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8:01
军史回眸:新四军正式组建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奉命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之竹沟集结整编。全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新四军组建后英勇战斗在抗日前线,屡战奇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
“七七”事变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 *** 的谈判有了重大突破,蒋介石同意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番号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9月2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正式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正式转发蒋介石的电报明确宣布“鄂皖边区高敬亭部”、“湘鄂赣边区傅秋涛部”、“粤赣边区项英部”、“浙闽边区刘英部”、“闽西张鼎丞部”“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以后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四军的建军节。
与改编为八路军的陕甘宁边区主力红军不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他们活动分散,与 *** 中央长期失去联络,对外界的了解经常是只能通过少量缴获的报纸,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内形势的巨大转变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加上长达三年之久的残酷的游击战争,使得他们对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有着极深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从1937年2月到“七七”事变爆发前的几个月间,国民党为了抢在国共谈判协议签署以前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而集中了大批兵力限期搜剿,使南方八省的战争形势比以前更为紧张,对于这些游击队员们来说,实在无法相信昨天的死敌今天就能够成为合作的伙伴。倒也不能怪红军游击队的戒心过重,同样也很难说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对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就存有多少好心,至少有一部分国民党军官是打算利用游击队下山点验的机会趁机消灭他们,尤以福建地方当局为最。这一切都给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制造了许多困难。
新四军的编制的确定经历了不少波折,最早 *** 曾经希望新四军获得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的正式编制并列入八路军建制,这一点遭到了蒋介石的坚决拒绝。他借口八路军组建时未经过军委会的点验而要求新四军“必须派人点验,按枪的多少决定编制”,除此之外,还以南方八省游击队不是正规军为由而拒绝给予师旅的正式番号,更不能列入八路军建制。12月23日, 中央决定作出让步,新四军不列入八路军建制,由所在地区直辖;军以下不设师、旅编制或相当于师的纵队而由军部直接指挥四个相当于旅的支队。此前希望在原活动区留下部分军队改编为当地保安队的计划也取消,只设留守处、办事处。
中央在新四军的编制上做出了很大让步,而在领导干部的配备上则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国民党方面曾经要求营以上干部由国民党派人担任,而 *** 中央明确表示:“尤不要军何(指军政部长何应钦)派人”,“国民党不得干涉内部任何人事”。显然,对于 *** 来说,在编制上受到限制,不能成立师一级指挥机构尤可容忍,即使以此为代价也决不接受国民党的人事安排。 新四军的人事安排中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关于新四军的军长人选.中央看来,新四军的军长不仅必须对党对红军忠诚,而且要有一定的威望,要能与国民党的高层有一定的关系说得上话,最理想的人选是叶剑英。而在国民党看来,这是收拾掉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另一个机会,无疑要选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这个人选据说是陈诚,不过笔者有些怀疑,毕竟陈诚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位高权重,降级为军长有些于理不合。由于国共双方在军长人选上很难达成一致,刚从香港返回内地的叶挺就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合适选择。叶挺将军是保定军校六期毕业生,与相当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例如陈诚、顾祝同等有同窗之谊,他从1921年起就在孙中山的海陆军大元帅府警卫团中担任过营长。在北伐战争指挥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8月和12月先后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他虽然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 *** ,但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在苏联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愤而脱党。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正旅居澳门,抗战开始后他回到上海准备参战,由于他此时的这种不国不共的中立身份,又与国共双方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便成为可能是当时唯一的双方都有可能接受的人选。至于后来他的这种特殊身份给他在工作中打来的的众多困难,当时似乎谁都也还没有预见到。一经周恩来试探,叶挺便很利索地同意指挥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蒋介石对此也很快予以核准,9月28日,经蒋介石核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当年11月,叶挺赴延安接受  *** 考察,表示虽不肯重新入党但是将无条件接受中国 *** 的领导,于是 *** 中央也认可了这项任命. 