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历史渊源及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5:33
八极拳全称《吴氏开门八极拳》,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吴氏说起。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燹,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朱棣继位后,降旨迁氏,“以实空地”。明永乐元年(一四0三)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招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家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祖(以下以祚永祖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王平、琏。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后庄科师孟祖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自幼丧父,衣食无着,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公及本族共帮之下,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痴迷武术。八岁入清真寺颂经习文,十五岁弃书习武。业经多师,汇通百家,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独绝之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桩”即“吴”字篆书像形为根式(两仪桩亦称八极架)八极拳门的套路动作,技击招数及其变化皆由“吴”字演变而出,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姓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吴钟公二十三岁,只身南游于福建晋江少林寺(孟村吴氏八极拳谱原记为“浙江少林寺”。经笔者考证,浙江并没有少林寺,有“晋江少林寺”,“浙”与“晋”在当地口音相似属笔误),技败众僧。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少林寺,无一暗器着身,折服长老,震惊寺官,长老赠其锦镖一囊,镇寺官员惊叹“神枪”。此后,“神枪”吴钟名扬四海,与当时的“短打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单刀名家李章结为好友,并称“武林三杰”。
吴钟只身三破少林寺的消息很快传至京城,抚远大将军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召吴钟进京较艺。切磋中,二人以殳为器,殳端涂以白粉,以身着白粉者败。未战几合,胤禵眉间中粉而未觉,王疑为幻术,复涂面糊于殳端,再战,面糊再涂胤禵眉间,而仍未觉,胤禵折服遂拜师事。从此将吴钟留于恂勤郡王府执教,时称“南京到燕京大枪数吴钟”。但“八极拳”此时尚未定名,当时武林中对这样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带有回族特色的新兴门派更是只惊奇妙,难道门宗。故在史料中称其为“异术”。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吴钟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尽孝,并在吴氏家族中传武艺,时称“吴家拳”。当时族人中习练者很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其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永)。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吴溁奉命始撰第一部“八极拳”谱——《武术》,将“异术”(吴家拳)正式定名为“八极拳”,全称为《吴氏开门八极拳》。从此结束了八极拳“无名为异”的历史,标志着八极拳门创立正式完成。在《武术》序中明载“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为八极拳……”。这就更加明确地证明了在此之前,在中国武术史上从无“八极拳门”之称谓。这是界定“八极拳门”创立时间创始人和拳种称谓形成原因的有力佐证。在《武术》世系中吴钟公并没有将自己称为一世,而是尊“癞”为一世,“癖”为师兄。对于“癞、癖”史料均无记载。《武术》中更无只字介绍,历来众说纷纭。以下摘录几位前辈的八极拳谱序,以示说明。
八极拳五世祖吴会清公(笔者之祖父)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第二次读谱时写到:
“竊此次修谱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被兵燹之累将谱损伤目不忍睹據受业人等皆相嚮而泣只恐年湮代远桃李门下四方人众差谬辈名故不可以无谱也至于武术成名惟资乎博学得道须籍夫专修潜心正道领受真传蓋潜德无不发之光立志无不成之事矧八极精微非好学深思无有罄其底蕴斯八极奥妙非禪心竭虑无以究其本源研究功深艺贯天下此所武术之序以表原情之至意”。孟村镇吴会清重序
中华民国十九年正月初六日


孟村县泊北村《武术》谱序记载:
“不有史鑑。谁知世系。不有经书。谁知道统。不有族谱。谁知先祖。知世之不可无史鑑。文之不可无经书。家之不可无族志。即知武术之不可无以无谱也。盖谱者谱也。所以叙事明理资周普也。夫人之学武术者。道羲之交。非一祖之裔也。以朋友观可。兄弟称可。世谊视亦可。……斯谋之修。尊癞公为先师者。追溯渊源。不可忘本也。……吾武先师癞公者。真姓不传。真名不传。真地亦不传浑言之曰南方人癞公。……其人可知原源。必有本也。欲推师学所由传。笔者之谱书。流方不朽。乃考微无从。不得不辍笔止耳。故武术谱书。断之癞公尊为先师。求取真确。以永不易终古不可忘也。妄引古代名流强为附会。图壮观听。问无来历。贻笑大方。此固不敢为矣。天假之缘。使先师伟。钟吴者。孟村会嫡逢其人。得遇癞公。接其真传。复传四方。后之学者。又有吴梅、吴凯、李大中、张克明、王世同五夫子。此又后之学者幸也。欲屡屡编书之。则书不胜书。非有谱不可。则其人虽生不同时。年更朝代。居不同邑。地阻关山。披谱一览。而知某公吾同学之友也。某地吾门之传也。某人吾师兄师弟之所教成也。既素不相识一但观面。殊觉别有情味。亲不胜亲。以为与我固一师之所授传者也。实谱之力也。故先贤苦心谱志。纠合同道。亦非图侈一门之盛。实寓意和睦后学。使同道中人。知此一师之谊。明师道之艺。衍师道之传尔。不然无师谱则先师之武艺无由明。即先师之道脉无由传即一门同道无由和。而亲睦。情谊不属。怀利相剪小加大。少凌长。相倾要轧。同学兄弟之不恤。何由于同类。何由于先师固大失爱众亲仁。友朋善交。之至意矣。古者廋公之斯。学于尹公之地。尹公之他学于之作孺子。其事其情原吾门其深长思之也。彼逢蒙从学。于羿尽羿之道。乃思杀羿孙庞同师。于鬼谷子后乃失和。残伤我同人其戒之哉。鬼谷子余不才。纸上谈兵。最尔青年。力用苦功。虽无老成尚有典型。是训是程。闭户自精巳百巳千。有志竟成。武术实宝。勤学行。勿失先师之传。勿伤一门之谊。此所厚望也夫。
民国十八年岁次巳巳三月上毂旦
泊北村六十五岁老人张书润撰序谨识











另有孟村县罗疃村李大中之嫡孙李树森之口述手抄本和张克明之嫡孙张玉衡之手抄本综合所有八极谱书考证,吴钟虽非孟村籍人,但与孟村吴氏乃同宗同脉已确定无疑。且,吴钟自幼丧父,随母定居孟村。钟公所得之艺,少年时出自孟村,自青年时代起,便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师益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异术”。至晚年,经反复推敲,命名为“八极拳”并由弟子吴溁(永)等渐传于世。观今日神州内外凡习八极拳术者,推其根源问其究竟,无不承认吴荣、吴溁(永)、吴钟毓之后学也,这已是不争之词。然世人中仍有人将八极拳来源枉加添足,自以为是或“岳山八极”或“丁氏八极”等之谬误之论,实为后人之笑柄。有此说者,或推三辈、五辈均学于孟村吴氏一脉。
关于孟村六合大枪的来历,说法也颇杂。无论吴钟公之枪法学于嵩山少林寺(李树森的说法)或延安梭罗寨(张玉衡的说法)没有必要和意义再做争议。而今八极门人面对的是吴钟公和其三大弟子(吴荣、吴溁(永)、吴钟毓)。“吾师先师癞公者,真姓不传、真名不传,真地亦不传,浑言之曰,南方人癞公”。可见,古人授艺,择良授之师是友,友亦是师。自古武林中就有“经师访友一说”,“癞”是否有其人?只有吴钟公自己知道,而不向后生下传先师之仙乡姓名,这也许“癞”公就是吴钟公一生所追求之集合的“象征”。作为后学者,勿须在此问题上过多的追究,或牵强附会,或以个种名誉抬已压他,显示自己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