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历史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4:15
中美之间的历史渊源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特约编辑 西蒙•沙玛 2009-11-18 

要找出有哪样东西是由美国销往中国的,无论是民主制度还是零配件,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1784年第一艘由纽约驶往广州的商船就是为了购买茶叶,但它用于交换的货物却是西洋参。中国人吃西洋参是因为其性凉属阴,而本土人参被认为性温,阳气较重。当时中国人口激增,可能使本土产量难以满足需求,这为西洋参商人提供了机遇,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两国由此产生了贸易往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假定自己占据上风。他们用茶叶换取白银,一些人相信,没有茶,西方的野蛮人就会失明,并患肠道肿瘤。

就野蛮程度而言,美国人看起来要比英国强盗温和一些。部分原因是英国商人最初将美国竞争者排斥在鸦片贸易之外,而美国传教士又猛烈抨击鸦片交易的罪恶。因此,美国的形象得益于美国人在中国人眼里不像英国人那样恶毒。

林肯(Lincoln)政府驻中国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投桃报李,他代表中国带领使团返回美国,竭力鼓吹沉睡着的巨人将要“大觉醒”,并称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某种天生的亲切关系。不推行帝国主义战略的美国,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生命之吻(以及资本);4亿中国农民将得以迈入现代市场,而且这些节俭的人将积蓄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成为美国工业产品的消费者。一个完美的回路。

最初,真相恰恰相反。反而是中国劳工将铁路打通内华达山脉,完成了美国市场横贯大陆的统一。他们工作的险恶程度,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敢尝试的。而他们得到的,却是针对西海岸唐人街的集体迫害:强迫搬走、放火甚至杀人;而美国法律禁止中国移民成为美国公民。

然而,神秘的阴阳相吸,继续将这两大帝国拉向彼此,维持着一种持久而又极不平等的关系。当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国后,美国各路作家、政客和商人全都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为民主中国的建立喝彩,欢呼中国从自毁的昏睡中苏醒过来,重显使其成为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勤勉的聪明才智。

美国的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共和体制的中国。孙中山被誉为中国的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当然,企业来华不是为了搞慈善。英美烟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Company)向数以百万计买不到鸦片的中国人推销香烟,由此大发横财。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将业已电气化的美国不再需要的煤油销售到中国来,牟取暴利。

可能是对利益的追逐太过强烈。随着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开始激烈地反对帝国主义,美国人的动机看上去变得与欧洲人一样充满掠夺性。

但日本又将美国和中国拉回同一条战线。现在的上海人仍表示,自己与美国的共同点,要多于中日、美日之间的共同点。1943年,中美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这使中国移民终于有可能成为美国公民)。蒋介石当时假定,美国将永远支持“自由中国”。

数代中国通也这样认为,他们当中包括《时代》杂志出版商路思义(Henry Luce),他作为传教士的儿子在中国长大。无论蒋政权暴露出怎样的腐败、威权、军事无能,也不能改变他们的看法。

决断时刻在日本战败后到来。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断定,中国共产党已经变成了斯大林(Stalin)的一个总督。毛泽东划分“反动势力”与“美国人民”之间的界限,为杜鲁门政府脱身国民党的泥潭摆好了台阶。毛泽东要求成立联合政府,但在艾奇逊看来,这只不过是共产党夺取统治权的阴谋诡计。在美国向国民党提供大量军援的情况下,蒋军将会败给毛的农民军队的看法,在华盛顿是匪夷所思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还从来没有人以如此愚蠢的倔强,进行如此错误的押注。只有当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直接尝到了解放军近乎自杀式的顽强时,人们才理解了中国革命的严重性。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总统认为中国经济将会从内部崩溃(他几乎正确),并坚持为了保卫台湾而不惜打核战争。在美国,国务院里的中国通被指责因背弃蒋介石而让美国失去了中国,由此遭到了清洗,他们对中国现实的内行见解也随之消失。

那么这种分分合合的浪漫关系现况如何呢?中国政府对美国在财政政策上的挥霍大为不满,原因包括不想看着自己持有的美国国债因美元持续贬值而缩水。但抛售美国国债有可能将美国经济推下悬崖,并对中国出口造成严重的连带损害。

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中国人尚未习惯在这种关系中扮演强者的一方。共产党精英统治集团长期羡慕美国模式,现在却几乎不敢去看这一模式的现状:倒在尘土中,沦落为又一个破碎的偶像,与记忆中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陈旧、暗淡的形象一样风光不再。或许,当他们看到美国第44任总统那令人眩晕的风姿时,会再一次神魂颠倒。只是不能再用债券押注了。

                                                                                                            译者/何黎