军长的人选确定以后,其他各级指挥员的人选就好办多了,这些人选只需要经过 *** 中央军委批准再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批准任命就可以。1937年10月30日,毛泽东、张闻天致电秦邦宪、叶剑英,确定以“项英为副军长”,1937年1月,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发布了这项命令。同时还成立了 *** 中央东南分局,以项英为书记陈毅、黄道等人为委员和 *** 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军长项英(对内是政委)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当然这些职务就不需要军委会批准了。
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虑最终确定的。考虑的人选除应具有较高的军事政治素养以外,还应能够与叶挺军长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与叶军长协调工作。备选的人选是陈毅、周士第、张云逸、周子昆、刘英等。最终确定以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张云逸不仅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而且是红军高级将领中与叶挺较早取得联系的,周子昆则有曾经在叶挺独立团工作的经历,比较容易与叶挺军长配合。在这稍后,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人选也确定下来,酝酿时定下的人选是陈毅、张际春、袁国平等,最后确定的是袁国平。
新四军的四个支队司令员的人选 *** 中央确定的较早,1938年1月,何应钦正式颁布命令任命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兼)、高敬亭为新四军1、2、3、4支队的司令员。
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下新四军的四个支队的编成情况与历史沿革
新四军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一支队下属1、2两个团,共2300余人。其中第1团的前身是湘赣边红16师和湘鄂赣红军抗日游击支队,至改编时发展到共1500余人,枪600余枝。团长由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全团共三个营。第2团由湘赣边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就是以差点杀掉陈毅的而闻名的谭余保)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这是陈毅和项英带领的老部队)及皖浙赣红军游击队(原红10军团余部的一部分)编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前面说过,陈毅是 *** 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职务仅在副军长项英之下,因而在提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的人选时项英最先向中央军委推荐的就是陈毅,军委一度也有此意见,但是最终考虑到一支队要担负独立、重要的作战任务,需要一个经验丰富、政治过硬,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人,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由陈毅担任这个职务。从此后陈毅独立指挥粟裕、叶飞等部东进上海郊外,经营苏中等经历来看,这项任命十分合理。
新四军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二支队下属3、4两个团共1800余人。第3团由原来的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大部(前身是是闽西的红军地方部队)改编而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孟辉,政治部主任钟国楚。全团共三个营。第4团由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入新四军后为4团1营)和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前身是闽南红3团)、闽赣边红军游击队和浙南红军挺进师(刘英粟裕指挥的原红7军团余部)合编而成。全团三个营。团长卢胜,副团长叶到志。本来,仅闽粤边红军红3团就有1000多人,足以单独编成一个整团,但是由于领导人何鸣在与当地驻军谈判时疏忽大意,使部队被大部缴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仍然深以为戒的“何鸣投降”或者叫漳浦事件。此事的详情放在后面再谈。
新四军三支队
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三支队下属5、6两个团,共2100余人。第5团系由原闽北红军独立师的大部编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墟,全团三个营;第6团,由闽东红军游击师和闽北红军独立师的另一部分,系由闽东红军地方部队和红10军团路过时留下的三百多名伤员发展而来。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阮英平。全团三个营共1300余人。
新四军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四支队下属7、8、9团和手枪团,共3500余人。
第7团,前身是红28军244团1营和部分便衣部队合编而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参谋长林应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8团,前身是在桐柏山区活动的红军鄂豫边游击大队,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颖。第9团,由原红28军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合编而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前身是红28军军部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皖南事变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四旅,解放战争期间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1军第61师,为今天公认的三个红军师之一。
