,亲自带他到总部的机要室看作战地图。吴仲禧暗中把主要部署记录下来。为把情报尽快送出,他托病回南京就医,赶到上海把上述情报向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潘汉年作了报告。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逼近南京。稍前,国民党国防部尚保存有500箱重要军事机要档案资料,国防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主张直运台湾,而吴石则以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为理由,建议暂移福州。国民党当局采纳了他的意见。吴石之所以要将这批机要档案转移到福州,原来他得悉将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他打算一旦时机成熟就在福州起义,将这批军事机要档案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5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又电促速将档案运台。吴石则以“军运紧,调船难”为借口,仅以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权充绝密档案,列为第一批,派人先运台湾。紧接着的一天,吴石又下达“死命令”,当晚将档案全部转移到位于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匿藏,并向研究院院长黄觉民(黄是吴的挚友、民主人士)作好交代。 1949年7月,吴石由福州经广州辗转到香港找到吴仲禧,吴石说他已被调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要到台湾去,吴石坚定地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8月14日,吴石接蒋介石急电令共即日赴台。15日上午,他密召亲信参谋王强到公馆,作了简要而严肃的面示:“我奉命明天即飞台北,这里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你要尽到军人天职,‘人在档案在’。下一步怎么办,想必你自己懂得。为万无一失,可征求黄院长和刘通先生(原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意见而行。”次日凌晨吴即携眷飞台。两天后福州解放。王强即在黄、刘两位前辈认可下,将298箱保存无损的国民党军事绝密档案呈献给了解放军。
吴石历任上尉参谋、军械处处长、少校参谋、上校教官、北伐军总部作战科长等职;军事厅参谋长、参谋本部处长、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军政部任主任参谋兼部长办公室主任、史政局局长等职位。
吴石赴台前,中共地下组织给他的代号为“密使1号”。吴石抵台后,就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49年10月和11月,解放军攻打金门和舟山群岛先后失利。这两仗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解放军敲响了警钟。解放台北比原先预计的更加困难了。为尽快取回吴石掌握的重要军事情报,华东局领导决定派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情报工作的女党员朱谌之赴台与吴石联系。 1949年11月27日,朱谌之从香港抵台,与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老郑”取得联系。一个星期后,吴石在寓所秘密接见朱谌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绝密军事情报的微缩胶卷,内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和大、小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备图》;台湾海峡、台湾海区的海流资料;台湾岛各个战略登陆点的地理资料分析;海军基地舰队部署、分布情况;空军机场并机群种类、飞机架数等。这批情报迅速通过香港传递到华东局情报局。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了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蔡孝乾。蔡孝乾叛变,供出了所有名单资料,造成包括400多名地下共产党人被捕,变节者活命,坚贞不屈者被押马场町刑场枪决。国民党保密局逮捕蔡孝乾时,蔡供出了吴石。蒋介石得悉,非常震怒。1950年3月1日,台湾当局下令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罪名逮捕吴石将军,并在其寓所搜出他亲笔签发给朱谌之前往舟山的特别通行证的有关书面材料。这样,不但摸清了失踪多日的朱谌之去向,也为吴石的“叛逆”最后定了罪。不久,朱谌之便被国民党军警从舟山抓回台湾。由于此案涉及高级军官多人,加上吴石在国民党军界有很多朋友和门生,国民党需要给海内外一个明确的交待。1950年4月8日“吴石案”的承办人李资生在香港的国民党刊物《新闻天地》上发表一篇长文,详述逮捕吴石和朱谌之等人的始末。此案最后枪决了6人,与吴石和朱谌之一起就义的还有吴石的亲密朋友“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亲信随员聂曦上校等人。
吴石案
1950年3月1日,时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的吴石,据称由于受被破获的“中共台湾省工委事件”牵连,被台湾特务机关秘密逮捕,罪名是“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受该案牵连而后被捕的人有:朱谌之(女,吴石的联络人)、王璧奎(吴石妻)、聂曦(××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长,吴石的老部下)、陈宝仓(前 “联勤总部”第四兵站中将总监)、方克华(××公署主管人事的中校参谋)、江爱训(主管补给的×处参谋)、王正均(吴石的副官)等。1950年6月10 日,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等4人,被台“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余的人也分别被判刑。(申志远)
※ 来源: 文学城日记http://diary.wenxuecity.com ※
作者:人在路上作者博客>>> 时间: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