新四军编成时的几个事件
新四军编成时,多数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都既保持了必要的警惕又有所节制,大体上顺利地完成了部队的改编,但是也有部分领导人或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或在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仍然顽固坚持原有立场拒绝改编而被歼灭,给部队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一、漳浦事件 又成为何鸣事件,即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仍深深引以为戒的“何鸣投降”。1937年春天,当时的 *** 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红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何鸣与当地国民党驻军157师谈判达成协议,将红3团1000余人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何鸣,副大队长卢胜。稍后,何鸣因犯错误被解除了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的职务,但仍然是红3团团长兼政委。部队改编后,国民党当局要求将独立大队集中到漳浦县城孔庙驻扎点验。7月16日,157师以集中点验发饷为名要求红3团全军集中到当地的运动场。在何鸣带领下,红3团未作任何戒备即全部进入操场集合,随即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绝大多数人被缴械遣散,总计被缴长短枪540余枝,特委书记张敏等十三人被害。只有副团长卢胜察觉情况有异立即果断率领数十人突围成功,后收集陆续逃出的游击队员共百余人重建红3团,至当年9月又发展到300余人。10月,经张云逸与国民党福建地方当局谈判,交还了被缴武器三百余件。1938年1月,新的红3团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4团2营。
二、闽中浦仙游击队被缴械 由 ***
闽中工委领导的当地红军游击队共有人枪百余,刚刚改编时被编入了当地驻军第80师为80师特务大队。不久,80师借口集中点验将特务大队集中到泉州,随即被缴械遣散,大队长刘突军被害。新四军军部闻讯后派谭震林向国民党福建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最终被迫发还了全部人员和武器,这支部队才最终编入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1、2连。
三、赣东北和赣北的两支游击队拒绝下山
活动在赣东北弋阳县磨盘山地区的杨文瀚游击队和活动与赣北瑞昌、德安、九江地区的刘维泗游击队,拒绝接受统一战线政策拒绝下山改编,杨文瀚游击队杀害了负责说服工作的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刘维泗游击队杀害了同样派去做说服工作的红16师政治委员明安娄和鄂东南特委书记林美津。这两支游击队后来均被国民党军围剿歼灭。
军史回眸:新四军正式组建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奉命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之竹沟集结整编。全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新四军组建后英勇战斗在抗日前线,屡战奇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建了光辉的业绩。
1941年6月关于新四军各师组织沿革情况给中央的报告
一、一师
1、一旅以原江南三支队老六团为基础改编为一团,以管文蔚挺进纵队四团及—部地方游击队改编为二团,向我投诚之保安四旅一部改编为三团。今年五月,二团以—个营挺进至江都地区编入地方武装成立江都独立团。三团一部编入苏中四分区地方武装.现二团与三团合编为二团。
2、二旅以江南一支队二团为基础改编为四团,集结地方武装成立五团,以原江南抗二团及一部地方武装改编为六团.在五月间五团二营编入东台独立团,六团三营编入兴化独立团,现六团主力全部编入五团。
3、三旅以江南二支四团二营及挺进纵队三团两个营为基础,在郭村战斗后成立常备团,苏北指挥部成立时,已发展为3个团,二团东进至海门、启东改编为七团,改编启东、海门地方武装成立第九团。
4、现该师各旅人数仍不充实,在目前加紧整训及争取地方武装作为将来扩充主力的准备。
二、二师
所辖之四、五、六及独立四个旅原以江北指挥部所辖四、五纵队,游击队,路东联防司令部所属地方武装改编而成。
1、四旅十团由四支七团改编,十一团由四支九团改编,十二团由四支新十四团改编。
2、五旅十三团由五支八团改编,十四团由五支十四团改编,十五团由津浦路东独立一、二两团改编。
3、六旅十六团由游纵一团改编(原系四支老十四团),十七团由游纵二团改编(原系江南二支队四团一营和地方武装合编为游纵新七团),十八团系定、凤、滁、全、寿、肥六县地方游击队改编。
4、独立旅由路东联防司令部改编,下辖独立三、四两团(系五支特务营为基础扩大的)及九个独立营(系地方武装)。
三、三师
为一一五师南下彭(明治)支队及五纵队张爱萍支队所改编。①
1、彭支队为一一五师教一旅改为七旅,其所辖一、二、三五团改为十九、二十、二十一三个团。
2.八旅为五纵队之五、六两个团及三四四旅之六八七团改编,辖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个团(六八七团改为二十二团,五团改二十三团,六团改二十四团)。
①三师由八路军五纵队改编而成,这里讲得不全面.
3、九旅系五纵队张爱萍支队之七、八、九三个团,现改组为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个团.
四、四师
四、五月间在路西反摩擦战斗中损失较大,现已全部开路东淮宝地区整编,详情如下:
1、十旅原有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即原六八八、六八九团),现将十一旅三十三团编入十旅,分别补充二十八、二十九团,现全旅人数约3300入.
2、十一旅原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个团,现除三十三团编入十旅外,又将十二旅三十五团分别补充三十一、三十二团。现全旅人数1700余人。
3、十二旅直属队已取消,并将各旅骑兵三百余编入骑兵团、特务团、三十四团共三个团,由师直接指挥。
4、地方武装除宿东地区留一个大队约百余人坚持游击外,其余均分别编入正规部队
5、现全师共两个旅、三个直属团,每旅均辖两个团。除二十八、二十九团(二十九团四个营)仍为三三制外,三十二团直辖两个营,每营三个连,三十四团辖三个营,每营两个连,其他均为小团制,没有营部.
五、五师   (略)
六、六师
自苏南主力北渡后,所留四团及新三团与一部地方武装(独二团、自卫团)及东路谭震林同志所领导的抗日人民义勇军坚持活动,成立苏南指挥部,统一由谭指挥,皖变后奉命改编为六师,情况如下:
1、二支队司令部改为十六旅部,原四团改为四十六团,三团及自卫团改为四十七团,并拟以独立二团改为四十八团,其他地方武装改为三个警卫营。
2、东路指挥部改为十八旅部,原西路江抗一、二支队改为五十一团,东路江抗无锡、江阴、常熟、苏州之二、六支队改为五十二团,东路一、五两支队改为五十三团,东路三、四支队改为五十四团。
3、成立警卫旅部,将江防(长江)支队及无锡、江阴、常熟、苏州、太仓县各常备队改编为一、二、三团。
4、另有太湖游击队、澄湖便衣队,淞沪游击纵队约500余人在外。
5.师部尚未成立.四十六团战斗力较强,四十六团、五十二团、五十四团为大团,每团三个营六个连,其余均为小团,约500余人左右,武器尚好,每团平均重机枪两挺,每连平均轻机枪两挺。
七、七师
1、七师在皖南事变后成立,下辖五十五、五十六两个团及挺进团共三个团。
2、十九旅系孙仲德率领之六旅十七团两个营,在无为扩大地方武装与江南突围部队合编而成。
3、挺进团系三支队第五团一个营与铜、繁地方武装编一营。桐城地方武装编一个营,现由林维先率领在桐、舒、潜、怀、岳一带活动。
4、师部刚刚建立,组织不健全,十九旅还未建立旅部。
1941年6月
(选目《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
1942年红军第一师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师发展历史
一师的前身远而言之是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一部分,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一、二支队。第一支队辖一、二团。第二支队辖三、四团。第一团是原系湘鄂赣红军第十六师的部队,他是一个整团。第二团的第一营是原湘赣苏区谭余保同志领导的武装,集中时由刘培善同志率来;第二营是原赣南部队;第三营是原皖南的一个部队。       一九三八年五月进入江南敌后抗敌,经过半年后第一团调皖南军部整训,三支队第六团来接替第一团的任务,但六团留一个营在皖南.只有两个营由叶飞同志率领到江南来坚持茅山地区斗争。第二支队三团又调皖南整训,只留四团在江南坚持,活动于句容、高停、深水、江宁一带。由于调两个团到皖南整训,所以江南的一、二支队只各剩一个团在江南,以后就把两个支队司令部合并,名为江南指挥部在江南时代因我们没有政权,环境也复杂,要壮大自己的力量,所以后来部队非向各方面发展不可。第二支队发展了一个新三团,即现在句容牺牲的巫恒通同志领导的。老二团发展了一个新六团,是段焕竞、陈时夫同志领导的。还×艘桓龅ぱ舳懒⒅Ф樱院笠膊渭有铝牛辔谌恕N颐窃诮系姆⒄梗唤鍪艿降腥说南拗疲乇鹗鞘艿酵绻膛傻南拗疲灾缓么蟮ㄏ虻泻蠓⒄沽恕D鞘焙蛞斗赏敬诺牧礁鲇褂幸恢Ф犹匚裼牧礁隽耍剿粘5厍⒄钩闪ⅰ敖埂薄R院笠斗赏居牍芩玖盍缁岷希闪艘恍└刹堪镏芩玖钫聿慷樱⒘烁髦种贫取5揭痪湃拍晔辉拢Ф铀耐懦橐桓鲇烧诺烙雇韭柿旃胨闹Ф踊岷希教斐ぁ⒘系厍疃晌胀钪Ф印U馐墙闲滤木⒄沟囊话愦蟾徘樾巍?BR>在江南时代的人数老二团有一千四百人,新六团有五百余,“江抗”几团三干余人及一支队司令部。到前年七月间过江了,与管司令会合,这时“江抗”与挺纵两个司令部合并,约三千人左右,苏皖支队到吴家桥地区时也有一千余人。
一支队的发展由江南到江都时总共会合六干人左右。郭村战斗是挺纵与“江抗”合编后的胜利,反磨擦的行动之一,是时为六月二十八。以后我们提出沿江抗敌,首先是黄桥战斗,打垮了何克谦八〔二]个团.俘虏了一千多人。这时部队本须大量发展,但因俘虏成分不好,所以我们的政策不使这些俘虏编入军队,大部放了回去,扩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缴获很多。
本来我们到黄桥的目的和方针是:1.扩军;2.群众工作;3.统一战线工作;4.整训部队;5.肃清何克谦的残余。过一个星期后我们召集了一个会议,检查结果,一旅扩大了一百二十多,二旅二百八十多,独支扩大五百多,师直属队一百五十余,共一千二百多。所以我们已由六干人增加到七干二百人。以后又把部队散开做民众工作,努力扩大自己。
这时期我们的任务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但要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取了保安第四旅的一部分,改编为第一团(即现三分区的独立团),是外围军的形式,听我们的命令和指挥,遵守我们的纪律。
经过一个月后,我们检查各个部队,个别扩大约二干人。到九月三日发生了一个营溪战斗,韩德勤进攻我们,但被我们打垮,消灭了敌人两个团。这次争取俘虏约一千多人。到九月十二号,我们又打下姜堰,张少华的保安第九旅(张少华是反共最坚决的,其部队均为反共教育,并扬言九旅决不作俘虏,恐吓战士如作了俘虏新四军即用洋油烧,所以战斗力要比一般部队顽强)结果将其完全解决,所有俘虏也决定不争取,统统都释放了。这时部队已发展到九干多人。
到十月三日黄桥决战了,把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三十三师、一一七师完全歼灭了后,俘虏四千多。这次我们决定除老弱残废洗刷外,原则上一个也不放,争取了三干多,编了一个补充团。凡政治部和各个纵队后方工作人员,均能除原来职务参加俘虏工作。这时部队已有一万二三干人了,继续占领了海安、东台,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合了。这是打曹甸前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师的全盛时期,人数最多的时候。
二、目前现状
(一)干部问题(十月份的统计):一师前身是游击队改编的,所以高级干部完全以南方人作骨干,苏南、苏北人次之。在领导成分讲来当然是老干部,都是久经锻炼的。中级干部是以江南干部作骨干,现在又吸收和培养了很多新干部。
1、现排以上干部共二干四百一十一人,其中湘、鄂、赣、闽、浙占七百七十九人,苏南人占六百一十人,苏北人占八百五十二人,其他地区一百七十人。
2.干部的来历:红军留下及和平后自愿来的五百二十二人,抗战后来的新干部一千八百七十九人,新老干部是三与一之比。一九三八年前入伍的有八百七十一人,一九四O年入伍的占二分之一,一九三七年前入伍的占六分之一。
3.干部成分的比例:无疑的是保证了工农成分为骨干,真正无产阶级干部是一与八之比。中学毕业的占四分之一,高小程度者九百八十三人,读私塾的五百零四人,不识字的一百零三人。干部总数中,小资产阶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但是另方面我们全师文化程度是高的,十个干部有六个是知识青年干部(尤以连、营级)。据九月份总计,班以上干部共三干三百六十八人,真正排以上干部(即带兵的)八百九十三人,每个排长只带四名战斗兵。
4.干部年龄比例:二十至二十五岁占五分之二,二十五至三十五岁占五分之一,十五至二十岁占五分之一,二十五岁以上者占五分之一。
5.去年(一九四一年)培养干部问题:
一旅:旅军事教导队三百七十二人,各团教导队一百六十九人,电训班二十人,政治干部百一百五十六人,团级干部六十五人,支书三十六人,供给干部八十四人,卫生干部三十三人,共计九百三十五人。
二旅:旅部教导队一百人,四团教导营八十人,文化训练斑四十人,支书四十人,供给干部三十人,卫生干部十四人,共计三百零四人。
三旅:旅部教导队十七人,团部教导队七十人,支书三十六人,共计一百二十三人。                       师部本身(抗大五分校、苏中大队):连排级干部七百余,电训班三十人,卫训班三十余,会训班十六人,共计七百七十六人。
全师共培养干部二于一百九十五人,内旅级二、团级十九、营级七十七、连级四百二十六、排级一千二百一十七,行政干部四十一、技术干部二百三十七、支书一百七十六。
6.训练的成绩:技术训练班相当成功,支书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也收到大的效果,但军事技术比较差,原因是没有教员。
7.外部调来的干部有:苏中大队二十三人,抗大政治队六十二人,抗大女生队三十二人,上干队五人,军政治部十人,共计一百三十二人。
8.民运部取消后送地方去的民运工作干部有:一旅二十四人,二旅十二人,三旅十三人,师部民运队三十四人;共计八十三人,其中当区委书记三十人以上。
9.反“扫荡”以来分配各部队当文教及支书的有三百二十四人,包括:抗大六人,一旅四十八人,二旅二十八人,三旅二十八人,区党委二十三人,东台三十四人,如皋三十三人,泰东十四人,四分区十三人,税局四十人,师直十六人,泰东警卫团二十六人,回家十九人。
(二)部队的人事问题:
1.现部队的编制分一、二两种团。一、四、七团是主力团,战斗力、干部能力及其他各方面都较强。二、五、八团是二等团。第九团实际上只能算一个营,因地方化,化到南通去了,现已发展到一千八百余人,到二干八百人时,再分作两个团,一部分作九团,一部分留四分区作地方兵团。现连队不大充实,据二月份的统计每连只五六十人,最少的是四十几人。
现全师人数:一旅五千五百人,二旅三干七百人,三旅三干二百人,师部一干三百人,共一万三干七百人。尚有守银行的一个营与掩护税收的一个营未统计。
2.部队的增减数(六月到十月份):原有八干二百二十二人,增加四千六百八十八人,现有一万二干九百一十人。个别扩大一百三十一人,本部调来七百三十二人,外部调来三干二百五十五人,归队的二百三十四人,俘虏补充四十九人,旧军人一人,休息十七人,补充七十三人,其他一百九十六人。以上干部的逃亡三十人,老战士逃亡二十九人;新战士逃亡二百八十一人,失踪五人,送医院的一百六十人,伤员九十二人,请假离队三十四人,失联络掉队三十五人。干部阵亡十一人,战士阵亡六十五人,开除军籍十人,处死刑二人,遣散二十三人,调他部七百三十一人,其他七十五人。
(三)部队成分(十月份为标准):产业工人四百五十九人,手工业工人一干五百一十九人,雇农一千一百九十四人,中农八百四十九人,自由职业者一百一十一人,小商人七百八十五人,知识分子三十九人,学生二百四十九人,行伍三百三十八人,富农七十四人,地主十二人,资本家二人,店员一百九十九人,旧军人一百四十九人,贫农四千五百五十人,苦工九人,其他二百三十四人,共计一万零七百七十二人。
(四)部队的装备:长短枪六千六百四十二支,轻机枪二百九十三支,重机枪五十挺,迫击炮十三门,山炮一门,自动步枪一支,掷弹筒四个,共计七干零四现全师后方勤务工作最好,参谋机关在军事建设方面很差,因之年来师部工作并没有建立好,参谋长、参谋处长都没有,什么都是师长管。在盐城分开时师部全体只有二十六名,参谋机关都是些文参谋。一方面我们培养参谋人员的工作不够,另一方面参谋人员对自己本身的工作认识也不够,没有把参谋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所以军事研究也不充分,经半年来的努力,还是不齐全的。
由于长期分散与流动环境,所以全师的各种制度也都不健全,除政治工作制度外,只有纪律制度比较好(但政治纪律比军事纪律好),其余制度就不行了。现各旅打了仗不报帐,军事纪律较弱,统计工作不健全,只有人事工作是有起色的。
这些已另有报告到军部。然而我们在游击战争环境中,我们紧缩上层,充实下面,采取短小精干办法,这好的方面是适应环境,另方面只是机关工作削弱点,而领导指挥上并不会削弱的。
供给工作与从前当然不一样,吸收了新人员参加供给机关,但管理工作不健全,对爱护公物不注意,对贪污浪费作斗争不坚决,在供给部本身领导最弱,如米袋、皮带……补充好了又没有了,被服也是无计划的补充,经常总不整齐,也没有什么统计,所以供给工作也不大健全。预决算制度一般的是建立了。三个旅在供给工作方面好一点的是一旅,因一旅有一个团政治主任派在供给部当政治委员,对供给部门工作各方面他能单独布置工作。二旅也比较好。三旅则马马虎虎。在节约方面,第二旅要好一点,一、三旅浪费多一点。在兵工建设方面,也开会讨论过。我们感觉到耍坚持原地斗争,必须粉碎敌人的屡次“扫荡”,但子弹少要靠手榴弹解决问题。不过师部本身对这方面多不行,如拿地雷改造手榴弹的,结果把五个技术工人都炸死了。现每月只能出三四百个手榴弹,材料也缺乏,我们从前的完整的统统送交军部了。
对兵工建设组织领导方面是行政管理及政治的领导统一,改良技术,不统一管辖工厂。现一旅、三旅都有榴弹厂,二旅没有,分区也有两个,仿造子弹的工厂没有,有技师无原料。
现一师较科学一点的部门不能起组织上的领导作用,如卫生部本身医疗所,保健级育,培养人员还好一点。
(五)一年来作战统计(元月到十二月):
因许多仗没有报,所以这数目字不完全,只有少.没有多。
一九四一年作战次数共五百二十次。缴获:步马枪六干二百八十支,重机枪二十七挺,驳壳枪二百二十三支,迫击炮五门,手枪六十二支,轻机枪一百六十六挺。击或烧毁汽艇三十五只。破坏公路如城黄公路半年末修成功。俘获:伪军官二百零八人,兵四千八百名;敌军官五人,兵十一人,共十六人,
一年来的消耗:步枪八百二十八支,轻机枪二十一挺,驳壳八十四支,追击炮一门,手枪二文,步枪弹十三万八干五百三十五发,轻机枪弹九万一千四百一十六发,驳壳枪弹二百六十八发,迫击炮弹八十七发,手榴弹一万零九百二十二个,重机枪一挺。
一年来伤亡统计:
一旅    二旅     三旅       总计
伤官 75      66       44         185
伤兵 287     476      344        1107
亡官 34      61       39         134
亡兵 513     576      488        1577
总计 909     1179     915        5003
亡的占百分之四十五,伤的占百分之三十五。其中党员阵亡的有五百九十五人,受伤的四百七十三人。
(六)现有党员统计:
1.现有党员数目(至十二月底止):一旅一千八百九十四人,二旅一干四百二十六人,三旅一千三百四十八人,师部二百八十二人,共四千九百五十人。党员占全师人数比例是百分之三十八强。
2.党员成分统计(元月至十月份):手工人六百一十七人,旧军人四十人,产业工人一百八十七人,行伍四十七人,贫农一千三百五十五人,富农十五人,雇农三百三十七人,地主三人,自由职业者五十三人,店员一百一十人,小商人二百二十七人,中农二百四十一人,知识分子三人,苦工二十一人,学生四百五十一人,其他四十三人,共三干七百六十人。
3.党员增减统计(四月至十月底):
原有二干七百四十人。后增加:手工人四十一人,产业工人十九人,雇农九人,自由职业者六人,学生十七人,旧军人十五人,贫农九十五人,其他十一人,归队六十二人,外部调来一千二百二十四人,共一千四百九十九人。
减少数:病员二十七人,伤员四十四人,逃亡干部十二人,逃亡战士十二人,请假离队一人,失联络八人,亡干部八人,亡战士十九人,开除党籍十一人,死刑二人,调他部的四百一十七人,其他七人,共五百六十八人,现有三干六百七十一人。
4.部队的文化程度:全师有三个团较高,即一旅的一团,二旅的六团,三旅的八团。因一团成分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俘虏兵,干部多为知识分子学生。六团是原“江抗”的团,苏常熟人多,故文化程度也高。八团成分多为李明扬[部]反正过来的,海门人多,文化程度也高;
根据一团文化统计是:全团共一千四百五十人,一字不识的十人,识十字到三十字的六十八人,识三十字到五十字的一百三十二人,识五十字到一百字的一百三十六人,识一百字到一百五十字的八十六人,识二百五十字到三百五十字的九十五人,识三百字到五百字的一百九十五人,识五百字到八百字的三百五十八人,识九百字到二干五百字的三百五十四人,识二千字以上者二十六人(多为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